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低调做人的50个密码高调做事的50个细节
45140100000009

第9章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1)

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急功近利真短视

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的绊脚石。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的屈屈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这都称为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戴着功利名位近视眼镜的目光短浅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闻到了芝麻的香,而忘却了西瓜的甜。只看到目前的境况,只看到暂时的贫富盈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为了治好头而不顾脚,为了治好脚又可以不顾头了。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其实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经营时间只有3、5年,为什么许多民企品牌,很快即成为过眼烟云?

于是,一场以品牌力量为主题的“对话——民营企业家沙龙”吸引了近千名企业家和听众。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凡生说:“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做品牌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认知程度上局限于做品牌就是为了市场,为了马上赚钱,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对品牌的高目标指向缺乏明确认识。”其外在主要表现是,炒作成了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惯用手段。秦池、爱多等“泡沫”品牌,说倒就倒。郭凡生认为,品牌是人品、产品、企品的合一,要靠科技创新,靠文化支撑。要想打造国际品牌,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调整和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欧典地板号称源自德国,但其德国总部根本不存在;自称百年历史,其实只有8年,所谓的欧典(中国)有限公司也根本没有注册过。原来,欧典地板并非像其宣传的那样“真的很德国”,但竟然卖到了2008元/平方米。某年的央视“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穿了这个谎言。

他们用所谓“真的很德国”的广告语,成功地利用了消费者爱慕虚荣的心理。因为木地板最早源于德国,所以欧典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产品与德国联系在一起,通过炒作概念,来标榜自己技术一流、质量上乘。

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很多的企业似乎正是这样,经济狂潮一经消退,喧闹的沙滩上留下的便是投资者尴尬的身影,而这无力遮羞的身影正是急功近利所带来的一大后果。由于急功近利,与欧典类似的不少企业不愿在苦练内功上下工夫,而是把赌注压在广告上,于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价位扶摇直上。一些企业在商海中潮起潮落、上下浮沉,甚至是杀鸡取卵、急功近利。不要太急功近利,这也许是欧典事件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看到新世界旗下的酒店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郑裕彤带来的巨额财富,许多人说,郑裕彤的成功就是胆大、冒险、快速赚钱。但郑裕彤却不这样认为。郑裕彤说:“我不喜欢立刻就能赚钱,而且赚得很多的项目。越赚得快的钱,风险越大,这是一定的。

“我不是这样。因为我做每一件事都是看透了才去做的,不是急功近利的。以会展中心为例,我做这件事的时候,别人说我大胆,其实我已经看透了,中国最终要收回香港。1997年的时候,很多人对中国没有信心,但是我对中国有信心,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远利?什么是近利?什么是大利?什么是小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市场也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是急功近利的人难以看到,经过脚踏实地创造的远利才是大利,经过努力追求的远利才是长久的利益。

在生活中,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是“到手就是财”、“他日三斗,不如眼前一升”。因为他们安于享乐,对于人生真谛缺少足够的认识,还有最主要的是他们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到眼前利益之外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而高效人士的行为准则是“行大事者不近小利,有大谋者不矜小功”,因为他们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能看见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追求的也是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让我们受到诱惑,让我们不受诱惑。身心的健康自由应为人生最高的诱惑,它为我们自身之应有,须臾不可离开,我们不妨受到诱惑,去拥有它。功名利禄本不属于我们自身的东西,它既不在我们的心中,也不在我们的肉体之内。有它和无它对于我们身心的存在并不发生直接的、必然的影响。何必付出人格的代价去孜孜以求呢?

其实大可不必急功近利。

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通达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你认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捞名挣钱,最高的人生幸福就是拥有名气钞票。却不知我们来到世间,我们自己的躯体不该被自己的心所奴役,我们的心也不该总是奴役着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之身成了自己之心的奴隶,这身体就太无价值了。自己之心总是缚着自己之身,这心也太狭隘。在名利面前超脱一点,淡薄一点,不就轻装上阵了吗?轻装上阵的人无其心理负担,无其思想包袱,在奔赴成功的路上,跑得反而比别人更快。让我们的灵魂释然安然,这比什么都强。获得自由健康的身心,充分发挥我们内心的最大的力量,展示我们最美善的天性,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吗?

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过分高调并不好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卓越,不管这种卓越体现在什么方面,道德、才华、财富,或者是别的东西,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在角逐中能够胜出,也要求我们必须极力展现自己的优势,力求在各个方面高人一筹。但是,当一个人被这种超越带来的崇高感所满足的时候,往往看不到随之而来的危机。社会是复杂的,成功越来越成为对综合因素的考量,而非仅仅在一个方面胜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周围的环境,生活在真空当中。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和身边人的关系紧密相关。然而,人的忌妒之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只顾尽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凌驾于众人之上,却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的话,就会因为糟糕的人际关系而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少困扰,甚至一败涂地。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他清廉公正,刚直不阿,在当时就被称为“海青天”。而他特立独行的品格,对道德的高调强调,在他刚入仕途的时候就表现了出来。他先在县里的学堂担任教谕,这是个地位卑微的小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职权。有一天,省里的御史来到县里视察学堂。一应官员都跪在堂下行恭迎大礼,唯独海瑞不跪。旁人问他原因,他居然说:“如果到了御史衙门,当以下官的礼节谒见,但此处是学宫,教师若是向视察的上司磕头,就是有辱师门。”虽然他的话在道理上一点儿不错,但却不合乎官场的“规矩”。学堂的负责人,两位训导认为他的行为太过放肆,就一起过来,摁住他一定要他磕头。可海瑞执拗得很,坚决不从,两个训导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只得不欢而散。

几年后,他又被聘往浙江主持省试。他要按照惯例自己出考题。但浙江巡抚不肯答应,坚持说主考官只能监考,不能出题。这种做法在当时已经十分常见,但海瑞觉得不合规矩,就是不答应。巡抚也不肯让步。相持不下,后来,在有关方面官员的斡旋下,巡抚任命他做了淳安县令。

海瑞到任后认真审理积案,把疑难案件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深受百姓爱戴。那时,官场的腐化已经成为了风气,受贿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不仅是贪官,就是比较正直的官员,也不免要收“常例”。明初给百官定的俸禄都非常低,根本不够生活。到了后来,政府对于百官收受“常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作是半合法收入。但海瑞十分认真,认为官俸定额以外的一丝一毫收入都属于贪污。所以他做官的时候坚持不收各种“常例”。官俸不够生活,他就和仆人一起在县衙后面开了一个菜园子,自己种菜,只有母亲过生日才舍得买二斤肉。他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首辅严嵩的同党,骄横不可一世。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驿站里。海瑞也不管他是不是总督大人的公子,就按普通客人招待。那位胡公子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让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吊打。海瑞赶来后,听完差役的报告,十分镇静,说胡总督为官清廉,现在这个人排场阔绰,态度骄横,肯定不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冒充公子来招摇撞骗的。他把胡公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把胡公子狠狠教训了一顿撵了出去。胡宗宪知道儿子吃了亏,十分恼怒,可海瑞的报告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也不好大肆张扬,只好将此事不了了之。

不久,严嵩的干儿子、御史鄢懋卿又被派到浙江视察。此人贪污受贿,却还偏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假惺惺地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海瑞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说已经接到通知,要招待从简。但据说御史一路都是大摆筵席,豪华铺张。因此若是按通知,生怕怠慢;若是铺张,又怕违背尊意,所以向大人请教究竟应该如何。鄢懋卿见到此信揭了他的底,恨得咬牙切齿。可他听说海瑞正直无私,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吃过大亏,也感到害怕,没敢经过淳安,绕道去别处了。

经过这些事情,海瑞声名鹊起,但官场上对于他清廉而倔犟、公正却又迂腐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都惧惮三分。虽然表面上都不得不称赞他的道德,但实际谁也不愿意和他共事。不过对于这种“楷模”,还是要给予肯定的,所以海瑞倒是不断升官。可他刚直的性格一点儿没改,做了京官,又把皇帝大骂了一通。还好皇帝不久就死了,他才没有惹来大祸。这时他也算英雄了,朝廷就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出使应天府。海瑞秉性不改,在江南又干出了许多令官场难堪的名堂。不到两年就干不下去了。改任他职后又因为与同僚相处不好产生剧烈冲突,只好提出辞职。官场已经被他高调的道德主义弄得晕头转向,没人敢留他。于是他很愤怒地说:“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此言一出,更是让官场中所有的人都对他失去了同情。海瑞只好回乡闲居。十几年后,朝廷又一次起用了他。可他却建议用明太祖当年剥皮的方式来惩治贪官,只能使人认为他这种高调是不切实际的。两年之后,海瑞死于任上。

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给海瑞的评价一样,他是“万年青草”,“可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他的种种高调行为,只能引起众人的侧目,凭空给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所以尽管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是广受称颂的清官,但却对当时的政事无法提供真正的助益。所以,过分的高调是不可取的,还是应该采取务实的低调作风,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名利犹如昙花现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听说金山寺的风景异常壮观,于是专门到金山寺江天阁观赏,只见长江中千樯万橹,往来如织,乾隆不觉有感而发:“真不知每天有多少人在那里忙忙碌碌?”旁边随侍的老方丈便说:“以老僧看来,只有两个人。”乾隆就奇怪地问他:“怎么只有两个?”老方丈答:“一个是名,一个是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能够逃得出这两方面的局限?“名”是精神领域的代表,“利”是物质领域的代表,人们生活无非是为这两个方面而已,所以,“千古以来,未有不好名者”。名声、声誉以及随之而来的被人尊崇的荣耀,谁不希望拥有呢?

有名有利是件好事,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能利欲熏心;如果满心都是名和利,结果只能落入名利的泥淖,自己毁了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可以给世人以警醒。

古时候有多少人为考取功名苦读一生,又有多少人为保住功名钻营一生。和珅,乾隆身边的宠臣,为了功名一生都在算计别人,结果最后把自己算计进了大牢,落了个贪官的骂名。

所以,孟子认为利是不能谈的,见利就会忘义,天下就乱了。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千里迢迢跑到敝国来,可能有什么计划使敝国获利吧?”孟子就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如果现在大王说怎样使自己的国家获利,你的官吏就要说怎样使自己的家族获利,你的老百姓更要说怎样使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争起利来,国家就危险了。”

名利之心自古有之,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点没有把持好,落得身败名裂,也有很多人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于是一生也变简单而顺利了很多。

名气大,名声在外会便于办事,但这也不是惯例。不要名声,不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有时候可能更方便办事。不争名声,糊涂一些,宽容别人,才能得人心。即使没有那个名,但是实权仍在你手里,又何须贪图一时虚名,说不定没有占这个名位之前,众人也无所谓,也就任你发展了。一旦求得上位,或倒行逆施,或忌恨眼红,众人联合起来把你赶下台去,并摧垮你的一切势力,到时候连手中的权力也丢了,岂不后悔莫及?名气只是浮云,空虚无拘,不必为了一个空泛的头衔而毁了真正的实际利益,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美国某议员进入参议院的时候,头上有两个耀眼的光环:他不但是普林斯顿最优秀的学生,还曾经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著名球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个大型宴会发表演讲。这位自信的议员坐在贵宾席上,等着发表演讲,这个时候一个侍者走过来,将一块黄油放在他的盘子里。

议员立刻拦住了他:“打扰一下,能给我两块吗?”

“对不起,”侍者回答道,“一个人只有一块黄油。”

“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吧!”这位议员高傲地说道,“我是罗氏奖学金获得者、职业篮球联赛球员、世界冠军、美国议员比尔·布莱德利。”

听了这句话,侍者回答道:“那么,也许您也不知道我是谁吧?”

“这个啊,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您是谁呢?”

“我啊,”侍者不紧不慢地说,“我就是主管分黄油的人。”

相比之下,中国人深谙此理,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个中高手。

曹操放着皇帝不做,自然有他的考虑和苦衷。他毕竟是靠所谓“兴义兵,诛暴乱,朝天子,佐王室”起家,一路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征袁绍、平乌桓、灭刘表、驱孙权、定关中、击刘备,一直用的都是尊汉的名义,打的是讨逆的旗号。迁献帝于许都后,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些是曹操的政治资本,也是政治负担。他必须把这个包袱背上。因为他在扔掉包袱的同时,也就丢掉了旗帜。没有了这面旗帜,曹操靠什么号召天下、收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