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09

第9章 巴菲特教你必须保住本金(6)

巴菲特认为,要想在股票投资中把这一法则运用好,真正为自己带来收益,最关键的要掌握这两点:一是仔细研究你在整个股票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如果你的股票盈利能超过75%的人、居于最前面25%的人之中,那么你就能保持常胜不败;二是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争取获利,都不必非要追求100%的把握,而要只要具备75%的把握,这笔投资就值得你去做,相反,如果你只有25%的把握就要坚决止损。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要有75%的成功把握就能保证稳赚不赔。例如在4次投资机会中有3次可以赚而另外1次会赔,那么你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你能掌握合适的尺度,懂得怎样扩大收益,减少亏损,你就可以去大胆投资。比如,如果在4次投资机会中你3次赚了,1次赔了,但每一次都赚10%,亏也是10%,这样总起来你就还会有10%+10%+10%-10%=30%的盈利。但如果前面3次赚钱机会,你一有3%的收益就赶紧抛掉了,而后面的1次割肉机会你的亏损额超过了15%才卖出,这样总起来看你就亏损了15%-3%-3%-3%=6%,这是得不偿失的。不过遗憾的是,在我国股市中,这样的投资者实在是太多了。

事实也证明,越有效的东西越简单,反之也就是越简单的东西越有效。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策略非常简单,但当股市上的投资者都在费尽心机地研究某一种投资方法的时候,巴菲特悄悄地就赚了几百亿美元,而且几乎从来就没有失算过。

所以,记住,当你手中的股票已经不符合“七成五”法则的时候,为了保本起见,最好退出。

慎对无法继续收取“过桥费”的股票

我只关注永久不变的东西,我认为网络不会改变人们嚼口香糖的方式。

——巴菲特

所谓的“过桥费”,抽象地说,如果消费者都想购买某种独特品牌的商品,经销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必须经销这种商品并保持一定量的库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向生产商进货。在这里,生产商就是“桥”,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包括中间商向厂家进货,为厂家贡献利润,哪怕它的销售价格比其他品牌高也必须买它的货,这不得不付出的就是“过桥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这些可以收取“过桥费”的公司,因为可以收取“过桥费”可以算作是上市公司业绩优良的一大特征。

一般而言,这种公司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这种公司生产的产品的使用率很高,却很不耐用,但它的品牌又是家喻户晓的。

这种公司生产的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也为了吸引消费者,产品的每个经销商都要维持一定的库存量,经销商就会失去最终消费者,就会没有生意。

但问题是,如果这种产品有多种品牌,经销商就会货比三家,拼命寻找进价较低的品牌,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如果只有一种品牌,那它就没有选择余地,以什么样的价格进货都只能由生产厂家说了算。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都只有一个:生产企业的利润有了可靠保证。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公司要算可口可乐公司了。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大大小小的经销商都必须大量采购可口可乐,并且保持一定库存量。而且市场上虽然有多种多样的可乐饮料,却都无法代替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因此得到了切实的保证,所以可口可乐公司自然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率。可见,投资者如果投资了这样的股票,由于这种产品的消费量大,又很不耐用,所以能够保证预期利润滚滚而来,自然就能从中坐收渔利。

其次,传播媒体能够提供重复性服务。

传播媒体公司因为能够在不断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同时提供重复性服务,所以电视、报纸、网站等传播媒体也是非常典型的可以收取“过桥费”的公司。由于它们常常为生产商做广告,而生产商又通过广告来说服消费者购买它的产品,而且生产商的这种需求是源源不断的,以至于这些传播媒体公司能够不断向它们提供服务,而这种源源不断地做出去的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就是名副其实的“过桥费”。

那么,生产商能否离开这种媒体传播(这座桥)从而避免交出过桥费呢?答案是不能。在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社会,离开了这座“桥”,生产商就无法让消费者知道并选择它的产品,自然也就无法和竞争者展开竞争。所以,生产商就只能“心甘情愿”地向传播媒体公司支付这样的“过桥费”。

美国《水牛城晚报》就是这些“桥”里典型的一座。一般来说,一个中小城市里都有一份而且只有一份当地报纸,大小商家都要经过的唯一的一座桥,所以,这家报纸的获利率很高。如果某一天突然出现了另外一座“桥”,两家媒体的获利水平马上就会降到同样的水平。但只要另一家竞争者退出竞争,剩下的这家公司自然就会在本地市场上形成垄断地位,它所能够收取的“过桥费”就又会滚滚而来,而《水牛城晚报》就是这样一家在竞争之后重新占据了垄断地位的公司。

最后,能够提供一般消费者和企业持续需求的重复消费服务。

很多信用卡服务公司、杀虫服务公司、专业清洁公司、除草服务公司等,都属于此类公司,巴菲特对此非常重视。在他投资的对象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公司。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运通卡公司。消费者在使用美国运通卡公司的信用卡时,发卡公司会向使用信用卡的公司收取一定的刷卡费用,刷卡人数越多,“过桥费”就收得越多,信用卡公司获利水平就越高。而且如果使用信用卡的公司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刷卡费用,发卡公司还可以收取一定的罚金。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这种持续、重复消费服务的“桥梁”一般都是消费者不得不“经过”的,它们能够提供精良的服务,需要多少人员就配备多少人员,所以一般不会有人员和设备投入过多的情况发生,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方面的费用,属于典型的低成本公司,所以这样的公司的内在价值一般都很高,是绝对值得投资的公司。

很多时候,这种能够收取“过桥费”的公司的利润是直接和“过桥费”挂钩的,所以,当一家原本可以收取“过桥费”但后来无法继续收取时,投资者就应该慎重考虑是不是要卖出股票了。

原材料公司总不被看好

我喜欢的是那种根本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挣很多钱的行业。它们才是我想投资的那种行业。

——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时尽量不要去买原材料企业的股票。这种企业最常见的类型有:纺织行业、食品原料行业、钢铁行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造纸行业、木材行业等。

巴菲特之所以会不提倡投资原材料公司,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主要是价格方面的竞争。所以要判断某个公司是否属于原材料企业,办法很简单,看看价格是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因素就行了。

比如,当食品加工厂在选择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决策的主要的选择依据是看哪家公司的产品更便宜,即使他相信某家公司的产品比另外一家公司的好。这种情况在水泥、木材、砖瓦、小麦、玉米等产品中非常普遍。

众所周知,由于原材料公司面临成本问题,又没有垄断地位,价格一旦成为他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主要竞争因素,那么这些公司能够获得的利润就会很薄。所以能够在行业中取得领导地位的原材料公司,都是那些低成本公司。公司成本越低,价格灵活性就越大,利润就越高,反之,这样的公司就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

简单的道理中往往会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原材料公司既然要追求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要追求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降低成本,但技术革新本身又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公司的资金投入、增加成本,至少会在短时间内增加成本。如果原材料公司管理层不能处理这种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矛盾,公司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走向衰落乃至破产。除非这样的公司的管理层非常精明,否则原材料公司一般很难成为获利丰厚的公司。但问题是把一个公司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寄托在人为因素上,这种赌注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所以如果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生产纺织品的柏林顿公司在1964年的销售额是12亿美元,股价在30美元。从1964年到1985年,柏林顿公司的资本支出大约为30亿美元(合每股100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在了降低成本、更新设备上了,但这个行业利润率低且变化不定、货款回收率低、顾客缺乏品牌忠诚度、生产厂家多、生产能力过剩、收益几乎完全依赖于管理层如何有效运作企业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所以即使林顿公司的管理层是这个行业中最能干的一群人,1985年的销售额也只有28亿美元,利润率比1964年下降了许多,股价也只有34美元,比1964年略有增加。

一般来说,从投资角度看,原材料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都不大。因为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这些公司的利润率一直很低,公司缺乏扩张能力和成长空间。而且这些公司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工资,当工人工资成本随着社会发展趋势不断上升,这些公司的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竞争优势也会随之消失。

所以。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时非常有必要避开这样的原材料企业,否则就很可能只会得到一般的投资回报,甚至根本得不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