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
“虚极”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何以致於至虚,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
守静笃。“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体悟者,盖因时动妄心,以惊元神,著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由此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欲悟大道之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万物作,吾以观其复。
人的心机始张,七情恣妄,知见炫露,犹如天地间的万物品类,互为峥嵘,参差作,忘本逐末,不知返本复命,故有生死之不常。吾独以知七情皆为幻妄,故以返情归性,复守其初,永顾其本。《老子》五十二章中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又如《周易·复卦》云:“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此以卦爻论之,因初九阳刚,而处於复卦之初,是迷而不远,有立即复本之意。以上均和本章此段经义相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宇宙万物虽然杂万端,但终会复归於寂静虚无的本初。现以人的性情尝试论之:人的本性,为各种情态的命根,如性一动,就有喜、怒、哀、乐等情之出现,忧虑、感叹、恐怖、畏惧之发生,浮躁、放纵、狂妄之显露,但终不会永久如此。此情一静,仍复归於寂静圆明的本然性体。又如草木逢春夏,千姿百态,峥嵘参并。时临秋冬,自然枝枯叶落,归根复命,仍返於静根。再以万物而论之:天地间的有形事物,飞动植,有情无情,错综杂,形态各,均由“虚极”而出,“静笃”而入。由此足证“虚极”、“静笃”的自然体性,是宇宙万物的命根,它是永恒的。
不知常,妄作凶。
此段经义紧接上文。如肆意逞狂,追逐荣贵,快利耳目,露锋炫智,不知复其清静无为的真常之性,必流於欲海,迷於妄幻,宛转世间,漂沉爱河,沉滞声色,迷惑有无,犹如草木断了命根,其枝叶必遭枯落之患。《周易·复卦》中说:“上六、迷复、凶、有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此以卦爻论之:上六阴柔,居复卦之终,只顾前往,迷於世情,而终不复,是迷其真宗,忘其根本,以致凶败。复卦上六的“迷复”,与此章“不知常,妄作凶”意义相通。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无清静的真常之道,在人谓之性,不毁不灭,永恒存在,故曰“常”。与太虚同体,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曰“知常容”。真常之性,“湛然常寂”,视天下如一己,观万物似一身,无有彼此之介,爱憎之分,上下之别。是谓“容乃公”。无私情,无妄为,顺自然,符物理,无为而自治,是谓“公乃王”。因时顺理,因物附物,同天地之造化,同四时之运行,同日月之明晦,万物生杀,各遂自然,是谓“王乃天”。真常之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是天地之根,万化之宗,无吉凶,无危险,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是谓“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