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在现代的各种能源生产方法中,因事故而造成的重大伤亡屡见不鲜。例如,1988年在北海开采石油的平台就有165人死亡;在西德有一座煤矿发生爆炸造成57名矿工死亡;1984年墨西哥城的一起天然气爆炸事故中造成450人死亡,几千人受伤;1979年印度的一座大坝倒塌,有15000人死亡等。同样,作为新能源技术的核能,也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1986年4月26日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有核电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当切尔诺贝利事故煽起的反核浪潮平息以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地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1987年初,21国欧洲委员会会议就核安全问题举行了听证会。他们拿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发生爆炸和起火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已知的和估计会产生的长期影响与普通电厂同其他辐射源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作比较,专家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尽管发生了这次核事故,利用核燃料发电仍然比利用普通燃料发电要安全得多。
前苏联的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说,如果前苏联重新用煤和石油等有机燃料来发电,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将会大大增加。他还说,对因切尔诺贝利事故受污染地区的所有人进行的体格检查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与核事故有关的新的发病案例。
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部门的负责人也说:“人们现在已认识到‘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对我们的环境是一个重大的威胁。”他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发电能力为100万千瓦的普通电厂在城市居民中引起死亡的人数和生病的人数可以分别达到3~30人和2000~20000人,而一个发电力相仿的核电厂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引起死亡和生病的人数最多分别是一个。
核能的优点是十分鲜明的,其能量密度大,功率高,为其他能源所不及。这就容易使安全装置集中,提高效率。人们往往忽视,功率小,设施就分散,即使微小的危险也随之分散而导致经常发生大量不被人发觉的各种事故。在能量储存方面,核能比太阳能、风能等其他新能源容易储存,后者常常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才能利用,除非安装储存缓冲器,但这种装置目前价格昂贵。核燃料的储存占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潜艇中,也同样占据不大空间,因为它们两年才换料一次。相反,烧重油或烧煤设备需庞大的储存罐或占地很多。
核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事业,已在世界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并非十全十美。正像其他任何先进技术一样,核电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伴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从对核能的指责声中,我们就听到了一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退役时的疑虑。例如,台湾北部核能一厂、二厂和南部恒春的核三厂,对沿海渔业就有不小的冲击;南湾的珊瑚也因受到废热水浸害而死亡。其实,无论是核电站还是火电站,都有余热排入环境,因此废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核电站独有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别。核电站通过冷却水排入水中的余热要比火电站高约35%~50%。
世界上很多国家把核电站建在沿海,利用海水作冷却水,既可为核电站提供无限的冷却水,又比河水能更好地消散余热,减少余热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余热对天然水域的影响,人们还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制定排放标准,限制排放引起的温升;选择合适的排放位置及排放方式;提高热转换效率;余热利用等。
日本核电站排水温度一般高出海水温度有7℃~9℃,进入海域后扩散很快,温度迅速下降,一般在1~2千米外的水表面温升即降到1℃~2℃,因此对水资源不会带来有害影响。据国外报道,多数核电站附近的捕鱼量没有明显变化,有的地方还有增加。
核电站在投入正常运行时,进入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核电站设有完善的废物废液废气处理系统,可对放射性废物实行有效的处理。在核电站周围还设置许多监测点,定期采集空气、水样、土样和动植物样品进行分析,监督放射性对环境的污染。放射性物质很难以有害量进入环境。
因此,担心和忧虑核电站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必要的。利用核电站循环水的排水灌溉农田;利用冷却水的余热为温室供热,培养瓜果和鱼类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