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40

第40章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4)

普罗普认为尽管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内容差异颇大,但可以找出其中的共同“功能”,而且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有四个基本法则319。他的这种力图看透且超越每一具体文本以建立基本结构的想法,使他被看成结构主义批评家。雅克·拉康在叙事学上的影响以其对爱伦·坡小说《窃信案》的剖析着称。他指出了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的心理的同构关系。该小说中,王后收到匿名信,她不愿国王过问此事,就在藏信不及之时故意将信放在桌子上,果然,国王没有在意。大臣在旁将此信掉包后拿走,王后见之但不敢声张。王后只好叫警长去追寻,警长在大臣私宅仔细搜查,毫无结果。王后又改聘侦探丢潘去破案,丢潘换一思路,根据“欲盖弥彰”的道理,在大臣家文件架的显眼处找回了该信。该故事有两个相似的结构,拉康用两个三角形来表示,即:

在三角形中,处于1号位的人只看到了实则是假相的事物表象;处于2号位的人利用了1号位上的人物的无知,看到了事物的内在方面;处于3号位的人也看到了事物内部,并知晓1号位、2号位人物之间的尴尬,制约了处于2号位的人物。由此可清晰见出故事的叙事关系。

显然,结构主义文论代表了一种欲在文学系统中建立一种秩序的倾向,它在二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进程中有着甚为迫切的需要。结构主义将事物各元素分析出来再重新组装的思维方式是西欧文化在重构秩序方面的一种努力。

结构主义文论打破了文学的神秘化,也强调了能指和所指关系上的偶然性,从而突出解读作品的多可能性,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但这种切断文学之“根”的做法引得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其内容方面进行颠覆。

三、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一)关于“叙事”之名

生于保加利亚的茨维坦·托多洛夫(1939-)在1969年提出了“叙事学”,并从结构主义“科学”的角度对叙事作品加以分析。在他看来,叙事学应是对“叙事的本质和叙事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320。在这种观点看来,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而法国学者热奈特有感于当代大众传媒的多样性,则将叙事学划定为只对叙事文学的研究。

托多洛夫的文学观是受到了20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的很大影响。他承认“文学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语言属性的扩展和应用。”321因而,他将叙事作品看作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抒情作品则是感叹句、祈使句等的扩大,进而崇尚在作品研究中进行“语法”分析,其《(十日谈)的语法》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二)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1、关于“叙事”的几个概念。托多洛夫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等几个主要方面。(1)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包括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如“一年过去了”,用很短的时间概括了一年,它是压缩;而“说时迟,那时快”,将瞬间动作细细道来,则是叙事时间的延伸。叙事时间上还包括“连贯、交替和插入”,连贯是并列几个不同的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又开始下一个故事;插入是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里去,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交替是同时叙述两个故事,头一个故事还未完,就中断了去讲第二个故事,第二个也未讲完,中断了去续讲头一个,交替进行。在叙述时间问题上,托多洛夫还注意到了写作时间和阅读时间的关系。(2)叙述体态。叙述体态是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话语中“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与上文的“叙述视点”的聚焦作用相似。(3)叙述语式。即叙述者向我们陈述、描写的方式(语式):在编年史中是一种纯叙述,人物一般不讲话;在戏剧里,故事就在人物的对白中演示,没有叙述者的话语。不过在很多作品中,叙述与描写往往兼杂。

2、转化。(1)叙事转化。托多洛夫和罗兰·巴特等人都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陈述句的句法可以类比。在“主谓宾”格式中,分别由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及其行动的对象或结果担当。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可因小说类别不同而分类:爱情小说常用“追求”、“接受”等,战争小说常用“隐蔽”、“攻击”、“消灭”等,而小说中的动词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结”或“转化”。譬如侦探小说的前一部分为“犯罪”,后一部分为“侦破”322。正是由于前一部分的实施才引发了后一部分,它们还各自可以分为若干细节的部分来。至于动词谓语的转化,则使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为叙事转化。(2)对普罗普民间故事单元的简化。托多洛夫以民间童话《雁鹅》为例来分析“转化”。故事中,小姑娘忘了照顾弟弟,弟弟就被雁鹅趁机掠走,于是小姑娘就去找寻,她依靠小动物的帮助找到了弟弟,又在河流、苹果树等帮助下摆脱了雁鹅的纠缠,终于回家。在普罗普那里,他认为俄国民间故事总共有31个功能,其中任何一个故事都不具有全部的功能,而《雁鹅》具备了31个功能中的18个功能。托多洛夫将它简化为五个主要单元:①开始时的平衡状态;②小弟弟被掳走而造成的失衡;③小姑娘觉察到失衡;④小姑娘找回小弟弟;⑤回家,重新建立了平衡状态。此五者虽在时序、因果上是“连结”着的,但在内在逻辑上则有一种转化关系,如该故事中,⑤是①的重复,③是①与⑤的反面状况,②和④相对称,等等。(3)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转化”。简单转化分六种:①语态的转化,它涉及事件发挥职能的或然与必然等,语词上多由“可能”、“必定”、“应该”等作为表征;②意向的转化,它涉及发出谓语动作的人的意图,常用“试图”、“设想”等语词为表征;③结果的转化,它标明意向在实施之后的结果,代表词有“终于”、“毕竟”等;④方式的转化,这是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常以“急于”、“努力”等为表征,是指明谓语动作实施的方式;⑤语势的转化,代表性语词有“正在”、“刚刚”、“已经”等;⑥状况的转化,对某一状况的否定,如“不曾”、“并未”等。在这简单转化的系列中,只涉及到对一个动词的关系,而在复杂转化中,则涉及到了两个动词,其中一个动词缺乏单独存在的权利,如“小姑娘请求小刺猬助她一臂之力”、“雁鹅发现小姑娘带走了她的弟弟”等。复杂转化的六种格式为:①外形转化。它是一个动词取代另一个动词,如“甲佯装昨晚没有出门”,后一动词显示外形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另有②认识转化;③描述转化;④假定转化;⑤主观转化;⑥态度转化这五种以两个动词之间各自不同的关系而区分开来的转化,譬如“小姑娘得知雁鹅掳走了弟弟”是认知转化,“小姑娘认为雁鹅掳走了弟弟”则是主观转化,因为前者为对事实的了解,后者为谓语动作发出者的主观臆测。复杂转化一般用在对复杂故事的叙述中。

托多洛夫的文学叙事学核心是结构主义性质的“语法研究”,目的是要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同时,他的文学史模式(“植物生长模式”(文体荣枯传承模式)、“白天/黑夜模式”(思潮对立替变模式)和“万花筒模式”(文学因子重组模式))给出了文学史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答案,也体现了从共时立场来处理历时对象的方法论倾向。

结语

结构主义文论是现代西方一个最为庞大而复杂的文论理论流派,作为一个思潮的结构主义已然过去,但结构主义及其批评实践在诸多方面今天依然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譬如它对“语言”及其意义的关注,强调透过具体文本中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内在的普遍本质的研究方法,都有着为后来文学批评值得借鉴的方面,尤其是对20世纪30-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新批评”的那种仅仅局限于单个作品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至少产生了一定的校正作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对于文学现象进行整体宏观思考的框架。无论其在结构语言学、结构人类学,还是在结构叙事学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留给研究者无法言尽的启示。

(第十四章)习题与答案要点

一、如何理解结构主义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