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20

第20章 理财误区(2)

再次,2000年事故发生频率和严重性都在提高,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对客户的投保资格的审核不得不越来越严格,这种严格审核使得客户投保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原来能够省下200美元,现在可能只能省下50美元,因此对客户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量。

最后,整个保险行业的竞争态势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以19%的市场占有率在美国排名第一的StateFarm公司,1999年的承保损失率包括回馈给客户的退佣金比率高达18%,而2000年更是高达23%。这表明,这个行业中的老大也不得不忍受如此之高的经营成本,可想而知其他经营者包括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内的处境如何了。

StateFarm是美国最大的一家互助保险公司,当时,美国伊利诺州一位45岁的农夫看到纽约、费城等地保险公司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态度非常傲慢,愤怒之下决定自己成立一家公司,这就是StateFarm公司。

与原来那些势力强大的保险公司相比,StateFarm公司可以说什么优势都没有。由于StateFarm是合作互助性质,它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都不能拥有股份,不但在业务高速发展早期根本无法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而且其薪酬待遇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吸引明星经理人,所以一般人都不看好该公司的发展远景。

但让人们没想到的是,该公司后来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最后居然击败了所有对手,到1999年时公司净值已经排在美国各大公司的第5位,整个美国五分之一以上的汽车都在该公司投保。

所以,巴菲特对该公司非常赞赏,称之为是美国公司最伟大的传奇故事之一,并且屡屡建议各商学院把该公司的成功做法列作课堂案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StateFarm公司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安全边际不断拓宽的过程。它的早期发展过程虽然出人意料,但绝对与广告和名气无关。

与之相反的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2000年虽然广告投入了大量的费用却反而导致其成本过高,除非过去的那种盲目广告投入行为紧急刹车,否则它就不可能维持并拓宽安全边际。

可见,公司的名气和广告投入与安全边际两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要避免被公司的名气和广告投入所迷惑,以免在股市中越陷越深。

眼光长远,不用长期利益换短期利益

很少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可以如此自在地经营公司,这是因为大部分公司背后的股东往往只着重短期利益,相比之下伯克希尔背后有几十年来一直相当稳定的股东群,拥有其它上市公司少见的长期投资眼光。事实上,这些股东打算一直持有伯克希尔至死方休,也因此旗下的经理人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经营公司,而不用为了下一季的获利情况来烦恼。当然,这绝不代表我们就不关心公司经营的现况。事实上,这点也相当重要,只是我们不希望因为一味追求短期获利而被迫牺牲掉公司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股票就是要投资该公司。所以,投资者一定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用短期利益牺牲掉长期利益。

1998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很少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能够像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那些公司一样自由自在地经营管理。因为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几十年来一直都相当稳定,他们坚持长期投资,甚至愿意至死不卖。所以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公司管理层可以用足够长的时间来筹划管理,而不是频频担心这个季度的业绩考核能不能通得过。

但这并不表明伯克希尔公司不关心这些公司的经营现状,他们只是不希望用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罢了。可以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公司管理层都很富有,75%以上的人都已经相当有钱,完全不需要依靠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而他们之所以还从事这项工作,靠的主要是责任心和成就感。他们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并已经把伯克希尔公司看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因而会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事实上,如果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背后一直指指点点的话,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绝大多数可能早就不干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那些上市公司完全没有其他同行那样的繁文缛节,公司管理层可以全心全意地安排个人行动,不需要向上级汇报就可以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公司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公司管理层要像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样来对待公司;公司管理层要把在该公司所占的股份看作个人和全家所有财产来看待;在有生之年不会把它卖掉或者兼并给其他公司。在此基础上,巴菲特要求他们完全不要被会计账簿上的盈利数字影响经营决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明确每个阶段什么事情是最关键的。

巴菲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这些明星经理人具有很高的素质,这在伯克希尔公司当初收购该公司时就已经做了充分考察,他们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否则该公司也不会被巴菲特收购。此外,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那些股东历来主张长期投资,他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不希望过多关注一时得失而影响长期收益。

但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一方面,绝大多数投资者追求的是短期效应,他们买下股票后就巴不得连拉涨停板,等到自己抛出该股票后又希望它下跌,然后让自己有机会再次买进。这些投资者基本上不考虑该股票10年、5年乃至1年及1个月后的业绩和走势,更不会考虑好好选择一只股票,然后永久持有。另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没有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他们不是担心经营业绩不佳、自己什么时候被赶下台,就是希望什么时候经营业绩上去了,然后自己就可以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这一点也应该说是伯克希尔公司经营模式的优越性之所在。巴菲特也曾经明确表示,他和查理·芒格绝不会要求东尼奈斯利去怎样进行经营管理,不但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巴菲特说,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给他的公司管理人创造一个绝佳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彻底发挥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不是把宝贵时间耗费在无谓的董事会、记者招待会、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的演示文稿等等琐事上,更不是公司经营管理的资金问题、信用评级、投资者对公司获利的预期等问题上。

巴菲特本人和伯克希尔公司历来都是言出必行的,所以这些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公司的明星管理人心里非常清楚,这些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能够保证这样的运营模式至少维持几十年,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被一脚踢开。

一句话,作为投资者,你不该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淡对得失,一旦买进就绝不后悔

在年景有好有差的一段时期,如果好的年景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差的年景就非常沮丧,是不会有收获的。就像打高尔夫球一样,重要的是以低于标准杆数的成绩去打赢某个球道。

——巴菲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股票下跌也并一定就是坏事,所以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不受他人干扰,特别避免买进某只股票后就懊悔不已的做法,以免影响自己的投资情绪,甚至因此造成与正确决策截然相反的投资结果。

巴菲特说,优秀的投资回报业绩往往是不能期望用相对稳定的业绩优势去证实的。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一般而言是不可能每次都达到最高水平的,所以在股票市场价格上升或下跌的情况下,你只能衡量取得的投资业绩能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因为投资吉列公司可转换优先股,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曾经取得巨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一投资策略是过于谨慎的。如果当时巴菲特买入的是普通股,而不是买入可转换优先股,他差不多可以多赚6亿美元。因为,巴菲特1989年投资6亿美元购买的吉列公司可转换优先股,经过拆分调整后,转换成了4800万股吉列公司普通股。虽然在购买了可转换优先股后的2年内,由于这只股票表现优秀,伯克希尔公司取得了一些额外的优先股股息收入(如果购买普通股,则不能享有这笔收入),从而使得吉列公司迅速赎回了伯克希尔公司所持有的优先股,但如果当时伯克希尔公司购买的是普通股,它就不可能赎回这些股票,从而使得截止1995年末,伯克希尔公司可以多赚6亿美元利润。即使从中扣除7000万美元的优先股股息,巴菲特通过附有许多限制条款的大型私募,也完全有把握至少取得5%的折扣,从而使得买入成本降低到每股10美元以内,从而取得6000万股股票。

因此,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中,将其称为一大“错误”。不过巴菲特虽然这么说,却并没有为此感到后悔。他认为,吉列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所持有的优先股中是表现最好的。他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家超一流的优秀上市公司,而且这种投资“错误”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巴菲特看财务报告也并没有看花眼。

巴菲特说,如果当时他不是购买可转换优先股,而是购买普通股,吉列公司管理层同样会很高兴的,可惜他当时并没有“聪明”到这一步。

2007年10月,巴菲特已经抛售了所有中石油的H股,不过在他抛售股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股价还在不断上涨,巴菲特因此少赚了一笔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巴菲特承认,这件事情同样也“确实是我犯的一个错误”。不过巴菲特并不后悔,他说,想通过股票买卖赚钱,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买股票真正应该看清的是它的潜在价值是不是比买入价格高。他说,2003年他买入中石油H股时,中石油的市价大概在370亿美元左右,而他之所以买这只股票,就是因为当时它的潜在价值要远远高于股价。同时他也表示,这笔中石油股票投资到此为止已经结束了。如果今后中石油的股价大幅度下跌,他还会考虑重新买入的,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虽然具有丰富的股票投资经验,可是巴菲特也承认,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是面对中国股市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来预测这个市场的发展,而只能笼统地坚持这样一条原则: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一定要以谨慎的态度来购买股票。

作为投资者,你要明白,股票投资赚多赚少、是赚是赔很正常,如果赚多就热情高涨,赚少甚至赔钱就神情沮丧,买了股票经常后悔,这种心态最容易出昏招。因而,无论你所持有的股票怎样,你都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次投资。

买物有所值,不贪便宜

买下伯克希尔纺织厂是我毕生投资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巴菲特

很多股民坦承,他们之所以购买某些股票,只是因为这些股票的价格很便宜,以为反正它的价格已经这么低了,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事实上,咸鱼可以翻身,却很少会有翻身成功的案例。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和资金花在购买股价低廉的烂公司上,远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好公司。

巴菲特认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投资,要求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一般公司的股票,而不是以不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业绩一般公司的股票。他曾经告诫很多股民要做到尽量以低价购进股票,但不绝对以股价低廉来选择股票。

巴菲特回忆说,他投资生涯中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买下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那时候,他非常清楚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业务没什么发展前途,但因为它的价格实在便宜,巴菲特最终无法抵挡得住诱惑而购进了大量该公司的股票。在买下该公司后的最初几年里,这一决策让他获利颇丰,1965年之后他就开始为此而后悔了。

在买下伯克希尔公司后不久,巴菲特还通过一家多元零售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并入了伯克希尔公司),买入了霍士柴尔德-科思百货公司。他觉得,这家公司的买入价实在便宜,比账面价值要低许多许多。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一流。除此以外,它还有大量的账面以外的不动产,以及由于采用后进先出法所形成的大量存货备抵。

可三年过去后,巴菲特只好以与当年的买入价差不多的价格出售了该公司。他还觉得,自己能以这样的价格脱手已经很幸运了。

在经历了多次惨痛教训后,巴菲特慢慢领悟到,当他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股票后,随后该公司都会因为经营有所改善,股价会随之上升,但这实际上正是让他套利获现的好机会。因为从长期看,该公司的表现很可能会非常糟糕。就像你在大街上捡到一只雪茄烟蒂,它短得只能让你吸一口。但由于得到这只雪茄烟蒂的代价实在很小,你只要一弯腰就能得到,所以会有很多贪便宜的人把它捡起来吸上一口。

所以,对待廉价股票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迅速获利了结。巴菲特说,除非你是一位清算专家,否则投资这类公司就是愚蠢行为。虽然这些股票的买入价很便宜,可是到后来往往会变得一文不值。因为通常情况下,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所可以解决的,而且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冒出来。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买入价便宜,却也可能会因为投资回报率过低,而是这种买入价便宜的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因而,你要记住,无论是理财还的投资,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相应地,你投资股票的时候所追求也应该是物有所值,而不是买入价格越低越好。如果你所面对的股票买入价格过低,很可能表明这只股票的发行者已病入膏肓,这绝对不是你值得为之欣喜的事情。

顺势利用,而不试图预测股市

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

——巴菲特

市场就像六月天一样,你永远弄不清楚下一刻它会是什么样。所以,要想在股市有所作为,你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企图去预测股市。

你要知道,你可以预测股票的内在价值,因为股票的内在价值的理性的,是可以控制的,而股市本身是非理性的,既不是认为所可以改变的,也不是手中只有几万几十万的小资金的散户所可以预测的。

一句话,你可以利用股市,但不要预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