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60

第60章 高速发展下的生态安全(7)

生物安全威胁的全球传播性、不确定性和高难度防扩散性,以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应对措施的沟通性原则,决定了生物安全战略应是多方面、多层面同时进行的。生物安全战略需要在健全的国际机制与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将决策与科学相结合,提高生物安全威慑能力,建立一个综合生物安全体系,从而增进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不能否认,全球生存优态是全球体系中各行为体生存优态的前提,而人的生存优态又是全球生存优态的最终价值的旨归。与此相应,国家的生存优态只有在全球共优中才能真正实现,要在和平基础上求发展,只有互惠互利、共存共创的共优中才能确保国家利益的真正获得与可持续。

(二)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圈环境。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可见它是一个包揽了可提高人类生活和福利的自然生物财富的术语。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目的是为使它们向当代人提供最大的利益,并保持满足后代需要的潜力,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物质资源的巨大宝库。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主要是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所选择的非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所致。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以来,世界性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尤其是最近400年。如兽类在17世纪平均5年灭绝一种,到20世纪每2年灭绝一种。1850—1950年间,鸟类和哺乳动物平均每年灭绝一种。科学家预测,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地球上全部物种多样性的1/4在未来20—30年里有被消灭的严重危险。现在每年有1万—2万个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我国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也是惊人的。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2012年5月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据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占脊椎动物总数的7.7%。1988年12月******批准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25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96种、二级保护的161种。《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中所列的640个禁止或限制贸易的濒危动物中,我国被列入的就有156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1019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3.4%,而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的高等植物达45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

2008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巴塞罗那召开会议,发布了一项哺乳动物调查评估报告。此项报告给出的数据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者耗时5年,对全球已知5487种哺乳动物生存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哺乳动物中1/4已濒临灭绝,处境最为危险的是灵长类动物,而这类动物恰恰是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我国已知哺乳动物共607种,居世界第三位,在这场世界性危机面前,也未能幸免。不仅哺乳动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我国约占世界10%的现存物种有15%—20%的物种都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严重威胁了生物多样性,我国有40%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甚至严重退化状态,动物的繁衍栖息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提起我国濒危动物分布区域,多数人会想到长江,而提起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种类,则多数人都会想到白鳍豚、扬子鳄和中华鲟,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早在《尔雅》里就有记载,但在2006年中、美、英等科学家联合展开的长江淡水豚类科研考察活动中,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的踪迹。扬子鳄是因生于长江而得名的动物,经过了2.3亿年古老光阴的进化,它享有了“活化石”之称,但如今的野生种群却不超过120只。至于中华鲟,则生于长江,长******,往返行程近万里,是一种大型溯河洄游性古老珍稀鱼类,不过,因中华鲟的洄游路线被截断以及产卵地遭受严重污染等问题,这种鱼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2.我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目前全球共有17291种已知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发现前就已经消失。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正在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000倍的速度进行,而人类也正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险。

我国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第一,是世界四大遗传资源起源中心之一。然而,在占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同时,中国面临的物种保护压力也是相当艰巨的,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003年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国有422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哺乳动物81种、鸟类75种、鱼类46种、爬行动物31种、植物184种。在该组织2007年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更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被写进了严重濒危的名单。2007年6月,第14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CITES附录,这个附录是受国际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生物名录,我国的1999个动植物种名列其中,占到了CITES附录所收录的物种总数的6%。专家认为,人口增长、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让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

(三)外来物种入侵令人担忧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到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各国政府、学者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国幅员辽阔,蕴含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环境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

1.生物入侵是一种全球现象

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正在世界范围内打响。战争的敌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一些外来的生物病害,甚至萋萋芳草、茕茕白兔,都可以给农林牧业生产带来惨重的损失,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据估计,美国每年因入侵物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370亿美元,全球经济损失则高达数千亿美元,而我国仅因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并伴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传播、入侵、扩散的种类和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