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要和中有介,处世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清·金缨《格言联璧》
1、行而不言,处低瞻高
甘愿处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耐得住低就,实现厚积薄发的冲击,才可以到达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最高点;拥有处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现登高望远的风度与气魄,这才是做人的真本色。
关于低调做人,自古以来,就大有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以较低的姿态来对待自己,始终把起点放在较低的位置,然后以此为基点向高目标迈进。
一个人走入社会的第一天,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道很多事情,需要时刻请教别人,如果这时候没有虚心、耐心,恐怕要吃大亏。如果一不小心,犯了点小错误,更容易招致不满,被同事埋怨被领导批评。甚至有时候明明不是你做错事情,可是领导却认为是你干的,而你会很委屈,如此等等。这时候如果你自命不凡或者火气太大,就容易引起争执,破坏了同事间的关系,也会使自己的工作难以开展,所以,一定要做好低姿态的准备。既然自己对工作不熟悉,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如果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也应该坦白地承认,并且立即用心纠正,没有人不犯错,知错能改就好。就算受了一些委屈也不要斤斤计较,别人未必就是故意的。要明白,这个世界并非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在使用公正公平的游戏规则,对于不善待你的人,应该宽容低调善意地对他,而不是以牙还牙。降低姿态,低调做人将会帮你适应新环境,给人留下好印象。
在单位里,更要勤学好问、乐于助人。如果同事把一些本来不归负责的工作交给你,你尽量把它做好,这对你有很大的好处:
第一,把这些工作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多学会一种工作,多熟悉一种业务,对自己总会有好处的。
第二,反正你在办公时间总要做事,只要是公事,而且不妨碍你自己分内的工作,就不分彼此一律照做。
第三,要乐于帮助同事做事,这是跟同事接近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倘若某同事把自己应做的工作交给你,如替他做一个表格或发一个函件,你很乐意地接受下来,并很认真地替他做好,这样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四,你要知道自己没能得到足够的赏识和重视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你是新来的,或许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别人有机会把各种工作都拿来让你试试,或者请你帮帮忙。等到你对工作与环境都渐渐熟悉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也渐渐有了头绪并固定下来,同时你跟同事们之间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所以,你大可不必在开始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事就使自己和别人都弄得不愉快,以致妨碍以后的和谐相处。
低调做人能使你很好地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如果你能在工作上做到认真负责,对各项业务非常熟悉、老练,对同事诚恳和善,对下属谦逊、和气,就可以说已经站稳脚根了。这时候你在公司里、在同事间就已经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威信。人人都知道你很负责、能干,对同事很好,每个人都信任你,尊重你。即使有人想说你的坏话,造谣、损害你的名誉,人家也不相信他,反而会支持你、同情你,孤立那些无事生非、别有用心的人。
行而不言,通俗地讲就是少说话多做事。行,其实也就是做事,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多学习业务知识,多学习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不言是要你少说空话、大话,不要夸夸其谈。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同时也应该看到,身在低处不是没有机会,处在低处并非不能望远,每个人都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只要打好了基础,总有成功的一天。低调做事,做好应该做的事,处低而心存高远,这是一种境界,显示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
行而不言,处低瞻高,讲述的就是要切实工作,不要夸夸其谈,不管身处何等位置都要有长远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做人做事一点通知了天天“知了”,成为笑柄,蜜蜂不辞辛劳,赢得尊重;能处低,表达的是心态,显示的是智慧;能瞻高,体现的是勇气,反映的是理想。如同海豚,只有潜的越低,才能跳的更高,看的更远。
2、放下身段,以低就高
能屈能伸好做人,可高可低大丈夫。即使才高八斗,位高权重,家财万贯,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能放下身段,降低姿态,前面的路会更宽广,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每个人都有对自我的认识,如性格爱好、身份地位、特长缺点等等,全面的认识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定位,但是自我认识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限制,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性格怎样、学历多高,所以不能去做这个事情或者那个事情。自我认识越清楚,自我定位越准确的人,对自己的限制也越厉害。大学生不想去基层工作,博士生不做业务员,上级领导不和下级职员交流……他们觉得这么做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不符。
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助于发挥特长,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下面先看看这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落难的王子和他的仆人在逃难,风餐露宿,历经艰险,眼看就能脱离险境,不幸突然发生了:他们盘缠用尽。这本来不是大问题,要命的是王子认为自己不能丢了家族的尊严、血统的高贵,任仆人如何劝说,都不愿意低头向路人讨要哪怕一口水,一碗粥。一天,在仆人乞讨归来时,发现他的王子已经因为饥渴死在路边。
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啊,如果他能够通融一下,能够低一下头,能够放下王子的身份,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
相反,放下身份,选择的方向就会更多,路更容易走。再来看看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有一个青年,考上大学之后,认真学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认为他将来肯定有所作为。
如人们预测的一样,他确实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他不是在机关单位或在公司企业里成功的,而是靠摆小摊起家。
这年轻人在毕业以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听说学校附近有一个摊子要转租,就跟人借钱把它租了下来。因为他很擅长做饭,而且坐得一手地道的家乡菜,就自己当老板,卖起面皮来。尽管以他的才学摆小摊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这也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等于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加上他做的面皮确实口味极佳,价格公道,因此生意非常火爆。
现在他还在卖面皮,不过早就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了,同时还做别的生意,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了。
那位同学有一句话:“放下面子,路会越来越好走。”时至今天,他自己从未对自己用非所学产生过怀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这大概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大学生,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大学疯狂扩招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去摆摊也是件非常“掉价”的事情。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面皮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份,却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我们没有必要学他去摆小摊,那是教条主义,但在必要的时候,的确也要有他那种能够放下身段的勇气。
普通人如此,领导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身为国家领导人,想象中应该是前呼后拥,八面威风了吧,其实也不然。
首先,是一位普通公民,其次才是政府首相。帕尔梅,瑞典平民首相,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帕尔梅生活简朴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从家里到首相府,从不乘车,在上下班的路上不停地和过往的行人打招呼甚至闲聊。帕尔梅喜欢接近群众,同他周围的人关系也很融洽。没事的时候他还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与普通的热心人一样,没有一点政府领导人的架子。
假期里,帕尔梅一家经常出去旅游,在一些常去的地方甚至和当地的居民也成了朋友。帕尔梅还喜欢一个人出门,到各种地方去找人谈话,以了解社会上的情况,听取普通人的意见。他待人诚恳,态度谦和,从来不会因为身为首相而高高在上,因而受到瑞典人民的广泛尊敬。
他虽然是政府首相,但仍和普通百姓一样,住在平民公寓里。除了正式的去国外访问或参加重要的国际活动,帕尔梅去国内外,一般都不带随行的保卫人员。只是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才乘坐专用的防弹汽车,配备警察保护。有时甚至独自一个人乘出租车去机场参加重要会议。1984年3月,他一个人去维也纳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直到他进入会场,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来,人们才发现他。
帕尔梅没有架子,跟很多普通人都有交往,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就是书信。他那时候每年大概能收到一二万封来信,其中不少都是国外的普通民众写来的。为此帕尔梅专门雇用了几个工作人员,拆阅和答复这些来信,尽可能使得每封信都得到回复。帕尔梅在任的时候,首相府的大门永远向普通人群开放。这一切都使他的形象在瑞典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不像许多国家领导人,动辄大群保镖,前呼后拥,待人处世高高在上,让人不敢接近。
在瑞典人民的心目中,帕尔梅是一位政府首相,更是一位平民;他不但是国家领导人,更是普通民众的兄弟朋友。
每个人都不同,你可能身居要职、声名显赫,你也可能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但是,终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位西方的哲人曾经说过:“一滴水的最好去处是什么地方?那就是大海。”每个人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倒不如放下身段,还自己一个普通人的本来面目。我们也许不知道帕尔梅的政绩如何突出,但是瑞典首相低调的做法帮助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一个深受国民欢迎的国家领导人。
如果你执著于尊严和面子,很可能像落难王子那样的悲剧会再度重演;如果你放下身段,抛开身份,也许会发现前面的路越走越宽;如果你降低姿态,低调做人,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现你得到了更多。
对于遭遇困境的人来说,降低姿态,放下身段,抛开面子,面前的困难可能会轻松解决掉。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人来说,降低姿态,与大家平等相处,非但没有人觉得失去了面子,反而让大家更加尊重。如果公司的经理老板经常与下属的职员在一起,同吃同喝,无形之中就能增加他的亲和力,就更能使员工听上司的指挥。倘如他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下属的敬畏之心是有了,但是距离也远了,如此一来,还真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吗?
做人做事一点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想做出一番事业,如果还在起步阶段,如果暂时处于低谷,这时候就要能放下身份,不要在乎地位,抛开学历和能力,忘记过去的辉煌和成就,保持平和的心态,放下身段,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只有这样,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欲速则不达,根深才能叶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罗马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只有夯实基础,百丈高楼才能更牢固;只有扎好根基,千年大树才能更叶茂。
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开始想要去做一个县官,没有能够得到,他很沮丧。后来他听说在另外一个省城缺少一名知府,他很高兴,连忙自荐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岂不知,他连一个县官的能力都没有,怎能去做更高级别的知府呢?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像没有学会站的小孩就想跑,不是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笑料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做事应该遵循程序,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发展阶段,万丈高楼也要从地基开始打起,做官如此,经商如此,别的事情也是这样。
有一个人,从小就很有钻研精神,他特别喜欢研究生物世界的那些知识,对那些小昆虫小动物很有兴趣。
有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在路边看见一个蛹,因为他一直很想知道那些蝴蝶是如何从蛹壳里出来的,又是如何飞起来的,便把它带回家,放在一个盒子里,仔细的观察。
放在家里观察了几天以后,他发现这个蛹开始出现了一条裂痕,他甚至能看见里面的蝴蝶在使劲地挣扎,想破壳而出。蝴蝶的挣扎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那个裂缝越来越大,蝴蝶也在拼命挣扎,却始终被这个小小的蛹所束缚,怎么样也出不来。看见蝴蝶这么辛苦地挣扎,这个年轻人有些不耐烦了,也不忍心,心想不如让我帮它一下吧,便拿起手边的剪刀把蛹剪开了一条大口子,蝴蝶很快就出来了。
年轻人很高兴,他不但看见了化蛹为蝶的过程,而且还帮了那只蝴蝶一把。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蝴蝶虽然出来了,但是翅膀不够有力,变得很臃肿,怎么也飞不起来,这是因为它没有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爬出来的。而且这只蝴蝶以后也没办法再飞起来,只能在地上爬。为什么?因为欲速则不达,蝴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把翅膀锻炼得强健有力,因此它只能在地上看着同伴们在天空飞舞。
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又说功到自然成。看看那些古树,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仍旧枝繁叶茂,那是因为它们把根基扎的够深。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良好的心态,不懈的努力,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有哪个不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我们看看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现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的书香世家。
1940年初,为了逃避战祸,李嘉诚举家去了香港。
194年,李嘉诚父亲李云经英年早逝,李嘉诚辍学打工,先后在茶馆做过学徒,在钟表店做过店员。
1948年,刚满二十岁的李嘉诚出任长江塑胶厂总经理。
1950年夏,二十二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经营塑胶产品。
1957年,李嘉诚将公司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主要生产塑胶花,并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商,誉为“塑胶花大王”。
1971年六月,李嘉诚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
1972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加拿大温哥华上市。
1974年5月,李嘉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后任董事局主席。
1978年,李嘉诚收购青洲英泥公司40%的股份,出任该公司董事长。
1979年,李嘉诚购入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29%股权,出任和黄董事局执行董事,两年后,拥有和黄40%股权,出任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华人入主英资财团第一人。
1981年,李嘉诚捐款12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
1985年,李嘉诚以29亿港元收购43%的香港电灯公司股权。
1986年,李嘉诚以4.84加币获得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有限公司43%股权。
1988年,李嘉诚与中信、大东电报局合作,成立亚洲卫星公司,还共同投资9.3亿港元,购买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
1988年4月,李嘉诚同郑裕彤、李兆基、加拿大帝国银行合组加拿大太平协和公司,以32亿港元投得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兴建万博豪园。
1988年10月,李嘉诚全资收购青洲英泥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
1989年1月,李嘉诚获得CBE(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衔。
1991年12月,李嘉诚以4.48亿港元购入美国纽约曼哈顿商业中心49%的权益。
1992年11月,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8亿人民币,兴建中国深圳对外贸易中心。
1993年,李嘉诚以5.25亿美元将HutchvisionLimited(BVI)63.6%权益出售于新闻集团。
1994年,李嘉诚购入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持有的菲力斯杜港25%的股权,自此拥有了此港的全部股权。
1995年,李嘉诚出售卫星电视36.4%股权于新闻集团。
1996年,李嘉诚宣布成立Orangeplc作为和记通讯(英国)集团的控股公司,以及将Orangeplc起码25%的股份在伦敦纽约上市。
1996年12月,李嘉诚投资47亿港元的深圳市盐田港二期工程开工。
1999年3月,李嘉诚投资1.7亿港元,收购广东东莞七千亩土地,进军珠江三角洲地区房地产。
1999年6月,李嘉诚于郑裕彤合作,投资50亿港元,发展中药港项目。
1999年11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以澳币35亿元(约181.274四亿港元),标购澳洲南澳省电力公司的股权,首次进军澳洲公用事业。
2000年1月,李嘉诚斥资30亿港元成立汇网集团,为商业机构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2000年2月,李嘉诚的香港长实集团以14亿港元购得新加坡经禧阁,进军新加坡地产市场。
……李嘉诚从茶楼学徒做起,靠经营塑胶花起家,进而进军房地产,接着转战股市,并收购了众多跨国企业,终于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李氏企业王国”,他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千亿富翁”。香港《资本》杂志选他为香港十大最具权势财经人物之首,香港市民一贯称其为“超人”。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二十五位商界领袖中,李嘉诚位居第九。可是在这些炫目的成绩背后,是李嘉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他从一根幼苗成长为现在的参天大树,并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的,而是因为他的根基扎的够深,明白一步步前进,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做人做事一点通低调做人,并不是一味地保持沉默,而是为大成做准备。伟人如此,普通人也不例外;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扎稳根基,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4、得意莫忘形,见好就收场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意思是人不会一生顺畅,花不能永远绽放。命运让人无法捉摸,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需要得意、炫耀,因为见好就收,才是大智慧者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众所周知,廉颇曾经因为蔑视蔺相如而在相如府前负荆请罪,如果现在我们来追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廉颇的得意忘形,所以才使自己吃了苦头!
郑庄公因得意时说话太绝,无奈之下只能隧而见母。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堵自己的退路。事到难处须忍让,抽身退出要趁早。即使自己很得意也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耀,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尤其是在权衡得失时,切莫得意忘形,务必做到见好就收。
在一次百兽舞会中,狮子因为舞跳得很好,被推举为王,一只狐狸很嫉妒,看到猎人设的陷井里有一块肉,就说找到了宝物,但不愿独占,要献给国王,力劝狮子去拿那块肉。狮子听了很欢喜地走了过去,结果掉入陷井,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骗我?”狐狸说:“啊!狮子先生,像你这么愚蠢,怎能当百兽之王呢?”
狮子因为得势而生贪婪,认为整个森林的动物都会归顺,将所有的好处都留给自己。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那么就应该做到:“不可来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机”。而身居高位,不假思索、不懂自省的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个很好的口碑,所以难免会谈一些自己的得意之事,但是一定要做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很“了不起”,还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只会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得意之事,在偶尔谈到时最好使用以下几种低调的方式:
(1)在别人谈起得意之事,自己再谈也不迟。也就是说,如果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有时会很尴尬。
(2)在别人尚未表现出不耐烦时,自己先结束谈话,这样既不会显得你在故意炫耀自己,也不会让别人产生厌烦心理。
(3)最好再别人再三追问的情况下再谈起自己经历的得意之事,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把自己的“光辉历史”展现出来,恰到好处的在人前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以上三种方式,那么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铺建坚实的人脉之路,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奥妙所在。
社会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收获名利”而忽略了见好就收的道理,最终招致祸害。
越王勾践手下有一名重臣——文种,他在勾践攻打吴国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自然是加官进爵,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地侍奉越王。所以范蠡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是,颈巧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文种读了信后,聪明的他当然明白其信中的含义,于是在不久后便称病返乡,但是由于他还贪恋自己的名望,没有像范蠡一样彻底隐退,返乡后他的名字仍然威慑朝野,如此一来便让佞臣钻了空子,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早有“猎狗烹”之意,故而趁着这个机会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很显然,文种“只进不退、见好不收”的做法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像文种这样久居高位,最后惨遭杀戮的人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像文种一样心中始终有贪念,放不下名利,由此可见,见好就收有多么的重要。
秦国宰相范雎,虽然是说客出身,但是也深谙用兵之道,他曾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壮大秦国军事实力,为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声在当时自然也是家喻户晓。
范雎晚年,他力荐的一名将军带领他手下的三万士兵投降了敌人。当时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并且推荐者也会连带处以死刑。范雎虽得秦王信赖被免除死刑,但他知道此事之后,秦王对他的信任度会大大的降低,于是心中整日忐忑不安,正在这个时候,他收到蔡泽的劝慰信:
“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如果你趁此时辞去宰相的职位,既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的长寿!何乐而不为呢?”
范雎读过信后心情豁然开朗,决定辞去宰相之职。于是三日后他上了一份请辞的奏章,并且举荐蔡泽为相……做人做事一点通老子有句话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这是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本着“见好就收,低调做人”的原则,才不会为自己忘形的行为付出代价。
5、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
人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这个观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但要谋求发展,必须“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是每个人都无法置疑的。因为成大事者必备的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这种低调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地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的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的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极及其出人意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也是由于他的宠辱不惊的心态,即使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还是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低调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地将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高祖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极至。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神伤,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甚至能够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来,把成功的光环戴在别人的头上。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不炫耀、独享荣誉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汉代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迷住了智慧的眼睛,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却屡屡不用,自认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做人做事一点通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要稳住心气,能够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或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
6、不骄不躁,居高自省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可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低调处世艺术,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这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上,都不要被地位所迷惑。
众所周知,一代骁将关羽关云长,素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在与吴国交战时,却因为轻敌而败在吴将吕蒙手下……魏国和蜀国在樊城作战的时候,吴将吕蒙找权商量趁此机会偷袭荆州,这建议和孙权所想不谋而合。孙权把这个重任交于吕蒙。
吕蒙知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加上他见荆州军马整齐,沿江还有烽火台警戒,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于是,按兵不动,苦思偷袭之策,正当这时,陆逊来访,见吕蒙一筹莫展,便教他一条诈病之计。陆逊告诉吕蒙说:“关羽自恃是英雄,无人可敌。唯一惧怕的就是将军你了。见你来攻打荆州,定会强加防范,所以你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假装有病把陆口的职务交于他人,并让接替你职务的人假装畏惧关羽的英勇,这样一来,关羽就会洋洋自得、骄傲轻敌,将军就可以借关羽轻敌之机偷袭荆州,如此不需太多兵力便可以打下荆州。”
吕蒙果然采纳了陆逊计策,后来真的称病辞去将军职务,举荐陆逊守陆口。关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想吕蒙不在还有何惧?遂起轻敌之心,几天后,他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还附有一封言辞卑谦、恳切的信函,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虽是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打败赵兵的谋略,也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到也很高兴。但是,曹操很狡猾,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想到的贡献给将军做参考,希望将军能多加指教!”
关羽读此信后,更觉无后顾之忧,一介书生有何惧也?隧仰面大笑,心中有了主意。不久,便将防守荆州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与此同时,曹操派使来到孙权处,意在同吴共同灭掉关羽。早有吞荆州之意的孙权当然表示同意。
因此,三国便形成新的局面,即由孙、刘联盟速改为曹、孙联盟,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军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决战。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拜吕蒙为大都督,统率江东各路兵马,突袭关羽的后方。不明所以的关羽根本没有防范,吕蒙军到浔阳,命将士们扮作商人,偷偷潜入烽火台,迅速攻下荆州。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了吕蒙的计,羞愧不已。但是为了挽回败局,便重整旗鼓,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已经将他的军队分化瓦解,关羽的兵力越来越少,自然节节败退,最后困守麦城。
关羽在麦城根本无法送出消息,所以根本不会有援兵救助,他只能带军突围,就在他退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伏兵生擒活捉。同年,关羽被斩首,荆州各郡县皆归东吴。
做人做事一点通关羽因为自视清高,不得善终,虽然令人感叹,但更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自己曾经多么显赫,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以免因忘乎所以而不得善终。
7、低调能聚人气,张扬必遭人嫉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能够这样做是何等的洒脱?但是,许多人误把任性和张扬当作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种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中,是一门高境界的低调处世的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许多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幻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的成绩,所以媒体开始宣扬他们的张扬行为,误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绝对是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相信其他名人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所以表现欲非常强烈,这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渴望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与那些“天才”或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情感,所以表现出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的姿态,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陷和陋习,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才华和能力之中,以低调的姿态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后再表现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而没有丝毫的相容性,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宋代大诗人苏轼,可谓一生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何在呢?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而有许多官吏不同意使用新法,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要革新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好,但是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都非常欠妥,所以,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在王安石紧锣密鼓地筹办立新法的同时,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正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想到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委婉地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可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毫无疑问,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还不忘骂苏轼:“好个介甫(王安石之字)之党!”
苏轼不但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扬个性,还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于是,在短短的两个月间,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苏轼,席间,王安石愤怒的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气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而且其意非常坚决,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话你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冒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被贬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虽被贬,但是他仍然为国为民着想,在杭州、徐州辗转期间,兴水利,救水灾,为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的朝廷的新党派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最终王安石被贬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时机”,李定、舒宣等人唯恐闻名于天下的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弹劾他,结果弹劾成功,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著,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合,被贬琼州别驾,昌军安置,在琼州,苏轼以他坚韧超脱的态度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岛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荒凉的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才华卓著的人总是不能被人们所遗忘,苏轼终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为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被诏还朝。
苏轼这一生的挫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成为成为众矢之的。
做人做事一点通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地处理事情,才能在纷争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8、水满则溢,盛极必衰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懂得这一道理的人,都应该收起“蛟龙腾跃嫉水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自负;控制骄傲自满的情绪,经常反躬自省,才能功成名就。
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他即位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安定,可是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常,由于陈后主的骄傲自满,以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无需居安思危,所以终日花前月下,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很快起初的一代明君变成了昏庸之君。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感于陈朝灭亡而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后主不理朝政,骄奢淫逸之举。
陈后主即位后不久,被弟弟叔陵斫伤,终日在后宫养病,只留当时他最宠幸的张贵妃陪伴于身旁,将其他妃嫔包括皇后都摒斥在外,皇后沈婺华,出身显贵,父亲为陈朝重臣,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女会稽穆公主。皇后聪明贤淑,精通诗书礼仪,但因羸弱多疾,后主对她还不及一般嫔妃,这样一来备受宠幸的张贵妃宠冠后宫。
陈后主修建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分别给张贵妃、孔贵嫔等他比较喜欢的妃嫔居住。每日饮食起居均由这些人服侍,并且每次饮宴,都命诸妃嫔和女大士等吟诗作乐,选出较好的谱成歌曲,命上千名宫女习而歌之,轻歌曼舞终日弥漫整个后宫。
张贵妃名为丽华,初入宫时,是龚贵嫔侍儿,偶然被后主见到,被其美色迷惑,对其宠爱有加,很快拜为贵妃,后生太子深。她又非常会察言观色,后主对她越发宠爱,每次宴会宾客,张贵妃都会荐诸宫女参预其事,宫女们对她甚为感激,于是都在皇帝面前说她好的一面。
陈后主越来越怠于政事,文武百官凡有奏章,都必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等人才能达于帝前,而每次批改奏章,后主都与张贵妃共同定夺,张贵妃正好借此机会干预政事,朝中的大小事情没有她不了解的,后主见朝野上下的言论,足不出宫的张贵妃都了如指掌,更加对她宠幸。
可是后主并没有看到,政治形势的可危之处:朝中宦官佞臣,内外勾结,王公显贵,纵横不法,花钱买官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后宫犯法的,只要请张贵妃说情,后主往往都会既往不咎。荒于酒色的陈后主仍然没有意识到,“一时的兴旺并不代表一世的兴旺”,还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
终于,朝中正直的官吏忍耐不住,上奏后主,阐明了朝中的混乱局势,并且弹劾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政,可昏庸的后主已听不进任何忠言,先后将大臣毛喜贬谪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绰赐死狱中。章华上书后主说:“陛下即位,于今五年,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它,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戡,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邪归正,悔之晚矣!”后主收到这样的奏章暴怒,立即将其斩首,朝中官员见后主如此暴虐,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一个本来兴旺发达的国家就被陈后主弄得岌岌可危了……做人做事一点通古往今来,太多才高位高之人不是因为自身能力输于别人,而是因自己的功绩变得骄矜自恃,忘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加上坏人蛊惑,最终自取灭亡。
9、枪打出头鸟,功高震主亡
“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隐匿自己,不要把全部的智慧都表露出来,以防功高盖主,最后下场悲惨。
人们不喜欢“意怠”的生存方式,总觉得太保守,向“墙头草”一样。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保持中庸的生活方式,却很有可取之处。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皇位的皇子,自然很有能力,又能够服众。但是,这些他们绝对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而超过皇帝,否则,就有逼父退位之嫌,很可能遭到皇帝的猜忌,非常不利于继承皇位。
唐顺宗少年时,是众多皇子中表现出类拔萃的一个,后被立为太子,年轻气盛的顺宗,亦好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他的下属说:“我要尽我所能,帮助父皇制定革除弊政的计划!”这时,辅佐他的人便劝他,不要对敏感问题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视为招揽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难澄清了。所以,太子平日里多关心皇上龙体,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才对。
太子听了,认为幕僚说的极是,之后真的对改革一事避而不提。每日必到到德宗前请安,尽管德宗晚年专制、荒淫,太子始终不多干涉朝政,直至到继位,方才一展才华,有了轰轰烈烈的顺宗改革。
顺宗登皇帝之位,表面上看来是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还是因为他会隐匿自己,才没有功高盖主之嫌,最终得以继承皇位。相反,历史上因锋芒毕露,功高盖主而不得即位太子有太多太多。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欢针锋相对,争强好胜的做法。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这种与世无争的低调做人谋略,经过很多例证,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苟旦偷生,而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
唐代李泌,少时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书读有万卷,可谓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后因玄宗赏识,才华得以施展,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说他是“神童”,而宰相张九龄更是欣赏他的胆识,故称他“小友”。但因他不授唐玄宗加封的官职,所以,授命与太子游,年少轻狂的太子非常欣赏、尊重他,因此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天宝年间,天下危机四起,李泌赶赴朝廷,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不得已有离开朝廷。不久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即位,特召见李泌;李泌毫无保留地向皇上陈述政治形势,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曰:“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因无法拒绝肃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职,虽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过问。真是不为宰相但权逾宰相啊!
李泌建议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最终唐肃宗在李泌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唐廷转危为安,李泌见时机已到,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不愿让其离去,说:“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终于说服唐肃宗,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因藩镇割据所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辞。无奈代宗执意邀请,再一次出山,虽然不任宰相官职,却逾越宰相,军国重事皆与他咨商。时局渐渐好转,李泌从此隐居山林。
做人做事一点通纵观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凡能够善始善终的英雄豪杰,都可谓规避风头的大师、低调做人的典范。
10、给人留面子,给自己留退路
人一生难免有缺点不足,能够谈笑间巧妙维护他人的面子和尊严是做人的高明之处,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后路,而揭人短如打人脸,必然引发矛盾。
有人认为,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钱财,也不是名誉,更不是权位,而是面子。这种看法虽然有偏颇之处,但是从某方面也反映出了面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低调做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关键时候给别人维护尊严,照顾他的面子。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但是他本人却很忌讳这一点。推翻元朝做了皇帝后,他昔日家乡的一些亲朋好友自然少不了来京城向他讨要一些好处,这些人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一起长大、同甘苦共患难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享享荣华富贵。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大多数人都见不到他。
有一天,他小时候的两个穷哥们来到南京,经过几番周折之后终于见到朱元璋。其中一个性格直爽,出言无忌,和朱元璋一见面,就很直接地说:“朱老四,你看你现在做了皇帝多威风啊!还记得以前的事情吗?那时候你我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把牛放在一边,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破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煮熟,你就抢着吃,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汤也泼了。你只顾从地上抢着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梗在喉咙里,差点没把你噎死。最后还是我叫你用青菜叶子放进嘴里,才把那根红草带下肚子里去……”还没等这个人把这些事情说完,火冒三丈的朱元璋就连声大叫:“哪来的疯子在这里胡说八道,赶紧推出去砍了!推出去砍了!”
杀完一个人之后,朱元璋满脸杀气,盯着另外一个穷哥们,问他有什么要说的,这个人比较会说话,见此情景顾不得害怕,赶紧说:“我主万岁!想当年微臣跟您东征西讨,记得有一次去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之后,跑了汤元帅,最后拿住了豆将军,不料红孩儿当道,多亏小的叫来了菜将军救急。”朱元璋一听,见他虽然说的也是这一件事情,但是说得好听,保全了他的颜面,于是转怒为喜,立刻封他做了一个大官。
在这里,两个人说的本来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前一位因为不会说话,直接揭了朱元璋的底,扫了他的面子,最后不仅没能得到官职,还被砍了头,而后一位因为说话巧妙,既维护了朱元璋的尊严,又恰到好处地点明过去一起玩闹的事情,勾起朱元璋的回忆,最后被封为大官。
其实,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如果谁不小心揭了他的短,戳着他的痛处,无疑是当面扇人耳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就跟朱元璋一样,因为一个伙伴维护了他的面子,所以得到了好处,而另一位朋友虽然说的是事实,但让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面目无光,自然就倒了霉。
在生活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无意间就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了伤害,而自己还莫名其妙。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作文章。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说的是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赵姐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有时候真是过分,一点都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更不愿意照顾老人,嫌这嫌那的。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瑜马上站了起来,满脸的不高兴:“说话注意点,不要给自己找不自在,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瑜平素与婆婆关系处的不好,就不喜欢别人说婆媳关系怎么样,最近因为闹得不可开交,刚从家里搬出去另住。赵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瑜。很多时候,因为没有了解情况,无意之中说话得罪人的事情很多,所以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发表一些有消极评价的意见,否则,很可能周围就有人“对号入座”,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与人相处本是缘分,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五湖四海,西北东南,素不相识的人慢慢地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陌生人到朋友。然而交往中,自然避免不了一些磕磕绊绊,产生一些矛盾,闹出口舌纠纷。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那些并不全面、不成熟的观点,用一些恶毒的难听的话去攻击对方,揭露对方的隐私、嘲讽别人的缺点。这样往往会激化矛盾,把小纠纷搞成大矛盾。
然而会做人的人,不会让这种争执成为破坏友谊的蛀虫,他们总是以和为贵,尽可能地维护别人的尊严,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做人要谦和,即使有了矛盾,出现争执,也要维护别人的面子,有理有据,有进有退,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死缠乱打、蛮不讲理。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时候不妨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的实质,也许会发现其实人家也不是没有道理。有句话曾经这样描述跟人争吵的后果:“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人们得到的仅是心烦意乱,而失去的却是彼此间亲密的情谊,彼此将日渐疏远。”
何必呢!可能到最后才发现,你所竭力证明的东西根本一点都不重要,相反还让你又多了一个“敌人”。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卡耐基也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你输掉了形象,失去了跟人友好相处的一个机会。”所以,适时而退,给人留足面子,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更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不然,就算获得了胜利,结果只不过是证明了你并不是一个会做人的人。
林肯曾经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都不会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争执往往使得人失去了自制,这是每个人都要注意的,因为失去自制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就算在表面上吃一点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过去。否则就算将狗杀死,被它咬的伤还是疼在你身上。”社会中好多事端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纠纷引起的,在不知不觉中酿成大祸。即使在争斗中获胜,但是又得到了什么,失去的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做人做事一点通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与人相处,低调谦和,给人面子,维护了别人的尊严,也就是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退路。
11、放弃固执,不逞口舌之快
得理不让人,是得势而失人心,捡起了芝麻丢了西瓜。放弃到手的优势,有理而不逞口舌之快,得饶人处且饶人,看似吃亏,实则赢得人心,反而能获取更大好处。
与人交往,意见不和是正常的事情,出现误会也避免不了。因而产生争执,闹起矛盾,引发口舌之争的状况是随处可见。有一种人,他们头脑灵活、牙尖嘴利、好胜心极强。工作、生活中只要是有人与他们发生冲突,不管是大事小事,不管有理无理,都要与对方展开争辩,不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低头认输绝不罢休。他们言语犀利,经验丰富,善于抓住别人语言漏洞,所以即使理在对方,也能颠倒黑白,把理争到他们那方去。
这种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一般的人都不喜欢跟他们交往,因为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太较真,太固执。也许在辩论会、谈判桌上,他们是人才,但是日常生活他们往往会遭人冷落,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并不是辩论场,也不是谈判桌,平日里和他们打交道的,只是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朋友和伙伴以及邻居。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邻居朋友是个炮仗,一碰就炸,更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伙伴是个刺猬,挨着就受伤。
为人处世中,有些人总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说话得理不饶人,又是把人说得面目全非,批判得一无是处。好像身边的人个个都不如他,结果招来了他人的嫉恨与疏远,也在无形中为自己种下了祸根,因此,现实生活中,做人应该有雅量,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时时提防自己的口舌之祸。
想那称衡,傲岸不稽,因为曹操待他无礼,就出言讥讽,把曹操的文臣武将贬的一文不值,曹操怕担负杀害人才的骂名,就派称衡去劝降刘表,想借刀杀人。刘表识破曹操意图,再把称衡送到粗暴的黄祖那里,称衡最终因为出言讥讽黄祖而惹来杀身之祸,如果称衡能放弃固执,以其才学聪明,不难成就一番事业,可是却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结果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英年早逝,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也不是所有人都固执己见,得理不让人,下边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谦让而化解矛盾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梁国和楚国是邻居,彼此之间常有矛盾,龌龊不断,关系搞得很紧张。因此为了防备对方,也为了适当地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两个国家就在边界处分别设立了界亭,并派了部分兵丁把守。
双方不是发生纠纷,但是好在还没有达到让两个国家兵戎相见的地步,所以双方界亭的士兵也都相安无事。各方在各方的地界内开垦了一些荒地,栽种上一些西瓜秧,既可以调剂生活,又能给士兵们解解馋。西瓜秧种上以后,梁国的士兵吃苦耐劳,勤奋干活,每天除草浇水,因此瓜秧的长势非常好。楚国人比较懒,把瓜秧埋进土里以后,就不管了,让其自然生长。如此一来,不到多长时间,双方地里的瓜秧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楚国人很不服气,但是他们又不想劳动,因此想了一个损招,在一天夜里,偷偷跑到梁国的瓜地里,把西瓜秧全部折断。
第二天去地里除草浇水的梁国士兵一看,非常愤怒,赶紧报告了边亭的县令,并建议说也去把楚国的瓜秧全部弄坏。县令听了以后,劝阻他的手下:“既然楚国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还要去学习,那不是在学坏吗?从现在开始,我们帮楚国人也把瓜秧弄得好起来,这不是显得我们的好吗?”梁国界亭的人听县令说得有理,就同意了。楚国人本以为折断了梁国人的西瓜秧肯定会被报复,谁知道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相反自己地里的西瓜秧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一调查才发现是梁国人每天半夜里帮他们除草浇水。楚国界亭的人赶紧把这一消息报告了楚国的边亭县令,县令听了十分感动,就把这事情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得知这件事情以后,为梁国人的大度以及睦邻友好的精神所打动,亲自准备了厚礼向梁王致歉,这件事情也让两国的关系变得友好起来,双方很长时间都互相帮助,关系很密切。
“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给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有回旋的余地。梁国县令低调,看似吃亏的做法不仅感动了楚国,避免两国间的纷争,还显示梁国人的气度,赢得楚国国王的尊敬,让他特备厚礼致谢。如果梁国人得理不让人,一味去指责楚国人或者扯断他们的瓜秧,很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升级,最终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把对方“赶尽杀绝”,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斗志,狗急了还跳墙呢,把人逼急眼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是“不择手段”,结果肯定会造成伤害,就像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家中的器物、家具。如果放它一条生路,老鼠“逃命”要紧,便不会对屋里的东西再造成伤害。
做人做事一点通对方无理狡辩,明显理亏,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放他一马,他自然会心存感激,来日相见也好说话。相反,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要争三分,不仅给人的印象不好,让人觉得涵养不够,而且影响人际交往,这绝不是一个心智高明,谦和低调的人所能做的事情。
12、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才能本是好事,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却不值得嘉许。反之,低调做人、虚心求师不但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
在公园的跷跷板上,一个人上则一个人下。在社会交往中,也是如此,两个人本来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显得高明了,那么另外一个人自然就会被比下去了。每个人都有荣辱之心,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就可显得比别人高明,好为人师就是其中的典型。
为人师的潜台词就是比别人高明,而好为人师则是不管别人有没有需求,愿意不愿意,都主动表现,但结果往往有可能使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可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有一个寓言说的就是这样:
在一个山青水秀的丛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天,一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当它看见一只大鸟在河边饮水,便立刻走上前去,很严肃地说道:“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没了。”老山羊害怕大鸟不听劝告,还反复地讲了许多大道理。
大鸟没有吭声,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自己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还喜欢指点别人,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也许是出于一番好意,却没能得到大鸟的认可——表面答应,背后就讥讽。原因就在于它“好为人师”的做法侵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前段时间在一个小区里见到有人争执不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在下象棋的时候从旁边指点,开始的时候两人还有商有量,其乐融融,后来因为指点的人和下棋的人意见不和,因而引发争执,看着两个人激动的样子,怒目相视,就差拳脚相向了,后来在众人劝解下,好歹才将一场矛盾化解。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好为人师的人总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的观点。在生活中每每见到一些人看见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先在旁边观望,后来感觉不过瘾,干脆上前指手画脚,如此这般地指点一番方能尽兴。经常能看见小区里边有下棋的,旁观者围成一圈,见到情势危急的时候,早就不记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七嘴八舌开始支招,更有甚者,越俎代庖直接上去参战。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较高明,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好为人师”的表现不见得就有人领情,因为这种自显高明的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看起来是好意,实际上损害了别人的自尊。
“好为人师”的人有的是出于一番好意,主要是想帮助别人纠正错误,助人为乐,有的则是为了显摆,出风头,炫耀自己的能力,是为了表明自己高人一等。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也甭论观点是对是错,好为人师的行为基本上是不怎么受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有个叫钟弱翁的,就因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成为笑柄。
钟弱翁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能书会画,却因此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贬低当地挂在碑匾上的字画,自己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他的水平并不很高明,写出来的东西很一般,人们对他这个习惯非常反感。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地方,那里的山中有个寺庙,寺庙里有一个修建得很漂亮的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阁楼下面,欣赏风光。阁楼上也有个匾,上写着“定惠之阁”,而旁边题字人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字被蒙上灰尘而看不清楚。
钟弱翁老毛病发作,又开始肆无忌惮地评说匾上文字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匾来准备修改,可他把匾擦拭后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字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见状赶紧转弯说:“像这样好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呢·”就命令为字刻了一个石碑。
好为人师者多半都自以为是,为显示自己高明不顾别人感受肆意去贬低他人,实为做人处世之大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而言,指点别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但不可强求,更不能让别人坚决服从:
要么你德高望重,在某些方面已经是权威,如此一来自然没有显摆之嫌,而且对方即使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会尊重你的看法,作为借鉴。
要么你和对方关系极好,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么做会更好,对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一起探讨。
要么你是长辈和上司,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你的经验之谈,处世之道,也没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否则,如果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话,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免得像寓言中的老山羊那样——出力还不讨好。
做人做事一点通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与其处处表现自己,惹人讨厌,还不如降低姿态,虚心求师。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13、适时妥协,自谋退路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妥协”是“屈服”与“软弱”的做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时候,只有“妥协”才能生存下来,保存力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进攻的路线。”所以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妥协,学会低调做人,给自己谋条退路,以便更好的进攻。
人事有沉浮,世事多艰辛,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才不至于走上绝路。
清代纪晓岚任左都御史时,碰上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海生的妻子乌雅氏猝死,且死因不明。海生说妻子是自杀身亡,但是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却不相信海生的说法,认为姐姐是被海生殴打致死的。于是,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地方衙门根本难以做出判决,于是把案子交到刑部,刑部仍然无法做出决断。于是这个并不难解的案子越闹越大,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海生是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判吴雅氏为自缢,其实是为了给海生开脱罪责。可本来性情就很刚烈的贵宁加上和珅的支持,并不惧怕,不断上告,最终惊动了皇上。
于是,皇上特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其实并不是别人都无法审理此案,只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和珅和阿桂两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都不敢轻易决断,所以自己也感到很头痛,他知道和珅和阿桂一直在明争暗斗,自己同和珅积怨也很深。原判又逢迎阿桂,自己能够推翻这一强大的势力吗?纪晓岚权衡利弊,决定只有圆滑处理了。
于是开棺后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纪晓岚心中有数,却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刑部景禄、崇泰、郑徵一千人等,都“指鹿为马”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系短视眼,看起来似有似无,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见结果气愤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告这些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看贵宁如此不服,也开始怀疑此案,又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呈上来,曹文植等人上奏皇上说乌雅氏尸体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这下火了,心想这肯定是与和珅、阿桂有关,于是钦点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真相大白:乌雅氏是被殴而死。
再次审问海生,由于真相结果已经得出,海生也不再隐瞒,供出事实,他将乌雅氏殴踢致死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制造自缢的伪象。皇上将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除纪晓岚之外通通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皇上都原谅了他,哪个官员还敢说话?只给了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官复原职是肯定的事。
纪晓岚在处理这个敏感的案件中,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借别人的眼睛,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不能说是纪晓岚的软弱,只能说他的一种低调做人的技巧,试想,如果他不懂得“妥协”,那么,皇上想让他无罪都找不出理由来。
现实生活中,能够适时妥协,自谋退路的不多,其结果无疑是自酿苦果。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孩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此时却出了问题,女孩家里不同意他们结婚,原因是男孩家里太贫穷。女孩当然不会屈服,极力说服自己的父母,可就在父母勉为其难地同意后,男孩却不知去向……可想而知,女孩遭受多么大的打击,一气之下,丝毫没有犹豫地嫁给了父母安排的一个纨绔子弟,在女孩冷静下来后,才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草率了,这无疑是从一种伤痛走入另一种更痛苦中……这位女孩就没有纪晓岚的处世技巧,所以导致不幸的恋爱和婚姻。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思考就做出决定是不明智的,比如,赌气痛苦时的决定、悲观失望时的决定,如果不给自己留条退路,就再也无法挽回。
做人做事一点通《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思是指兔子备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破坏了两个还剩一个。这样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很值得学习,人们在欲进攻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在没有成功的把握时,还是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更好的进攻。
14、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满
《菜根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低调做人的学问。日常生活中,往往就会有这种情况,话说得太满,不但别人听了接受不了,有时还会让自己失去尊严;事做得太绝使自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些都不是低调处世之人想要的结果。
最明智的低调处世之道,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方式,而是留一步与人与己。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他能谨记“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最高水平,往往爱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罗亭说:“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说:“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亭说: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卡索夫说:“对。”
罗亭说:“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正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与谈话者关系较浅,却与之深谈,会显得自己没有修养;如果所说的话涉及对方的利益,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却显出你的冒失;如果你的话题是关于评论社会的,可是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立场,偏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同样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逢人只需说三分话,是指有些话题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它与“事无不可对人言”有没有冲突呢?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竹筒倒豆子”,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则另当别论,但他们只说三分话的本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却没有得其地,那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自己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暗示别人,看看别人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说了三分真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作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低调处世的人说话不会口无遮拦,更不会得理不饶人,他会适时地探测别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处处留一步与人。
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厉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人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任何人都有高潮和低潮。
其实,与人相识,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同性知己或者是异性朋友,都要凭着适可而止的心态对待。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越要礼让三分。
凡事留余地,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曰:“全师避敌,左次元咎,未失常也。”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意思就是不要把事情做绝,给自己留有余地。
这一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退让。当面临对方强大的压力自己却无力回天时,只有三条道可选择,投降、和谈、退让。如果你选择投降,那代表你已经完全、彻底的失败了;选择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的象征;可是退让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懦夫所为,也不是失败的表现,而是转为胜利的关键。
表面看来是退让,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
其实,以上的说法只是为了阐述一个做人的大道理,那就是“随退随进”。所谓随退随进,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生存的一种大智慧。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我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我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能一帆风顺真的很难得。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主观的态度、行动。
做人做事一点通事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凡事留有余地,为自己留条后路。特别是在利弊面前,更应不要盲动,这是低调做人必须掌握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