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优秀班主任心育实录
45096700000002

第2章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2)

从以上的情况进行分析,难看出,小薇从家里来到学校以后,环境的不适应造成了学习的困难。而造成环境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她情感上的饥渴,她无法适应离开了母亲关爱的生活。要让小薇在学习上走出困境,先要从情感上满足她,帮助她适应学校的生活,适应与同伴和老师交往。

走近小薇,多给她一点鼓励,多给她一份关爱,这是缩短师生情感距离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刘老师竭力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在课堂上能与刘老师对视一下的细微神态,刘老师都不放过,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她为读不出生字而苦恼时,刘老师悄悄地走过去,亲切地拉起她的手,安慰道:“别着急,好好想一想,你一定行!伙伴们为她加油啊!”同学们就一边拍手,一边喊加油。同学和老师的关爱给了她丝丝暖意,让她从心底里觉得老师是可亲的,同学是可爱的。

在争“说话章”的活动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要求上进、期待表扬的心理特征,刘老师找她谈心,并问她:“你想得到‘说话章’吗?”她微微地点了点头。“只要你上课敢举手,肯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刘老师仔细地观察她。她的小手悄悄地正准备举起呢!但是看得出她还在犹豫,还在斗争,老师不动声色。下课以后,老师拉着她的手说:“老师看到,你今天进步了。明天能把手再举得高一点吗?那样,同学们也都能看到了。”她轻轻地回答了一声。第二天当她胆怯地举起小手时,老师马上告诉同学们,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读出了学过的生字和词语。虽然,她的声音很轻,小脸也涨得通红,但她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薇终于得到了“说话章”。当老师把“说话章”佩带在她的胸前时,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可爱。在她的笑声中,师生和伙伴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耐心,这是帮助小薇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每当她做作业时,老师总是细心关注,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她作业有了错误时,一遍又一遍地教。卡耐基曾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因此,在作业中,尽管她有很多的错误,但是刘老师总是指着她写对的地方鼓励她、表扬她。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提高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降低坡度,因材施教,这是使小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重要措施。写话教学时,刘老师从小薇的实际出发,专门为她制定了写话目标:先写清楚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写好几句话乃至一段话。不断为她创造成功的感觉,让她尝试成功的喜悦。引导她走出失败的阴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聪聪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兔。红红的眼睛像两颗红宝石,长长的耳朵,身(子)胖胖的。聪聪跪在兔笼前,把胡萝卜塞进笼子。小兔用前爪把胡萝卜送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聪聪见了高兴极了!”

创造机会,积极锻炼,这是活跃小薇身心、扩大接触面、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办法。刘老师先利用学习小组,为她创造与同学交流、交往的机会。有时,有意识地请她代表小组发言、做汇报。还鼓励她和同学一起表演课本剧,排练舞蹈。在迎接元旦的日子里,他们小组排练的舞蹈是“傣家小孔雀”,在节目里,看她手叉腰间,左手高高举起,抿着嘴一个劲地笑,那眼睛是多么的明亮,笑容是多么的灿烂。看得出,她封闭的心扉已经敞开,她的潜能正在激发。

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小薇的性格逐渐地变了。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与老师和同学的话也多起来了。上课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教师节的时候,她亲手画了一幅画送给刘老师。画面上有一个女孩在跳舞,气球升空,焰火灿烂。画的背面,写着一句话:“刘老师太忙了,送给刘老师。”

看着这幅稚嫩的画,刘老师感慨万千。学生就像一粒种子,只是发芽开花有迟早。只要老师多一点真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智慧的花苞终将会开放。

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薇从小就没有父爱,一直生活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她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故事里的班主任刘老师通过自己的爱心,把陌生的环境改变成了小薇熟悉的环境,同样让她感觉到在班集体里和在妈妈身边没有什么两样,到处都充满了爱。作为班主任要明白,爱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只有对学生的关爱,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尤其是对些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爱心永远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她又寻找到了以前的快乐

举手发言,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谁会想到,哪个学生会为了发言这件小事而产生心理问题呢?本案例中的小女孩,却确确实实为了这个问题而苦恼了好一阵子。

小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表情总是很忧郁,说话时低着头,从不敢看人,显得很焦虑。据了解,

小苏上四年级时,是从外区的一所小学校转入目前就读的重点小学的。在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是一所重点小学,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学生中小能人很多,并反复关照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在原来的学校小苏学习成绩每门都在九十分以上,但父母说,那儿的九十分抵不过这儿的八十分。刚到新学校,小苏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上课、作业等方面老师都有不同的要求,小苏只能努力慢慢地适应。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老师和伙伴,因此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

一次语文课上,小苏心血来潮,举手发了言。可是回答错了,招来同学的一阵哄笑,还遭到老师的批评和责问,老师说她上课不认真听讲,还说她没脑子,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小苏当场脸涨得通红,自己也不知道后面的课是怎么上完的。从这以后,小苏上课再也不敢发言了,还发展到上课时一听到老师提问就紧张、脸红,不敢抬头看老师。不仅是语文课,其他课上也是这样。现在,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多,学习成绩下降,只能考到六七十分。下课后也不敢和老师、同学交往。

小苏自己知道这些跟上课不发言有关。因为在原来的学校,她上课发言是很积极的,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她也曾请母亲到学校找老师联系过,说孩子胆小,希望老师给小苏一些发言的机会。但由于小苏从来不主动举手,遭到老师的忽视。现在尽管小苏自己很努力,上课时总是告诫自己,回家后做很多习题,但没有什么效果,成绩仍然上不去。新的学期又来了,她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她找到了班主任徐老师,把自己的担心与焦虑告诉了徐老师,并请求老师帮忙。她还向老师提出一个有趣的要求,希望徐老师写张纸条,让其他任课老师能主动让她发言,她说只要她上课能发言了,她的成绩自然就上去。徐老师对

小苏的这些症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她患的是暂时性的学习焦虑,这焦虑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学使她必须面临新的适应。转学时,父母和亲友对她的教育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无形之中使她产生了自卑感,认为在新的学校里,她是不行的。转校以后,课堂上的一次偶然的失败,错误信念占了上风,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同学是爱嘲笑人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支持下,每当上课时,她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遭来老师与同学什么样的反应。加上她以往的学习经历,她就认定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是由不发言所致。进而又为发言而焦虑,导致焦虑的加剧。精神上的焦虑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导致成绩下降,引发进一步的焦虑。如此反复循环,焦虑加重,以致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些症状。

徐老师先是安慰了小苏。然后告诉她,一个学生,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要认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出现一些像她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只要努力调整,一定会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徐老师还告诉她自己意帮助她,同时也要让她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小苏笑了。

根据小苏的实际情况,徐老师制定了辅导目标,逐步减轻小苏上课时的症状,减轻她的焦虑,修正错误的信念,实现认知的转变和重建。辅导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发言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减轻对发言的焦虑。小苏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后,再也不敢举手发言。可是由于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学习现状,导致她的归因不当。她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上课的积极发言,把现在的成绩下降也归因于发言。她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设:以前我积极发言,所以成绩优良,现在我不敢发言,成绩才下降。我一定要再争取发言,学习成绩才能提高。但是,我现在一发言,就要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于是她就整天陷在苦恼中不能自拔。

针对这一情况,徐老师先和她讨论了她提出的要求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即给上课老师写纸条,老师主动请她发言。老师请她假设,如果她的回答不够正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自己又将怎样?在她否定了自己的要求以后,老师又和她探讨了发言和成绩的关系。然后让她回忆,在她过去和现在的班级中,成绩优秀的是不是都是那些积极发言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再让她回忆那些抢着发言的同学是不是一定成绩优秀?答案也是否定的。然后,再一起探讨取得优秀成绩跟哪些条件有关。通过探讨,小苏懂得,积极发言只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还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注意力、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成绩的好坏还跟自觉地预习和复习、认真细致地做作业、好问深思等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自己没有必要整天为不发言而担心。她也明白了自己上课时总是担心,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听课效果,导致作业错误率升高,成绩下降。

最后,徐老师指导她在上课老师提问时,把注意力从关注自己发言转移到关注同学回答上。并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听同学发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都正确,如果有错误,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要求她每天做一次记录。

第二阶段:探讨发言错误,同学嘲笑的问题,减轻小苏对同学的焦虑。一周以后,小苏对徐老师说,现在自己对发言的担心已经没有以前严重了。她说,其实同学的发言也不是每次都正确。回答错误后,有时会有同学站起来指正;有时问题比较难,大家都没什么反应,就等老师讲;也有时大家会笑起来,但笑过以后就像没发生什么似的,大家继续学习。徐老师问她,同学的笑是不是故意的嘲笑?她想了想说,只是答案让人觉得好笑,就很随意地笑了,其实没有什么嘲笑的意思。接着要她回答,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笑不笑,自己的笑是不是嘲笑别人?她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临结束谈话时,徐老师请她谈谈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小苏说,她懂得,上课时因为发言而引发的笑,不是针对同学的,而是答案本身让人笑。当时大家都是随意的,并没有什么恶意。自己因为有过一次经历就认为同学是要嘲笑人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最后,徐老师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她上课时再观察一下,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老师是什么表现,每个老师在不同的时候是否同样表现。

第三阶段:探讨发言错误要遭老师骂的问题,减轻小苏对老师的焦虑。这一次,小苏迫不及待地告诉徐老师,她发现,原来新学校的老师也都很好,他们不像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凶、那么不讲理。在同学发言时,老师一般都很认真地听,同学说错了,也不是马上直接批评,总让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再分析对和错。偶尔老师也有批评的,那往往是某个同学思想开小差,老师便让他发言,他前言不搭后语,老师就要批评了。她还告诉徐老师一件事,这次作文,她没写好,语文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在课后耐心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指出她写作上的问题,指导她怎么写好作文。她真想不到原来语文老师也这么好。徐老师顺势把话题转到她上次的失败发言上,讨论老师那次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徐老师告诉她,老师也都是平常人,有时自己身体不好,有时心情不好,每当这样的时候,碰到一些事情就特别容易烦,容易生气。谁不小心就会撞在枪口上,就会挨骂。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把自己的情绪带到教室里;作为学生,要学会体谅老师。小苏明白了什么似的点了点头。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小苏用自己所见到的事实检验了她原来的信念,证实她原来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她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让她通过尝试来建立新的信念。这次,徐老师给她的作业是从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课开始,尝试举手发言,成功以后,再尝试在其他课上发言,可以选一些比较简单的,自己十分有把握的问题来回答。

第四阶段:在尝试中重建新的认知,消除转学带来的焦虑。在上次谈话后的第三天,徐老师又与小苏进行了一次交谈,她高兴地告诉老师,音乐课上,她已经发过言了,老师表扬了她,她很高兴。于是徐老师鼓励她继续大胆尝试,指导她在语文课上主动争取朗读课文一类的表达机会,在事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徐老师观察小苏在课上的表现时,发现小苏已经可以抛弃以前的忧郁、焦虑,在正常状态下学习了。她还告诉徐老师,昨天的语文课上,她举手要求朗读,老师请她了。读完后,老师还表扬她,说她敢于举手发言了,读得也很流利,希望她以后继续努力,声音还要响亮一点。徐老师夸她真不错,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了不小的进步。她有点调皮地说:“我本来就是不错的。”“那你为什么转学以后状况一直不好呢?”徐老师问,她想了想说:“其实在转学以后,我对自己信心一直不足,总担心自己不行,在学习的时候,我总想着爸妈的话,什么九十分不如八十分之类的话,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加上上课遭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我简直觉得在这儿呆不下去了。”徐老师引导她进一步思考:“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发言上,实际上跟什么有关?”她沉思了一会儿说:“可能是跟自己信心不足有关吧。自己信心不足,就找借口说老师凶,同学嘲笑,自己不敢发言等等。”徐老师为她鼓掌,她终于领悟了。徐老师告诉她,无论做什么,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了信心,再难的事都能做好。现在,她已跨出了第一步,只要充满信心地走下去,学习成绩一定会上去,其他方面也一定会很出色,她听着,眼睛里闪着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