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低调做人的50个密码高调做事的50个细节
45140100000015

第15章 骄兵必败忍者无敌(1)

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如果你命运里注定需要忍受,那么说自己不能忍受就是犯傻。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

敛锋芒,避祸殃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他就会感觉到你气势太盛,不可一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将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自敛锋芒、韬光养晦。

春秋时期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争斗不休。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拔腿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忌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中,从城头栽下来。

在这个故事中,悲剧的发生也许应归罪于公孙子都忌妒之心太强。但颍考叔的锋芒太盛、傲气争功也是一方面。作为一个已有功在身的老臣,他其实没有必要再去和年轻的将领争功了,但他总想立功求赏,结果被一记暗箭伤了性命,可悲可叹。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气不傲,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就要战胜盲目自大、盛气凌人的心理和作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并且还应当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饰之所以是赢得赞扬的最佳途径,是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现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来,才能获得扎实的成功。倘若你处处表现卖弄、志得意满时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如何出众的才智或高远的志向,都要时刻谨记:心高不可气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须审时度势,尽量收敛起锋芒,以免惹火烧身,影响前程甚至危及生命。

在冲突面前能够保持心平气和,是一种修养,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人格与情绪得到冶炼,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在冲突面前能够保持心平气和,也是一种智慧,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被称为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庄重?”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言直,由此可见陛下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不过他所用的方法实在值得商榷。而皇后长孙氏的劝谏方法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巧避锋芒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维皇帝,自然令皇帝龙颜大悦。可见,同样是忠言,顺耳的话比逆耳的话更能让人接受。

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提出忠告时,应尽量避免用逆耳的话刺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它转化成顺耳之言,因为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谈判中如果发生意见分歧,不直接争论,巧避锋芒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人都有不甘示弱的精神,但要看具体的情况,需要强势的时候可以不甘示弱,不能针锋相对的时候就要巧避锋芒。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像想象的那样完美,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一般的人会在冲突面前暴躁,甚至失去理智:而低调的人则会头脑清醒、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巧避锋芒,并不是让人听天由命,而是教我们要正视矛盾,认识现实。同时,又对现实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争执能够进行自控。

我们提倡做人要隐忍,感气凌人对你的人生、你的事业无丝毫益处。

弓不弯,射不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低调意味着一种安于平淡,没有什么追求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似乎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其实,低调绝对不是意味着让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事实上,采取低调处世的人往往才最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已经深思熟虑,要用最快捷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低调处世,无疑会使他们在走向自己目标的路上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弓越弯射得越远。真正成功的人,当他保持低调的平淡时,也肯定不同于一般庸碌之人的平庸,而是由此到达那些高调张扬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巅峰位置。

谢安是晋朝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祖父谢衡以儒学而名满天下,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少年时就很有名气,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等人都很器重他。谢安思想敏锐深刻,风度优雅,举止沉着镇定,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谢安从不想凭借出身和名望获得高官厚禄。朝廷先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他以身体上有疾病给推辞掉了。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了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支道林、许询等人游玩于山水之间,不愿当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好几次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应召。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他仍一一回绝。这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纷纷上书要求永远不让谢安做官,朝廷考虑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后,没有答应。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也很有才气,仕途通达,颇有名气,只是器度不如谢安,经常自我炫耀。公元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谢万却不善统兵作战,受命北征时仍然只知自命清高,不知抚慰部将。谢安对弟弟的做法很是忧虑,对他说:“你身为元帅,应该经常和各个将领交交心,来获得他们的拥护。像你这样傲慢,怎么能够做大事呢?”谢万听了哥哥的话,召集了诸将,可是平时滔滔不绝的谢万竟连一句话都讲不出,最后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厉害的兵。”这样傲慢的话不仅没有起到抚慰将领的作用,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没有办法,只好代替谢万,亲自一个个拜访诸位将领,加以抚慰,请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贬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终于迫使谢安进入仕途。公元360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的司马一职,他接受了。这件事引起了朝野轰动,还有人嘲讽他此前不愿做官的意愿,而谢安毫不介意。桓温却十分兴奋,一次谢安去他家做客,告辞后,桓温竟然自豪地对手下人说:“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传给自己,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威。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却神情坦然地说:“晋的存亡,就在此次一行了。”王坦之只好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去。他们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王坦之十分紧张,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笏板也拿倒了。而谢安却从容不迫,就座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只是设守卫在四方,您又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温听后很尴尬,只好下令撤除了埋伏。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想要吞灭东晋,一统天下。建康城里一片恐慌,谢安还是那样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派三千精锐兵马前来协助保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谢玄也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只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

淝水之战后,当晋军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谢安手中时,他正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随手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后,谢安才抑不住心中的喜悦,进入内室,手舞足蹈起来,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弄断了。

谢安低调,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追求,而是为了达到长远目标的有效手段。这种低调的态度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拥护,对于他日后登上高位很有帮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采取高调张扬的态度,只能得到一些眼前的好处,而低调的长远经营,才能达到一个重大的目标。

小不忍,乱大谋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做人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

忍,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能摆脱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对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愤图强和励精图治奠定基础。

春秋时的越王勾践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吴王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应该是最大的羞辱了。但勾践忍了,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

到吴国之后,他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他也不还口。

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人预测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因为国力太弱,他要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不铺褥子,而是铺些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开始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勾践率军灭了吴国,活捉了夫差,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以前他胆小怕事,委曲求全,后来却一鸣惊人。一软一硬,都是从国家大计出发。如果只争一时之气,不顾后果,则会使自己完全丧失实力,那又能算得上什么真正的英雄。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会给我们造成麻烦。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就要看我们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忍辱负重,锐意进取,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逆境,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当年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受身心上的巨大折磨,才完成旷世之作《史记》。正是这一极高的“忍”字功夫,使很多成功的人士成就了一般人所不能成就的伟业。低调的人懂得在复杂的社会中碰到不利的环境时,采取忍的策略,宁可吃眼前亏,也不急躁冒进。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忍”的最佳境界?

(1)经常明确目标的存在,使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断地提高运用头脑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一旦能够理解以后,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就会从“应该做”进入“必须做”这种积极性的意识形态。

(3)培养安于困境的习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处境时,常常会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自我控制,就必须忍耐这种困境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时间一久,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一种安于困境的耐力。

(4)学习抑制冲动的情绪。这件事,似乎很难。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地加以分析,抑制冲动的情绪,有时也会很简单。不过,对于比较强烈的冲动或欲望,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使它们有机会尽量地发泄出去。

能吃亏,占便宜

让别人占点“小便宜”是人际交往中的艺术,给别人一点是为了获得更多。掌握这门艺术,关键在于把握“给”的度,并能准确预算成本、风险与回报。让别人占小便宜并不是软弱可欺,任人凌辱,你必须站在比对方更高的角度,头脑清醒,统揽全局,方能忍受一时的损失或屈辱,最终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

对敌人,让他占点“小便宜”,是为了解除他的防备心理,为自己赢得发展的足够时间。你表现得越谦恭越低调,就越能满足他的虚荣心,让他以为你无意与他为敌,并且还软弱可欺。即使那些自以为很精明的敌人,也会因此而放松警惕。慷慨大度是让人分心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性的给予往往可以击溃最顽固的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