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19

第19章 理财误区(1)

很多投资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选入投资的误区中,或希望一夜暴富,或人云亦云,或盲目地追涨杀跌,这也是让很多投资者在股市中失足滑倒的绊脚石。股市是不理性的,投资者只有先战胜自我,才可能真正在股市中取得成功。

自我反省,理财要在能力范围内

这也许很不幸,但我的答案的确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因为,当我分析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这两家公司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公司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也许很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要想做好投资,投资者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因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到底有多大,你才能准确评估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也才能有效地避开投资误区。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是不是只有能力达到的人才能投资,而能力不够的人就不能投资股票呢?对此,巴菲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投资股票,这与能力无关,但如果你想获得收益就必须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

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了解哪些股票,然后将那些没有内在价值、没有好的管理层、经过困难考验事实证明是不合格的公司排除掉,最终挑出那些你了解的、值得投资的、能让你获得收益的好公司。

巴菲特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在哪里,你会比那些不知道能力圈边界在哪里、能力范围要比你大的投资者富有得多。

这也正是巴菲特不投资微软、比尔·盖茨不投资可口可乐的原因。如果他们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资高科技产业,而比尔·盖茨投资传统产业,那么,这两个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进行投资的话,就可能会为世界增加两个新的百万富翁,但绝不会是百亿富翁。

巴菲特说过,他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所以他不会考虑投资高科技公司。

1998年,当股市正处于狂热追捧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高潮之时,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他的回答是:“这也许很不幸,但我的答案的确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因为,当我分析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这两家公司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公司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也许很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伯克希尔副总裁查理·芒格也比较认可巴菲特的这种观点。他说:“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公司,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非科技股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去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说:“我们的原理如果应用到科技股票上,也会有效的,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我们因为投资其他股票损失了股东的钱,我们会在下一年挣回来,并向股东解释我们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公司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与吉列的方式是一样的。我相信他也会在投资中寻找一个安全边际。所以我们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公司都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本身不是能够把原理应用到这些高科技公司的人而已。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好的事,我们将会选择等待,而不是扩大我们的能力圈。

“我们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行业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在许多行业中,我和查理都没有特别的投资能力。例如,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是在能力圈之内得心应手,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而近乎手足无措。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公司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在我们已经划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归根结底,巴菲特之所以不肯投资高科技股的真正原因就是它是不可预测性的,没有谁可以担保明天早上醒来,世界上会不会又出现一个盖茨式的人物在自家的地下室靠玩电脑一夜之间把你击败。所以,巴菲特对于电脑科技公司所抱持的态度是:“我们很尊敬、支持和感谢这些伟大的人物,但我们却不想亲自去尝试。”1998年巴菲特在接受传媒访问的时候说:“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个问题:请问你如何为这些(年年亏钱的)网络公司定价?任何提供答案的学生,他会当场被判不及格!”1998年底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他说得更直接:“如果你花钱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你并不是在投资,而是投机。”2003年,在给股东的信中,他对高科技股中的网络股作如下总结说:“不管它意味着多么光明远大的前景,只要现在或几年内没有创造价值,那就是价值收缩,而非价值创造。现在看来,泡沫的成因在于人们太在意IPO(首次公开上市)而不顾上市后的业绩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远离了他把握不好的高科技股正是巴菲特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的成功。所以,巴菲特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非常严格地对自己进行纪律约束,虽然这样并无法保证你的投资绝对不会有什么损失,但至少可以使你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愚蠢错误。

巴菲特说,自己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专注于自己所了解的事情,而不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巴菲特都没有做出超出他的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来。他提醒投资者说,虽然每个人所了解的行业也许有所不同,但相同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时刻要知道自己了解哪些行业,以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投资决策,而这也正是避免投资误区的首要条件。

高账面利润≠高安全边际

如果当初我当机立断关掉通用再保证券部门,我确信可以为大伙省下税前1亿美元的损失。查理·芒格跟我当初在购并通用再保时就知道其证券部门很令人讨厌,只是当时账面上的盈余数字误导了我们。虽然我们总觉得这部门有极高的风险,且无法有效地衡量或限制;更有甚者,我们知道这部分所可能产生的任何重大问题,无论是金融或是保险方面,最直接与伯克希尔公司其他营运隐含某些关联。

——巴菲特

巴菲特常常告诫投资者说,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最好要有一条安全边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股票获得超额业绩回报。不过他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说,安全边际和盈利之间并没有等同关系,安全边际大的公司的盈利水平并不一定高,投资者不要受盈利水平的误导。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初伯克希尔公司在投资通用再保险公司时,就知道该公司的证券部门很令人头疼。只是他们看到当时账面上有那么多盈余数字,才产生了误导,以至于做出了不正确的决策。要知道,该部门具有极高的经营风险,而且这种经营风险无法有效地加以制衡和限制。更可怕的是,该部门无论金融是还是保险方面,只要有一方面产生了重大问题,都会影响到伯克希尔公司其他部门的营运。

巴菲特说,如果伯克希尔的管理层不是因为这种盈利数字产生误导,而是当初就当机立断地放弃对通用再保险公司证券部门的大笔投资,据估计,伯克希尔公司就可以避免损失1亿美元的税前收益。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巴菲特自己分管的伯克希尔公司财务及金融商品部门管理着一些AAA级固定收益证券的获利状况还不错,这部分收益大约占资产负债表上已实现收益的24%。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巴菲特总的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如果要谈到清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证券部门时,巴菲特的感觉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归根到底,都是金融衍生产品害的。

2002年初,伯克希尔公司开始着手清算通用再保险公司证券部门,但他们遇到了大麻烦。当时,证券部门流通在外的合约大约有23218份,交易对象多达884位,其中许多合约和交易对象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根本就无从对它们的信用进行评估。经过两年时间的困难的清理之后,直到2003年末,伯克希尔公司仍然有7580份合约流通在外,涉及到453个交易对象。

清理通用再保险公司证券部门的代价相当大,给伯克希尔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即使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来进行评估,并且这两年的市场波动还很少,2002年和2003年的对通用再保险公司证券部门进行清理所造成的损失仍然达到了1、73亿美元和0、99亿美元(税前)。如果市场波动较大或者发生金融危机,导致许多金融衍生产品无法兑现,那伯克希尔公司所遭受的损失就更是无法估量的。

归根到底,会计报表上列明的多少盈利很多时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你所投资公司的真实情况。如果你非常了解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这些格式化文件给你带来的信息非常有限,就不容易被账面利润迷惑了。

巴菲特认为,与一般保险公司相比,再保险公司有没有一条安全边际特别重要。因为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一项机制。对于普通保险公司来说,政府通常会向保险公司征收规费,一旦保险公司发生倒闭、无法支付理赔金,政府就会用这笔规费来承担责任。但对于再保险公司来说,普通保险公司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就会小得多了。而如果再保险公司发生倒闭,将会引发一连串保险公司受波及。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是因为选择再保险公司不慎而受其连累损失几千万美元的。

巴菲特断言说,在今后的一二十年中,完全有可能发生天大的灾难,从而导致再保险公司破产倒闭。到2004为止,对于再保险公司来说,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就是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这次事件后,所有保险公司一共支付了350亿美元理赔费用。其次是1992年发生的安德鲁飓风,所有保险公司一共支付了155亿美元理赔费用。

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仅仅看到账面利润高就以为自己的投资是正确的。你要知道,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是不同的,如果你不顾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的差异性而单纯地关注账面利润,很难想像你会最终成为股市的赢家。事实上,对于具体的行业和公司来说,只有该公司有一条真正、持续、不断拓宽的安全边际,才能保证今后的盈利水平,否则再高的账面利润都是无济于事的。而对于具体的行业来说,同样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

巴菲特介绍说,就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它总能未雨绸缪。举例来说,如果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承担损失的平均比例为3%到5%,那么伯克希尔公司每年从投资和其他项目中所赚取的盈利就绰绰有余了。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灾难,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都能兑现原来的承诺。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就是真正的安全边际。也正因如此,詹阿杰才敢接下其他再保险公司不敢接的超大规模的再保险单。

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账面盈利所迷惑。其实,比账面利润更重要的是内在价值,也只有内在价值高于你所持有的股票的票面价值的股票才是你应该真正做到死了都要爱的。

公司的名气和广告≠内在价值

去年我很兴奋地向各位报告我们2000年在广告行销上的大笔投入,并强调每一分钱都确确实实花在了刀口上。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们额外投入的经费并没有为我们相对增加询问的电话,而且平均每通询问电话最后成交的比率几年来也首度下滑。这些不利的发展,使得我们平均每张保单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

——巴菲特

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所要投资的公司只有拥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才能确保投资获得超额利润回报。因此很多投资者就认为那些名气比较大的公司的安全边际自然就比较大一些。但事实上,一个公司的安全边际的大小其实和公司的广告投入、名气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司的名气大,广告投入多,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安全边际就一定大,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把两者等同起来。

2000年,巴菲特曾经很兴奋地向他的股东们报告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广告营销上投入了大笔资金,并且再三强调每一分钱都确确实实花在了刀口上。可事实证明他错了,这种额外的广告投入,并没能由此增加顾客电话咨询的数量,不但如此,每个咨询电话的成交比例几年来也首次出现下滑,公司的业绩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原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笔广告投入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广告投入大幅度增加了,另一个结果是每笔业务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安全边际不是拓宽了,而是变窄了。

最后,巴菲特得出教训,投资者千万不要简单地把公司广告投入和名气大小与安全边际划等号,否则很容易受蒙蔽。一般来说,这种错误的投资决策应用于投资实践之后,会计核算上会把它列作“非常损失”一次性摊销的,如果看到会计报表中这个项目数字特别大,投资者就要提高警惕并认真查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例如,就2000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成本大幅度提高的问题,巴菲特分析认为:

首先,这些媒体上的广告曝光率过高,造成了资源浪费,抬高了投入成本。

其次,虽然愿意通过直销方式参加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客户分布很广,但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真正的客户的几乎已经被完全发掘,而新的客户的培养又需要一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