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低调做人的50个密码高调做事的50个细节
45140100000018

第18章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1)

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我却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每次我都发现,当一个所追求的东西唾手可得时,我正在追求别的东西。

——安德鲁·加德

心平气和,淡然处之

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对金钱、地位、得失淡然处之。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答毕仲举书》中说:“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茶淡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欲望不是太炽,也就不会凡事都斤斤计较,胸襟也为之宽阔,气量亦随之大度,与别人交往,误会、嫉妒、伤害产生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以平静之心应付波谲云诡的社会关系,能时时处于主动状态。

1、正确对待得失

《人物志》在论及得失观时说:“有才德的人知道吃亏受损实际上是有好处的,所以有一份功劳却可以得到两份的美誉;见识浅薄的小人不知道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是一种损失,所以自夸其功,结果功劳和名誉一起损失了。由此看来,不自夸有功的,实际上是真正的夸功;不争名夺利的,实际上是名利双收;对敌方有所让步的,其实是战胜了对方。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春秋时的至善于抬举别人,实际上压倒了别人,名望显得更高;王叔爱争高低,结果被逐往他国;蔺相如用引车回避的办法战胜了廉颇。物极必反,这就是君子常说的‘道’。”

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不要得小失大。有得必有失。这已是流传数千年的名言,是指导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已被数不清的事例所证明。

2、正确对待成败

人生都难免有成功与失败,不能奢望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对失败,同样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因此,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以“把酒临风”的潇洒面对一切坎坷。

失败虽然不可怕,但能避免失败、预防失败更好。如何避免失败,应视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却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成功,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或对别人不屑一顾,必于言谈举止中有所表露,以致遭人嫉恨,甚至设计陷害,终至失败,所谓“福兮祸所伏”。因成功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宋代张来在《书钱宣请遗事后》中感叹:“能勇退于富贵急流,去得道不远矣。”古人于此所说的,都是不要为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善于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对成功不妨持淡然的态度。比如,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机遇,多想想客观的有利条件,少想点自己的主观努力。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才干、意志、聪明机智上,就无法正确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如,与别人对比一下,找出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某一方面的长处。

3、正确对待美誉

每个人都会或高或低地赢得一些美誉,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得到大量的称赞。如同对待成功本身一样,对待美誉如果不当,就容易飘飘然,导致失误,离失败也就是咫尺之遥了。美誉有“水分”,有的人可能是真心称赞,有的可能是随声附和,有的可能纯粹是恭维,在难于分辨时要淡泊一些,不妨把自己与取得更大成功、名声更大的人相比较。这样,善于把自己同某种更高的理想或标准相比较的人,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态度对待美誉,既表明了自己的成绩,又表现了自己的谦逊。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别人把他称为希腊人中最聪明的人,他答道:“因为在所有希腊人中;只有我懂得我一无所知。”

要正确对待美誉,与平时如何应付别人的称赞有极大关系,如果心安理得地“接收”,则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了。而是应该谦逊地“婉拒”,久而久之,必然对赞誉淡然处之。例如,人家赞你“很有趣”时,不妨说:“只有与你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这样。”人家赞你工作很有成绩有才干时,不妨说:“我对这工作很有兴趣。”人家赞你“乐于助人”时,不妨说:“很高兴给我帮忙机会。”等等。

适时而止,适可而止

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是与太强的欲望分不开的。不懂得适可而止,过分的贪婪是一种顽疾,极易使人成为它的奴隶,变得不能自拔。

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最终祸害的将会是自己。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三国时期的曹操当数枭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分不开。在历史上,他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鲁迅先生对之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说到曹操,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演义》,而且他长期扮演奸恶的角色,舞台上也常被当做奸臣的象征,然而这并不是观察曹操的正确方法……曹操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个英雄。”

鲁迅先生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那么足见曹操身上自有其闪光和杰出的地方。大致归纳一下,如下几点或许可以代表他的实绩:一是任人唯贤、知仁善任;二是擅长战略战术,并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三是极富有决断力。前两者不独为曹操所拥有,至于第三点,曹操做得的确很出色。每逢起兵打仗,或周旋于政治舞台,他一看形势不对,就绝不勉强、硬撑,而是见风使舵、及时避险。换言之,他懂得“适时而止,适可而止”。

有一次,他挥师进攻被蜀汉军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否则,就会延误歼灭刘备的时机。”司马懿的意思是乘势扩大战果,将大军推进到蜀地,消灭刘备蜀汉政权。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于不足,既已得陇右,何须再贪蜀焉?”他的这句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应见好就收吧。适时而止,不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低调做人的智慧。

曹操遇事“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得以维持住了政治军事上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不懂得适可而止,太贪婪常常使人不仅要忍受欲望的煎熬,还会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路过一家珠宝店,急匆匆地走进去,当着众人的面就开始往自己的衣袋里装珠宝首饰,众人觉得此人太嚣张,就将他扭送到官府。县官问他为何如此大胆竟然当众偷东西,他却一脸的从容不迫:“当时眼睛里只有珠宝,没有看到其他人。”

此人已经贪婪到“忘我”的境界,其结果只能是被捉。

有一位猎人,他有一个捉猴办法。他在墙中夹了一个竹筒,然后将一个鸡蛋放在竹筒的一端。猴子看见竹筒中的鸡蛋,就会伸手去抓,但是,当它用手握住鸡蛋时,便无法从竹筒里缩回手来。由于猴子贪心十足,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鸡蛋,只好束手就擒。

贪婪之心是猴子足以害命的弱点。

有一天,一只狐狸发现一个葡萄园,看着水灵灵的葡萄,不禁垂涎欲滴。可是,葡萄园外面有栅栏挡住,根本无法进入。狐狸眼望着诱人的葡萄,却不能进入园中,急得团团转。后来,狐狸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狐狸再次走到栅栏前,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了一顿,然后,心满意足地准备离开。但是,由于吃得太饱,钻不出来了。无奈之下,狐狸只好又饿肚三天,减肥之后,才钻了出来。

狐狸的故事颇像我们的人生过程,人生下来的时候,两手空空,一生可能会得到很多东西,但是等到有一天撒手离去时,带不走任何东西。

做人应该学会满足,若不知足有时就连起码的东西都得不到。可是生活中的人们总是难改贪婪的习性,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一向是多多益善。比如当一个人有了一千块钱,就想拥有两千块,有了两千块还想有五千块,然后想有一万块,两万块,这就是一个人的欲望,欲望没有止境。人们以为金钱越多越好,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你永不满足自己现有的金钱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结果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失去一生的快乐。

聪明的人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因为他们懂得知足者才能常乐。

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有点儿聪明的人都善于为自己谋取利益,但由于他们往往不够洒脱,因而常常执著于名利,一贪而不可收拾。但是命运是捉摸不定的,小聪明的人无法从繁荣之中看到衰微的征兆,因此最后也往往难逃可悲的命运。

文种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蠡退隐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杀死。

只知进,不知退,久居高位,遭“文种之祸”者,又何止一人?此等人最大的弱点是心中始终有个小聪明,误以为还能“收获名利”。可见,见好就要收,处世不可贪,是多么重要。

说客出身的范雎任秦国宰相,以“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为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可是到了晚年,他却出现重大失误。他推荐的将军带领两万将士投降了敌人。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推荐者也难逃其咎。范雎虽深得秦王信赖而免于一死,但他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这时他的一位属吏蔡泽劝慰道:“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你何不趁此时辞去宰相之职呢?这样你不仅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长寿!若还眷恋宰相之位,日后必招致祸害!请你三思。”范雎听完大悟,于是请奏辞职并荐蔡泽为相。范雎可算是善于纳言的君子,因而祸害最终未殃及他。

“善于放弃”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之后对世俗的一种不屑,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财富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并善于放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放弃之后才会获得大成功。而这些,是只拥有小聪明的人无法理解的大智慧。

所以说,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斤斤计较,不肯让他人一步,其实,这是一种最不明智的做法。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养于家,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坐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便宜了他!”

杨玢听后,问:“别着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解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着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杨玢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淡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人生如同秋天树枝上枯黄的落叶。人生苦短,活着更是不易。因此,在争取拥有的同时,懂得学会放弃,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那才是真正的聪明。

退让是一种低姿态,如果在一些问题上适当退让,不但会让自己占据有利位置,更会博得以后的大成功。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自然不会急躁、轻狂。丰富的知识使得他们的思想深沉,涵养有素,懂得低调做人。

1945年日军投降时,粟裕的部队发展到几万人,建立了广大的解放区。10月,中央任命他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接到电报后,对中央的任命深感不安,便向中央和华中局发了电报,请求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为副职。隔了一段时间没有收到中央和华中局的复电,他当机立断,命令业务部门暂不发任命文件,自己又向中央发了封加急电报,详述了自己要求改任的理由:张鼎丞是前辈,资格能力均超过了自己,战功卓著,政策水平高,声望更高,理应以张为司令。中央认为粟裕从大局出发,深谋远虑,句句在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改变了原先的任命。

1948年5月,中央提出让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作战,开辟根据地,调动蒋军南撤,以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粟裕经仔细考虑后,提出在中原大决战的设想,不应抽调兵力去江南,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见。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设想步骤比别人早,准备也早,中央又决定调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的司令、政委。粟裕又一次提出请求,他从华野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华野离不开陈毅,陈毅也离不开华野,自己愿居副职。毛泽东接受了他的请求,又从中原大决战的需要出发,让陈毅继续任华野司令兼政委,但去中原局负责协调华野和中野的工作,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统一指挥华野参加淮海战役的作战。

在职位高低上的谦让体现了粟裕的风格。高风亮节和独具慧眼的战略目光体现了粟裕将军的完美人格,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居功不傲,谦让禅贤,正应是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品德。

立身处世,事事都须谨慎,不能只进不退,更不能居功自傲。

王导是东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西晋灭吴后,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王导为了要在吴境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必须先树立司马睿的威信。他精心安排朝见司马睿的仪式,非常威严,南方士族都敬服拜于道左,司马睿威信大增,王导也因此备受宠信。司马睿登上皇帝宝座后,为感激王导辅佐,多次请王导与他一起接受群臣们的朝贺,王导固辞不就,因而更得司马睿的倚重。322年,王导堂兄王敦认为司马睿远贤近佞,要起兵讨伐,另立新主,王导不从,王敦只得作罢。323年,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派其兄王含进攻建康,要推翻司马氏自立,王导言辞讨伐,又用计打败王含,保住了司马氏政权,从而进位太保。他功成不居,不坐御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拥戴。

王导深明退让之道。他为了家族和利益,自己不居功,在家族中有人想造反的情况下,居然能全身而退,依旧荣虚不衰,以至于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谣。这就是王导退让的结果。如果他也骄横跋扈的话,也不会风光太久。

一时得失,不必在意

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是不会关注眼前无关紧要的事情的。为人处世也一样,不要只看眼前,不看长远,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

弗斯特的公司曾经与劳埃德·弗莱公司有过一年的合作关系,弗斯特以规定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