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21

第21章 理财误区(3)

作为一代“股神”,巴菲特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他认为,对股票和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它只能让你更了解自己,而不是更了解股市、更了解未来。所以他从来不预测股市,也从来不相信有谁能预测股市。

他说,他不知道明天、下个星期、明年的股票市场如何波动,但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逃不过两种结果——上涨或下跌,他只要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了。

1999年初,他因为不愿意投资高科技股等“新经济”股票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巴菲特坚持认为,当时这些高科技股确实股价飞涨,每天都能造就许多个百万富翁,甚至于2000年3月中旬达到了历史股价的最高峰,可是高科技股票有着很大的变数,根本不能因为当时股价一路上涨就断定它们在未来也会这样。事实证明了巴菲特的看法,仅仅过去几个星期的时间,科技股股价就一泻千里,迅速跌至谷底。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就要学会利用上涨或下跌的机会获利,而不是被市场利用,更不要因为市场误导而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

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演讲时,就着重批评了这种依靠股市预测短期投资的做法。他说,短期投资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打赌,如果你用大量资金进行短期投资,那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预测股市走势几乎是超出每一位投资者能力范围的事,如果非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又会有多大的胜算呢?

因而,那些企图预测股市,四处打听消息、跟庄,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疯狂买入或疯狂卖出的人,那些缺乏对上市公司最基本的了解和分析就贸然杀入的人简直就是愚蠢的,除了充分反映出其投资理财心理的不理性和不成熟之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掌握一手资料,拒绝听信股评

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巴菲特

很多投资者往往会听到股评说某一只股票近期将会大涨,于是欣然买入,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此,巴菲特曾经提醒人们不要相信股评家,“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事实上,很多亏损严重的投资者之所以会血本无归,就是因为太迷信股评。岂不知股评也是投身股市的普通人做的,他们也常常会犯错,他们最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往往比较短视,喜欢追涨。

(2)目光太过短浅只局限在明星股、强势股。有些股票股价早已涨上了天,庄家随时有可能出货,这类股票极不适合一般投资者,但一些股评家照推不误。

(3)推荐股票往往是一推了之,没有后续的“售后服务”,而股市时局瞬息万变,多空转势随时都可能突变。投资者根本无法获得股评家的及时通告,当初买入的时候也没搞清楚股评家选股的真实依据,更重要的是股评家没有预先告诉投资者未来放弃该股票的条件,而投资者自己也没有主见。这种只知进不知出的选股方法是很危险的。

(4)股评家的观点都是公开发表的形式,必然会引起庄家的注意,庄家有时便有意利用股评,与股评反向操盘,或同向借势操盘。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投资者万万不可迷信股评推荐。事实上,股评家所推荐的股票见报之时,往往不是最佳的买入时机。

可以说,成功投资的前提就是掌握一手资料,并据此对股票做出正确的判断。

巴菲特在股市中很少失败,就与他注重实地调查、认真阅读财务年报、不听信各种消息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巴菲特在做股票分析、投资决策时,从来不听其他人分析,而是亲自调查,阅读报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专业投资者,每天都有人向他推荐各种各样的股票,他收到的材料更是应有尽有,可是他基本上对此置之不理,婉言拒绝这些材料。

有一次,一位陌生女士打电话给巴菲特,热心向他推荐某只股票,说这只股票很有投资价值,她会立刻把相关资料寄过来。巴菲特当时就很明确地让她不要寄资料过来,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任何分析文章。他说这些资料大都是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推介,因为有利益的成分在其中,所以他们在介绍这些股票的时候往往只谈优点不谈缺点,所以不值得相信,更不能看了一两篇文章,听了一两句好话就信以为真的。

有人说,不相信任何股评、不受信息干扰,只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是巴菲特创造出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投资业绩的真正秘诀,此话非常有道理。

在股市中,你每天都会听到股市或某只股票具有“上涨的动力”、“下跌的压力”等言论,但巴菲特曾经提出警告,如果你希望股评家能够告诉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究竟是买入还是卖出,是投资股票、期货还是投资期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实一点说,如果这些股评家真的这样神机妙算,他们自己悄悄地做,不是早就赚足了吗?又怎么肯把秘密告诉别人呢?

巴菲特曾经提出建议说,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时候要像记者采访一样,学会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听信一些小道消息。因为只有手中拥有对上市公司建立在可靠基础上的第一手资料,你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避开投资误区。

1962年,巴菲特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戈登·沃特斯美国制造公司的股价已经不到公司净资产价值40%的比例,于是他果断的放弃了手中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果然没过多久,该股票就开始大幅度下跌。事后,他对《福布斯》杂志记者说,如果他不是深入挖掘,而是到这家公司去拜访,哪怕遇到沃特斯本人,也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情报。

巴菲特自己的许多投资决策,就是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才做出的。如果他对上市公司进行估测时,认为仅仅根据所得到的文字资料还不够,就会深入现场进行一些非正式调查。

巴菲特曾经想投资斯图德贝克公司,可是他对该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没有太大把握。于是巴菲特决定前往这家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他得知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汽车上用的副产品——屏蔽双绞线,但当他想更深入地了解该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时候,公司的负责人拒绝告诉他这些,所以他无法得知这种产品的具体产量有多少、公司内在价值如何。

不过这时候他已经知道,这种产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联合碳化物公司,并且已经搞清生产一罐车屏蔽双绞线需要多少成本。这样,他只要知道该公司有多少油罐车,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信息。

于是,巴菲特在接下来的将近一个月时间,专门去堪萨斯城车站核实油罐车数量,他发现油罐车发货数量增加时,马上买入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不久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当即从18美元上升到30美元。

巴菲特一生引以为荣的投资华盛顿邮报事件,也是通过这种“采访”才做出的决策。

1973年,经过仔细调查,巴菲特发现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并没有外债和内债,更何况,经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坚强有力,而他们自己也在其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资产份额。由此,巴菲特得出结论说:“这笔资产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投入到其中,我也不会感到担心,一点也不会担心。”于是,巴菲特以每股4美元的价格大量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在以后的几年里,即使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大幅下跌,巴菲特也没有卖出股票,30年之后,巴菲特从中获得了128倍的收益。

这更进一步证明了股票投资的前期工作就要像记者采访一样,尽量获得扎扎实实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独特的眼光,你的投资决策才能有效地避开投资误区。

林小姐就曾运用这一原则去获利,她选股的时候常常亲自考察公司,以发现那些股价远低于实际价值的公司。

林小姐初入股市的时候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她买这只股票之前就仔细研究了公司的状况。这只股票的价格当时是5元。仔细研究之后她发现该公司拥有的各商店、楼房等固定资产之和要远远超过市值,如果再加上每年的销售收入,这只股票的收益将会非常可观。最后,林小姐觉得这只股至少还会有一半的升值空间,于是她大胆地买进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只股。

她常常跟朋友们说:“巴菲特认为考察公司是最重要的事,这是最明智的作法。所以如果你要投资一只股票,就一定要反复考察,必要的时候还要尽量去实地考察,以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她告诉朋友,“巴菲特有一个经典案例,当年美国运通公司遭遇‘色拉油丑闻’,所有人都抛售这家公司的股票,导致公司股价狂跌。可巴菲特来到零售店观察了一天,看见很多人还在刷美国运通公司的卡。他因此相信,只要美国运通公司还有生意做,它就一定会好起来。于是,巴菲特逢低进入,大赚一笔。”

国家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之后,很多人视地产股为畏途,但林小姐觉得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为此,她专程赶到她想投资的房地产公司售楼中心进行观察,发现房子卖得非常好。所以她最终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入该房地产公司大量的股票。后来,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大涨,林小姐从中赚到了四倍于本金的钱,她的正确判断能力让朋友们很是佩服。

借钱投资不如借鸡生蛋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用一条蚯蚓便能钓上一条大鱼,几乎是不可能的,短期债务只会让你的投资风险更大。

——巴菲特

巴菲特不提倡借贷投资,他认为,借债投资无异于又给自己的投资增加了一种风险,如果投资得利,投资中还可以想办法化解风险;但如果投资失败,投资者就会把自己置于双重风险之下,最终会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甚至血本无归。

巴菲特不做的事情和他所做的事情同样重要。他不做任何程序交易,也不针对某家公司下一季度收益做短线投机。他说话不带任何危言耸听之词,不参与敌意收购。他从不试图利用负债、抬高嗓门或轻率冒险而仓促行事。同样的,他也不借钱投资。

在他看来,赚钱的秘诀并不在于冒险而在于避险。巴菲特说:“我们不必屠杀飞龙,只需躲避它们就可以做得很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资产负债率完全满足他在投资中所需要的一个概念——安全边际收益。他所拥有的个人资产多达420多亿美元,但他的负债却为0,而且他唯一的一次负债行为也早已还清。

1971年,巴菲特抵押贷款买了一栋三室两卫的房子,这栋房子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拉古纳滩,坐落在在埃默洛尔德湾可以远眺太平洋。当时,它的价值是15万美元,现在已经大幅度升值。

1991年9月13日,巴菲特说:“站在你们眼前的这个家伙,曾经负债7万美元购买了位于拉古纳滩的一栋房屋,我买这栋房子是因为贷款利率低……这是我很多年来所欠的全部债务。”

为了追求投资的稳妥性和安全性,巴菲特从不借债,从不因此而增加投资的风险。可以说,对“安全边际”的遵守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他的理智和聪明之处。

但凡事都有例外,我们反对借钱投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这样做,在下列情况下,你就可以考虑借贷投资。

一、当确信自己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才能借债。“你可以借来钱,但你借不到大脑。活用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赚钱的智慧,是从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这句话强调了会借钱不是一种成功,源源不断地积累自己独具一格的投资秘笈才是正道。只有确信你能从中获益,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的时候,你才能铤而走险。记住,无论何时,借钱投资都只是“铤而走险”,而不是“生钱之道”。

二、不要借短期债,要借偿还期长的债。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用一条蚯蚓便能钓上一条大鱼,几乎是不可能的,短期债务只会让你的投资风险更大。”投资回报与“时间”直接挂钩,借短期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公司的“信用交易”。那种坚信自己看中的股票一定能回涨,于是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进、卖出证券的交易活动,又称为融资融券交易的交易活动就是短期负债。此外,为了投资,那些聪明人绝对不会用自己的信用来进行“信用交易”。所以,当你希望活用贷款来投资时,其“贷款”必须具备能长期低利使用的特征。

三、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贷款。

要想借贷投资,你就必须有支付利息的能力才行。从根本上说,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完全指望“借鸡生蛋”的人简直就是傻瓜。约翰·邓普顿说:“生产性的贷款是必要的,然而无止境地贷款也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所以,如果想挣大钱,首先就要转换思维,改变对“负债”的片面认识,同时培养自己高超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及自信心。

投资不能完全凭直觉

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才能的,即始终能知道一切,但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有这样的才能。他们寻找和精选世界上被错误定价的赌注。

——巴菲特

很多人尤其的做事凭感觉的人总会以为投资也同生活一样,不可强求,只要凭直觉就可以混个八九不离十。但是,投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投入其中的人自然也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才能在投资风潮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巴菲特认为,投资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学习,而不是完全依靠直觉,才能避开股市的陷阱,降低投资风险,最终在投资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