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25

第25章 20世纪初的意识转变(2)

希腊悲剧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的结合。正是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及其统一的这个思路,尼采分析了世界上的三种艺术。1、梦和日神艺术。尼采认为梦是人的共同的深层本质(心理、生理),梦呈现为幻象和梦象,并通过“外观”显形出来。梦由此与审美有着内在的关联,是“我们最内在的本质,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带有深刻的喜悦和愉快的必要性,亲身经验着梦”195。除造型艺术外,尼采把史诗也归为日神艺术。因为史诗与雕塑(造型艺术)“性质相近”196,从而具备了客观性。2、醉和酒神艺术。尼采所说的以醉为特征的酒神艺术与日神艺术形象中“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大智大意的静穆”的特点全然不同,它是“高涨的激情”’“炽热生活”的“沸腾”,无节制的滥饮狂喜,性与力的放纵。在尼采心目中。日神艺术偏重于视觉外观的美,酒神艺术则偏重于听觉内心的鼓荡。除音乐外,希腊艺术史上的抒情话、民歌也属于酒神艺术的范畴。3、结合二者的悲剧艺术。他认为,悲剧(包括戏剧酒神颂)是以酒神为本、日神为表的二元结合,是抒情诗的“最高发展形式”。尼采反对以“情节”为核心的传统悲剧理论。认为希腊悲剧的原始形式的灵魂是充满酒神气质的音乐。从希腊悲剧的根源和本质出发,尼采进一步揭示了悲剧的三个构成要素:(1)歌队及其合唱;(2)音乐(希腊悲剧“是从音乐精初中诞生出来的”);(3)希腊神话。神话作为比喻性中介,其实质是“酒神智慧借日神艺术手段而达到的形象化”197。总之,歌队、音乐与神话是构成希腊悲剧三位一体的要素。

悲剧艺术的根本是酒神精神。尼采说:“最早的希腊悲剧是以酒神受苦为它的惟一主题曲,而且长久以来,惟一的舞台主角就是酒神自己……而且事实上,希腊舞台上的一切着名人物……都不过是这位最初英雄,即酒神的假面具……从酒神的笑产生了奥林匹斯山诸神,从它的眼泪产生了人”198。换言之,在尼采看来,悲剧的实质就是,通过个体化的毁灭而证实强力意志的整体生命的无限威力,因而,悲剧内在骨子里是酒神精神(狂热的生命力)的再生。到了后期,尼采则把酒神精神上升为对强力意志的肯定,或就等同于强力意志本身。所以,“悲剧是一种强壮剂”,归根结底,是求强力的意志;悲剧状态是一种面对强敌、不幸和恐惧时的一种“有勇气和情感的自由”,是这强者的“最甜蜜的残酷之酒”。换言之,有了酒神精神,艺术才能把现实、人生的痛苦和悲剧性转化为审美的快乐和喜剧性。

由此观之,这里是否多少也充盈着乐观的辩证法精神?当然,对艺术的完全非理性化的本能和生命的解释并不科学,回避现实矛盾、以艺术和审美来拯救人生,终归是虚幻的空想,因为人的生命毕竟是以社会的创造实践为其根本,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也就是基于实践之上的自由。

(第二节)弗洛伊德与其精神分析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具有国际影响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其主要着作有:《梦的解析》(1900)等。雷夫曼说:“对弗洛伊德来说,艺术家是‘精神病患者’,他在艺术中寻求并试图发现对他那‘受阻挠的欲望’的‘替代的满足’。”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由改进催眠治疗法而形成自由联想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它是由病态的人入手而逐步深入寻找产生精神分裂症的病根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的一种理论的构想。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中的新思潮——深层心理学。他认为,如果把人类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类自己能意识到的部分不过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都埋在水底下。而这深藏的部分才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真正秘密所在。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相对应地形成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超我——自我——本我。

无意识中的本我是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破坏性、攻击性等),它遵循着享乐原则,要顽强表现出来。但是,社会现实和普遍的社会规范又对其进行压抑,这就形成了意识中的超我和潜意识中的自我对本我的压制和监察,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从而形成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复杂状态。

本我的心理能力是“力比多”(1ibido,又译为“性欲”)。其中主要是性的本能冲动,这种心理能力要表现、发泄出来,不然人就会成为精神分裂病患者。但当力比多遭受到从超我、自我而来的压抑时,就不得不进行转移,或在梦中凝缩、变形、化装而表现出来,或者从社会规范所允许的途径表现出来。这就是梦和升华。升华是把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把纯粹的性冲动转变为社会所允许的社会性目的过程。艺术便是这种升华的重要途径。

弗洛伊德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有二:第一,发现无意识,改变了把人完全看作是理性的动物的传统观点,打开了人类自身本性研究的新思路。第二,揭示隐藏在人的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活动,对于找到使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途径,有一定积极意义。其对人的本能、无意识活动、性欲等的研究为找到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平衡点有一定的帮助,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说:“他的目标在于用理性来控制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欲望;在于使人从他的无意识力量中解脱出来。”

二、精神分析文论

弗洛伊德对于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多有涉及,而且非常喜爱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其他文学经典来表述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以下所介绍的是精神分析文论的最主要的几个观点。

艺术和美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性本能的升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艺术上的应用首先表现在他用“性欲升华”理论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在他看来,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之源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他说:“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201弗洛伊德认为,升华作用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最高形式,正是这种升华作用,才导致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理所当然地也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的目标。”202艺术是人的性欲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然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因此艺术又是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正是在艺术活动中,那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获得了释放。由此看来,人的性欲本能既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因,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弗洛伊德不仅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的一般理论,而且还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杀父娶母(恋母情结的表现)。这是一种无法直接得到满足的因而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它必然通达文艺的升华而得到发泄。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都表现了这种恋母情结。其次,弗洛伊德研究了许多已去世的作家,发现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染过精神病和神经质,他们中的多数是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病患者。也就是说,作家和诗人多不同于健康的正常人,他们的精神、生理、心理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正是这些常人视为不幸的缺陷,又造就了他们艺术创作上的特异之处,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病。就造就了他创作上的巨大收获。

艺术是一种白日梦。弗洛伊德在《创作家和白日梦》中对于艺术、儿童游戏、白日梦和夜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艺术以幻想形式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幻世界,在此意义上艺术与梦幻相似:儿童通过游戏直接表现自己的愿望,成人则以梦幻形式来表现愿望,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但又不是赤裸裸的梦,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伪装、变形和修饰的白日梦。

他这样写道,创作家所作的,就像游戏中的孩子一样。他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也就是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又明显地把它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这就是说,艺术生产的原料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爱,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的心理结构的再现,是对人们早已形成的幻化成果的再“幻化”,使已经凝聚在人们心中的幻想传达或幻化出来,变幻成一种包孕远古积沉的艺术形象。

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的冲动。“美是性感情领域(sexualfeeling)的派生物,……‘美’和‘吸引’最初都是性对象的特性”203。他直接地把美、美感与人类的性、爱欲的本能联系起来。弗洛伊德有一个叫“诱惑的奖赏”的重要概念,它主要是对由形式组成的作品的奖赏,那是因为作家通过形式把潜意识传达出来,从而使形式“凝固”内容,成为人们鉴赏的美的对象。因而,美感的愉悦性也不过是我们在鉴赏艺术形式时,无意识中的焦虑、欲望转变成为社会认可的意义,并获得社会规范的正面奖励。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深层心理的白日梦角度阐发了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特征:游戏的非功利性,梦的非现实性,纯形式的审美性。以及美和美感的深层根源及其特征:美感的感性性和价值性。但是,弗氏精神分析文论的泛性欲论很明显。

(第十章)思考题与答案要点

一、如何理解叔本华的文论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叔本华的文论观点概要如下:(一)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其核心就是追求生存的强烈欲望。由于欲望永远无法完全被满足,因为一个个欲望会随即相继产生,所以人生便充满了无穷的挣扎和痛苦。所以说,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由于审美者在审美体验中暂时地忘记了欲望对自己的折磨,忘记了求生意志对自己的要求与压迫,获得了一种不知不觉的超然的感受,这,便是意志的暂时休歇。(二)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1、艺术的唯一源泉是认识理念,唯一目标是传达这一认识。2、艺术的本质就在于理念,而美是对理念的无利害、超功利的复制。(三)直觉(又译直观):要想消除人类的痛苦,就必须抛弃理性而依赖非理性的直觉。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即“观审”,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的理念的认识,亦即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四)三种悲剧,同一本质。他认为所有艺术都具有解脱痛苦的功能,但以悲剧为最,因此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由于“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例如《威尼斯商人》;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所造成的悲剧,例如《俄狄浦斯王》;三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和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悲剧,例如哈姆莱特对雷欧替斯和奥菲莉娅的关系。因为第三种是明明知道也明明看到互为对方制造灾祸,但还得这样做。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叔本华虽然也用了净化概念,但却是指经过悲剧苦难的洗礼而自愿地从容地赴死。前者的净化是最终目的;后者的净化则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归于消亡。

二、尼采的文论观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尼采的主要文论观点表现为:(一)艺术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分不开。他用梦和醉这两种人的生理现象来比喻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两种力量。日神展示为“梦”的幻景和美的外观,代表日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造型艺术、酒神则借“醉”态体现为激情的狂热、高涨和忘我境界,代表酒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二)希腊悲剧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的结合。正是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及其统一的这个思路,尼采分析了世界上的三种艺术。1、梦和日神艺术。尼采认为每个人在创造梦的世界方面都是全能的艺术家,而梦的世界的美丽面貌又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先决条件。2、醉和酒神艺术。尼采所说的以醉为特征的酒神艺术与日神艺术形象中“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是有利于艺术的。3、结合二者的悲剧艺术。尼采的悲剧理论是具美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具特点的部分之一。他认为,悲剧(包括戏剧酒神颂)是以酒神为本、日神为表的二元结合,是抒情诗的“最高发展形式”。悲剧的三个构成要素:歌队及其合唱;音乐;希腊神话。(三)悲剧艺术的根本是酒神精神。在尼采看来,悲剧的实质就是,通过个体化的毁灭而证实强力意志的整体生命的无限威力,因而,悲剧内在骨子里是酒神精神(狂热的生命力)的再生。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研究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精神病的根源是在人们意识不到的深居心理领域之内。而这深藏的部分才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更正秘密所在。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相对应地形成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超我——自我——本我。本我的心理能力是“力比多”(1ibido,又译为“性力”)。其中主要是性的本能冲动,这种心理能力要表现、发泄出来,不然人就会成为精神分裂病患者。但当力比多遭受到从超我、自我而来的压抑时,就不得不进行转移,或在梦中凝缩、变形、化装而表现出来,或者从社会规范所允许的途径表现出来。这就是梦和升华。(二)精神分析文论。1、艺术和美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即性本能的升华。在他看来,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之源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他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杀父娶母(恋母情结的表现)。这是一种无法直接得到满足的因而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它必然通达文艺的升华而得到发泄。其次,弗洛伊德研究了许多已去世的作家,发现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染过精神病和神经质,他们中的多数是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病患者。2、艺术是一种白日梦。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直接表现自己的愿望,成人则以梦幻形式来表现愿望,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但又不是赤裸裸的梦,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伪装、变形和修饰的白日梦。这就是说,艺术生产的原料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爱,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的心理结构的再现,3、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的冲动。他认为,美是性感情领域的派生物,对美的热爱是目的受到控制的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