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最想要的故事书:勉励小学生奋进的中外名人故事
45241200000044

第44章 从沸腾的水花中看到生命轨迹的普利高津

普利高津1917年1月25日生于莫斯科,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造人,坚信世界总是不断向上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应该存在着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规律。因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成就,普利高津于197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重要著作有《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等。普利高津于2003年去世。

1917年1月25日,伊利亚·普利高津出生在美丽的莫斯科。在他4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到了德国。当时,这片土地还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充斥着各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危险。母亲决定从培养音乐素养方面入手,引导孩子进入音乐的曼妙世界中,去享受永恒的美丽和温情。于是,家里的每个孩子都走上了练习钢琴的道路。

“妈妈!我累了,手很疼,不想弹了!”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后,小普利高津开始抱怨,甚至自作主张地跳下琴凳,在房间里一阵疯跑,还随意砸坏东西。

也就是在他最顽皮的那个晚上,母亲采取了拒绝和他说话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惩罚。整整几天过去了,母亲不再亲吻他,也不叫他去练习钢琴,甚至对他摔倒地上也无动于衷,仿佛忘了自己。

小普利高津刚开始还很高兴,尝到了无人看管的自由和痛快。但是很快,他就开始着急了,不再喜欢这种被人忽略的孤单。为了让母亲原谅自己,他主动弹了很久的钢琴,把自己所学到的曲目都展示了一次。

母亲看他真的想要改正错误,也就没有再生气,并很温柔地告诉他说:“你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那就必须专心致志地练习,才不会因为受到干扰而影响学业。”

小普利高津虽然不是很明白母亲的话,但也正是这番教导,让原本顽皮的他懂得了做事要认真,要坚持到底,才能有好成果的道理!

1929年,小普利高津又随家人迁往布鲁塞尔,同时进入雅典中学学习。在这个以严格的古典课程著称的学校里,小普利高津学习非常勤奋,不断吸取来自考古学、文学和哲学等各类学科的知识,眼界变得开阔起来。

每次上物理和化学课时,他都觉得时间太短了,老师说的内容太少了,实验也太简单了。于是他开始自己提前学习这些知识,还主动去和老师联系,跟他们谈论自己的看法,甚至设计一些有特色的实验。终于,普利高津惊讶地发现,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兴趣爱好——化学。而且在这个领域显示出来的天资,一点也不比弹钢琴逊色。

“妈妈,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化学专家,而不是你所期待的钢琴师!”他忐忑不安地说出了想法。

“我的儿子,很高兴你能自己找到未来的事业!我让你坚持弹钢琴,只是想培养你的毅力,让你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现在,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你自己加油吧!”母亲一点也没有责备,反而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让普利高津又惊又喜,一下子抱住母亲,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吻。

有了目标的普利高津更加忙碌了,开始为实现诺言而努力学习。校园里的图书馆,成为了普利高津最喜欢的场所。他几乎阅读完了所有的经典物理、化学专著,每次学习都会记载厚厚的笔记。他细心琢磨前人的各种理论,希望可以夯实基础,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化学家。

有一天,普利高津又早早地来到了图书馆,开始查看各种资料。

“我的孩子,你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验证那些理论,不要被大人物的光环给吓住了!”看到这个孩子每天都在座位上冥思苦想,从来不去参加那些热闹的街头舞会,图书管理员给出了这个友好的提醒。

“是的,前人的理论是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确定的,现在会不会产生变化呢?”普利高津一边抬起头表示感谢,一边若有所思。突然,他大嚷起来:“糟糕!我的实验。”

话音一落,他就马上起身办理好了退馆手续,急匆匆地跑进了学校化学实验室。原来老师今天要向同学们展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普利高津因为脑子里全部是自己琢磨的问题,就把这个重要的事情给忘了。

从那以后,普利高津将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做了规划,希望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呼吸。他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什么都相信老师教授的和书籍上记录的,遇到困惑的地方,总是先认真地思考,然后通过实践去证明。

后来,正是因为养成了这种不为常规思维限制的好习惯,当他看到沸腾的开水中出现的水花形态时,才能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普利高津把这种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与能量,并且在物质和能量的消散中才能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为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开辟了道路,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最杰出的科学成就之一。普利高津因此被人们称为“生命热力学的诗人”,并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