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63

第63章 全球争夺下的资源安全(2)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由基本可以安全满足供给转向能源总消费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迅速增大的发展转变过程。另一方面是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使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一是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二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三是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当今,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一方面,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68.5%、石油17.7%、天然气4.7%、核能0.8%、水电8.3%、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1.2%。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预测了中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8.88亿—38.80亿吨标准煤,届时原煤缺口约为3.21亿—11.74亿吨,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的缺口。可见,能源是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另一方面,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经济安全形成严峻挑战。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到2006年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已经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而且,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根据2008年底获批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做出的预测,至202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而2009年年中发布的《能源蓝皮书》则预测,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在缺乏国际定价权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安全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从自然禀赋上并不是一个资源富有的国家,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等原因,中国在能源方面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在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上存在很大压力。

1.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较多

从总量上讲,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从人均拥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近几年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的几个标志性阶段如下。

能源总量——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0亿吨,提前11年打破了2000—2020年,用能源消费总量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幻想。2009—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虽然2012年比上年仅增长1.4亿吨,但按照“十二五”40亿吨标煤的能源总量控制目标来看,后3年只有3.7亿吨能源消费增长空间,这一目标已注定无法完成。

石油安全——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1.99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这一“国际安全警戒线”。之后,中国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2年进口量为2.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8%。根据近几年的增长态势,估计201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2020年原油产量将开始下降,到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75%!

天然气安全——中国天然气消费自2006年开始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5%,对外依存度也随之快速飙升。2007年仅为2%,2009年为5%,2010年为11.8%,2011年达到24.3%,2012年达到28.9%)。中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502亿立方米。预计用不了5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就将突破5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对中国能源而言,意味着其生产与消费参与全球能源配置体系,其安全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中国的能源供需已融入世界,并依赖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石油资源。比如,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56.2%,非洲地区22.5%,亚太地区14.4%,欧洲中亚地区6.9%。这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能源安全也就与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发生互动关系。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它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及由此运输到美国的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完全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目前,中国在五个方面存在能源安全问题:一是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二是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四是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五是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2.“外患”严重地影响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维护能源安全问题尤显重要。保持海外原油供应稳定、妥善应对能源安全挑战,已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战略问题。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的能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患”的挑战。

一是中国的石油供给国大多在政治经济上不稳定,石油供给量不确定性高。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0%以上,这些国家及地区大多在政治、经济上极不稳定。局势较为稳定的国家早已被西方公司瓜分完毕(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中国公司很难找到机会,只能进入高风险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让中国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石油进口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不得不更深地卷入国际争端,美国则有了更多的遏制中国的筹码。正如《石油战争》的作者威廉·恩道尔(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在其新著《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所描述的:在伊拉克和俄罗斯之后,美国马上把目标转向中国,阻止石油流向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早已是美国之前的棋中之意,在打击了欧亚大陆最有可能崛起的对手俄罗斯之后,终于可以将精力放在中国。实际上,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在积极对外寻求合作的过程中,美国始终如幽灵般如影随形:美国一占领伊拉克,就马上废除了中石油和伊拉克的石油开采合同;中国刚刚与苏丹签署在达尔富尔地区开采石油的协议后,美国就挑唆当地内战全面爆发;美国还在煽动缅甸革命,干扰中缅石油管道和在建港口等;在中非石油合作渐有眉目之时,美国便组建美军非洲司令部,其意就在中国。美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石油来源,进而控制中国。对美国来说,封锁中国的这场石油战争才刚刚开始。

二是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海路,而海上能源通道存在着较大风险。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和非洲输出石油的必经之路,中国这两处海峡的航路安全却完全受制于人。2011年末伊朗核危机升级,美伊两国在海上剑拔弩张,伊朗屡次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付诸行动,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将被完全切断。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但有海盗,还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战略通道之一,是非常危险敏感的地带。更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约80%的能源进口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此地水路狭窄,极易封锁。虽然2006年开通的中哈石油管道、2011年开通的中俄石油管道和2013年开通的中缅石油管道加强了中国从中亚、东北亚和海上石油的进口安全,但这些通道仅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不到20%,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维护海上咽喉通畅的实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3.其他各种能源安全并不乐观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从1949年到1998年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约为8%,与同期国内总产值平均增长幅度大体相当。从1969年到1997年持续增长,原煤产量高达13.73亿吨。另一方面,世界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已使我国煤炭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跨国经营,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英国180万吨,煤炭生产技术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目前,日本、美国及欧盟国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先后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优质低价能源进入我国市场,将对我国技术和管理及与发达国家比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发展形成相当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