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低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大地获得别人的协助,完成自己的霸业之图。
得意需淡然
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满应淡如海,骄傲侮慢尤不可,仍须心谦身平,不狂妄,不像“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而要心体莹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7年颁布唐律唐令,执法严明,对官员的过失斥责得也很严厉。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在出席宫廷宴会时,如果有的人座次在他之前,他就当众质问人家有什么功劳,“敢居我之上”。有一次任城王李道宗劝他不要吵架,他竟然勃然大怒,险些打瞎人家的眼睛。对此,太宗甚为不满。席后,太宗提醒尉迟敬德,想一想韩信、鼓越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被汉高祖杀掉,并警告说:“国家纲纪,离不开赏罚,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将后悔莫及。”这一警告果然有效,尉迟敬德吓得待在家里,再三要求辞职,表示再也不寻衅闹事了。
古往今来,由于居功自傲、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的将领有很多,他们并未战死在拼杀的疆场,而是断魂于自己人的刀下,不得不让人深思。
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现在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邓艾有杀伐征战的谋略,但他因居功自傲,使他命不久矣。他上书司马昭,权衡利弊,欲亲自剿灭东吴。然司马昭心存疑虑,再加上邓艾一意孤行,以大功臣自居,与司马昭强行争辩欲出兵伐吴。再加上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将邓艾杀死。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周,招人疑惧而遭杀身之祸,就是由于其居功自傲的性情。
自傲确实对自己无益,除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外,还会使自己丧失许多成长、发展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居功自傲的人,一般都难以吸取失败的教训,他们总是看到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荣耀,对他人意见或建议易持抵触态度,很难像过去一样,站在相应对等的位置上进行资讯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上下关系紧张。
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功”,不骄不躁,得意淡然,谦虚谨慎,不要让路边的一座小山峰,阻挡了自己前行的道路。
关羽的特点是“矜于士而体恤卒”(见《三国志·蜀书》),在同僚面前傲气十足,目中无人,是关羽的弱点。他自恃武艺高强,对谁也不服。关羽驻守荆州时,听说刘备在汉中招降了武艺过人的马超,他竟让关平带信给刘备,要与马超比试高低,孔明写信回答他:“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第六十五回)关羽看信后自绰其髯大笑,说道:“孔明知我心也。”并将书信在客人中传阅。看来,关羽的用心也并不是一定要入川比试,他只是要人们相信他的武艺在马超之上。
关羽恃才傲物,说话不讲情面,使自己与好多人的关系出现不和。刘备当了汉中王后,准备立嗣,派人赴荆州征求关羽的意见,关羽认为刘封非亲子,不能选立,并建议刘备派刘封驻守地处边远的上庸山城,将其调离成都,以绝后患。为此,刘封对他很不满,在他败走麦城时,刘封在上庸拒绝对他增援。关羽这种傲慢态度也表现在对友国人事的态度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受孙权之托去成都索要荆州。刘备为了应付,当即写下让关羽交割地盘的信,诸葛瑾持信到了荆州,关羽不认不说,而且态度不客气,弄得诸葛瑾满面羞惭而去。孙权为了抗击曹操,一度主动地与关羽拉关系,曾托媒人去荆州,求关羽将其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结姻亲关系。关羽一听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第七十三回)几乎要将媒人斩首。关羽的态度激怒了孙权,使孙权下定了联合曹兵袭取荆州的决心。
关羽傲气十足是因为自己的勇武,但人生在世勇力并不是最主要的。人生得意须淡然,否则失败会接踵而至。切记,富贵不骄,功成身退,得意淡然,低调做人。
用德解怨恨
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德”回报那些有恩于你、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而以德报怨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用“德”来回报怨恨,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所碰撞。如果睚眦必报,非但解决不了问题,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是只能将双方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两人骑着马一路同行,其中一人骑的是一匹国马(所谓国马,指的是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的马),另一人骑的是一匹骏马。一路行来,不知怎么回事,骏马咬伤了国马的脖颈。国马血流如注,但仍显得若无其事,行走自如。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也不吃,水也不喝,浑身颤抖,像是生病了一样。骏马主人觉得它可能是因为咬伤国马而羞愧,心想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于是去向国马主人借来国马。国马牵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吃草料,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国马被骏马咬伤,没有怒而回击,而是以德报怨,从而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就是宽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绝不是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时候宽容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谅解,还牵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这一年,有一个叫宋就的人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宋就到了这个小县,勤政爱民,为百姓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两国交界的地方有两个村子,分别属于魏国和楚国,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都种下了瓜秧。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有的甚至枯萎了。魏国的村民担心再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村民看到魏国村民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于是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把魏国村民的瓜地糟蹋得不成样子。
魏国村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浇灌的瓜地变成这副模样,知道肯定是楚国的村民做的手脚,非常气愤地请宋就县令为他们主持公道。村民们个个义愤填膺,说也要去踩楚国村民的瓜地,一报还一报。
宋县令听了村民的倾诉,忙请村民们坐下消消气,然后对他们说:“我的看法是,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怎么不行?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没天理啊!”
宋县令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刚开始可以解解心头之恨,可是,然后呢?我想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到最后,谁都不会收获一个瓜,得不偿失啊。”
村民们问道:“这么说,我们该怎么做才好?”
宋县令说:“你们每天晚上偷偷去帮他们浇瓜地,结果怎样,相信你们不久就会自己就看到的。”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惊奇地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派人到魏国这边道歉,从此两国村民你来我往,更加和睦。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连楚国边境的县令也知道了,于是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就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修好,并派使者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宋就用宽容来回报邻国村民的怨恨,化解了两村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并且缓和了两国的关系,可谓一举而三得。
宽容是在处理非原则问题上的大度,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遇事让人三分,便可化干戈为玉帛。实际上,用宽容去回报怨恨,在我们饶恕别人的同时,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由此可见,宽容乃是利人利己的最好的处事之道。
宽容是人格魅力对别人的征服,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和不好欺负,而遇事锱铢必较、剑拔弩张,除了能表现自己脾气暴躁,是一介莽夫之外,什么也证明不了。而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不但可以化解他们对你的敌意,或许还有可能使他们成为你的朋友。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其他一些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你的政敌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的时候,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但是要记住,宽容绝非那种无原则的调和,宽容不是懦弱,不是无止境地迁就,不是对放纵、邪恶的默许。宽容绝非是金戈铁马的砍杀,是血流成河的快慰,它是用理智之手去拨动内心真、善、美的情感之弦,以克服短浅、狭隘、苛刻与冷酷。宽容就如同紫罗兰把它的香味留在踩扁它的脚踝上一样,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