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41

第41章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5)

答:(一)总体观点。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既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也是一种哲学立场。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关系而不是事物所组成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结构本身是自足的、封闭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借助结构之外的任何其他因素。(二)理论来源。结构主义思潮很明显地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影响。1、索绪尔语言学。目的就是要找出作品所用的语法规则,找出语言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2、“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三)发展历程。在形式主义和现代语言学的共同作用下,在列维-斯特劳斯的推动和影响下,结构主义文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巴黎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更为深入,其文学研究分化为结构主义的诗学研究、叙述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同时在70年代,罗兰·巴特与德里达等从颠覆角度来思考问题。总体看来,法国结构主义以所谓的前、后“四子”(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布雷蒙)为主要代表人物。而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拉康与罗兰·巴特合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四)具体特点。1、结构语言学是理论之基石。2、研究目标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3、屏蔽作家的主体身份。4、文学研究之任务:文学何以为文学之程式。

二、如何理解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思想?

答:费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的语言学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建立共时语言学。1、区分言语和语言。言语,是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2、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意义来自于结构,而且有“历时-言语”、“共时-语言”之关系。(二)划分语言符号之“能指”与“所指”。作为“所指”的语言符号的“概念”与作为“能指”的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的结合才成为语言,能指与所指是同时存在的。(三)语言的横组合(句段)关系和纵聚合(联想)关系。前者是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语词符号按照顺序先后展现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关系。后者是“联想关系”(联想作用下的词语集合关系),即特定句段中的词与“现在”没有出现的许多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联想(“记忆力”)作用下的词语集合。

三、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文学结构理论都有哪些方面?

答:(一)雅各布森在索绪尔语言学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研究失语症之语言错乱现象时的发现,提出了与上述两关系类似之“极性”(横组合:组合的/句段连缀的)和“对等原则”(纵聚合:选择的/联想选一的)两个概念。(二)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处在完整的结构系统中的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有着诸多功能(认知、表现、情感、指称等功能),而诗歌语言更多的是“突出”功能——将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方。(三)布拉格学派的“结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能动性的功能系统,其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特点有二:1、系统整体性。在一个结构中部分与整体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的。2、能动性。也即构成结构的每个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功能。

四、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发现:各地散乱神话的惊人相似性。通过对于神话的研究,列维-斯特劳斯发现了两点:一是神话既没有逻辑也没有连贯性;二是从世界各地搜集起来的神话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二)总结:“语言-文化”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在神话的每一次叙述中,其具体言语可以是任意的,且都有具体的时间并展示一个历时的过程,但它所赖以生成的结构系统则是共时不变的,它使得神话的原始力量不受任何具体讲述方式的影响。(三)分析:“神话素”的组合意义。通过把神话的小片段分解成若干小的情节单元——“神话素”,列维-斯特劳斯借以表明:“神话素”在神话的叙述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并组合起来产生意义。(四)以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为例,说明神话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有趣联系,同时也说明了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毕竟是有着一定的构造模式的。(五)类比是神话思维的特点。神话是叙述体文学样式的雏形,它所提供给人的思考必然扩展到对于整个人类艺术活动大范围观察研究中去。“二项对立”被发展为结构主义文论最基本的结构观念。

五、罗兰·巴特的主要文论思想有哪些?

答:(一)早期思想:1、《写作的零度》。(1)淡化作者思想情感因素的作者“零度”介入。(2)写作必然是与作家相关的一个综合系统。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纬度制约了作者创作。2、《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分叙事文学作品为三级:(1)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2)行动级。它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3)叙述级具体分三种:叙述者就是作者;叙述者具有充分了解人物所思、所感的全知全能的意识,从上帝角度来讲故事;叙述者的叙述由作品中的人物来轮流担任。

(二)后期思想。1、各种学术问题的主题就像恋人间的约见时的激情蜜语那样,话题互不统属,只是它的言说有一个相同的场景而已。2、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和极乐。3、小说在意义方面具有“多义性”或言“多元性”。五种符码(①阐释性符码;②语义素或能指符码;③象征符码;④行动性符码;⑤文化性符码)可以分解文本。其目的是要证明:原小说原被看作是连贯意义的系统,其实只是能指碎片的纠合,这些能指碎片与所指并无直接关系。

六、请论述普罗普与格雷马斯的理论贡献。

答:(一)普罗普:民间叙事结构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叙事结构功能的研究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大门。他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通过100个俄国民间故事发现:千变万化的故事情节其实有着相对固定的故事结构或模式(套路/框架)。将人物的行为命名为“功能”,另有七个行动范围及与此相应的七种角色:反角、施主、帮助者、公主(被寻找的人)和他的父亲、发送人、英雄(主人公)、假英雄(假主人公)。而且,每个人物都可以承担一个以上的角色。(二)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结构语义学)。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强调文本的表达本身和其语义间的关系之间有着很大的符号学解释空间有待读者去自主填补。格雷马斯表现为:1、变普罗普的七个“功能”为六个“行动位”(三种相互对立的成分):“主体”(主语)和“客体”(宾语);“发信人”(发者)和“收信人”(受者);“帮手”(助者)和“敌手”(对手)。2、“符号矩阵”。格雷马斯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格雷马斯将普罗普的31种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了三种叙事结构模式:1、契约性结构:叙述契约的建立和中止,禁令和违背禁令等;2、表演性结构:叙述历险,考验、斗争和完成某项任务;3、分离性结构:叙述往返、离别等。他认为,正是在这些模式中,故事的行为者(主体、客体等)的活动被组合成叙事情节。

七、简述文学叙事学文论的基本情况。

答:(一)叙事学之名。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与结构等问题。文学叙事学与结构主义文论的关系极为密切。(二)叙事视点。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它可以分为三种。(三)叙事模式。普罗普认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内容差异颇大,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雅克·拉康以分析《窃信案》而指出了小说叙事模式与人心理的同构关系。(四)叙事学强调能指和所指关系上的偶然性,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八、简述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答:1、关于“叙事”的几个概念。(1)叙事时间。它包括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叙事时间上还包括“连贯、交替和插入”。在叙述时间问题上,托多洛夫还注意到了写作时间和阅读时间的关系。(2)叙述体态。叙述体态是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话语中“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托多洛夫将其分为三种:①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观察);②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观察);③叙述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观察)。(3)叙述语式:陈述、描写的方式。即“展示”或“说出”的方式。2、转化。(1)“叙事转化”。即主谓宾格式的陈述句与故事陈述相似,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为叙事转化。(2)简化普罗普民间故事单元。托多洛夫曾以俄国民间童话《雁鹅》为例来看转化的情况。(3)托多洛夫的两种“转化”: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转化:①语态;②意向;③结果;④方式;⑤语势;⑥状况。复杂转化:①外形;②认识;③描述;④假定;⑤主观;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