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指上古,“下”指庶民百姓。上古圣君治天下,本着真常的自然之德,上顺天理,下应民情,无为无事,天下一统,万民一心,人心淳朴,风俗浑厚。天下大治,而不知大治。有君王,而不知君王。君王无心亲显威名於下民,百姓亦无意对上阿谀奉承,上下相忘於浑厚的淳风之中。正如常言所说:人在道中不知道,鱼在水中不知水。
其次,亲之誉之。
此後,天道的运度趋於中古,纯全的真常之德,逐渐被****毁丧,浑厚的淳风日益泯灭,人类开始崇尚贤能,赞誉善良,亲近仁人,始分上下,衡其贵贱,别其亲疏,其贤愚。
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此後,真常自然之德,愈来愈失,浑厚的淳风,愈来愈薄。在上者不道不德,恃其爵位,仗其权势,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下则人心乖戾,凶暴邪恶生。於是朝廷不得不彰示政令,颁布刑律,以威禁之。日後之刑政日繁,人民畏惧,自然滋生侮慢。上对下彰刑法以威而禁,下因畏惧以侮慢而应上,上失真诚自然之德以对下民,下民亦以不忠欺哄於上。人心失道,由此上下相欺。国政由之腐败,百工由之若坠,民心由之而失,伦理由之而紊乱,故《虞书·益稷》中有这样的记载:“元首(君主)明哉,股肱(大臣)良哉。庶事康哉。”又云:“元首丛胜(繁琐)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犹其贵言。
失去了真常自然之道,脱离了清静无为之德,破坏了浑厚淳朴之风,无真诚之心,民已怀疑不信,再兴科条,尚法令,贵言教,欲以治国平天下,取信於民,已是南辕北辙,难以奏效。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欲使天下太平,万民康乐,必须重道德,尚无为,崇自然,复淳风,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圣君虽以德化万民,“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耕而食,织而衣,各遂其生息,自然而然上下相和,天下大治。虽天下大治,而民不知是何原因,这是自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