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45341900000057

第57章 大亚湾核电站

广东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有不少得天独厚之处。但长期以来能源不足,而电力是其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全省全年平均缺电达1/3。在枯水季节,不少企业每周只能开工三四天。由于缺电,一些值得发展的项目不得不搁置,某些已在建设的项目也蒙受影响。这对整个经济以至居民生活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造成广东电力工业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广东缺乏能源。全省煤炭储量不多,年产只有700~8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只有120千克左右。广东如建大型煤电厂,一座百万千瓦电厂每年需煤约200~300万吨。因此需从华北、西北远距离调运煤炭,这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水电资源方面,广东已经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如新丰江、枫树坝等,但还是不能满足用电的需要。如果建设较大的水电站,由于广东地处珠江下游,落差小,淹没面积大,且地少人多,这是不适宜的。即使在广东以外有适合的条件建设大型水电站,由于水电有季节性,为了保证稳定供电,也必须有适当比例的火电或核电相配合。南海石油资源丰富,正在勘探,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石油是宝贵的化工原料,也不能大量用来发电。因此,广东要加快电力建设,应当考虑能源的多样化,适当发展核电。

当然,从中国的电力供应上讲,在近期核电只是个补充。但从长远的需要来看,核电必将有个大的发展。当前核电必须迅速起步,并在一定时期内为将来的核电大发展打好基础。广东核电站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国家批准的。

大亚湾核电站厂房内景从香港方面来说,20世纪70年代电力发展受到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电费一度连年上涨,上升幅度最高的一年曾达50%以上。为摆脱这种危机,香港的两家电力公司都转向建设煤电厂。香港有关方面,还委托国际原子能机构研究在香港建设核电站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核电有竞争力,但香港不具备建设核电站的条件。因此,他们希望和广东合作,在靠近香港负荷中心的地方,利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条件兴建核电站。广东毗邻香港,历史上一向经济交往密切,在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后,两地经济关系更为密切。基于粤港双方都有建设核电站的需要和愿望,广东电力公司和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早在1979年冬便成立了联合工作委员会,研究在广东省境内兴建核电站的可能性。经过双方长达五年之久的谈判,终于在1985年元月签订了合营合同,成立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

广东核电站的兴建,将为香港解决能源问题提供有力的保证,核电站的发电量约为100亿度,其中70%输往香港。前五年电价将不高于香港用煤发电的电价。如此优惠的电价,不但对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且惠及每一个市民。同样,广东核电站的建设和投产,无疑是推动广东各地,特别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

至于厂址选择,更是把安全放在首位。这项工作从1979年开始。按照核电站选址要求,首先组织有关专家在西江、北江、东江,以及在珠江口以东到海丰鳐门沿海地区进行调查踏勘,第一次从十几个点中筛选,推荐了三个点。又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踏勘,认为这三个点中,比较好的是大鹏湾的屯洋。它与香港的直线距离是45千米,距深圳是35千米。这个距离,按照法国、美国的安全标准,以及同有些国家核电站与大中城市的距离作比较,对城市安全是有充分保证的。但是考虑到对公众的心理影响,放弃了这个点。以后又组织专家沿大鹏湾半岛和大亚湾进行选址。在1982一年推荐了五个点,经过地质勘探和水文、气象、人口和生态环境调查,请各方面专家反复审查鉴定,于1983年2月由国家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审定。认为大坑、凌角两个地点,从区域稳定、地震地质、环境保护、取排水、地形、交通运输、施工场地、和输电线路出线走廓等条件衡量,都符合建核电站的要求。经过进一步工作和从技术经济方面比较,1983年9月最后选定了大坑麻岭角厂址,也就是大亚湾核电站现址。它直线距离香港52.5千米,距深圳45千米,并有大鹏半岛山岭的屏障,属人口稀少地区,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也比较好,是个比较理想的厂址。

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只是中国发展核电工业的序幕,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核电的需求还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