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昊外,蚩尤是东夷集团中又一着名将领,其活动中心在古济水附近和泰山周围地区。蚩尤有兄弟81人,可能是81个氏族,这些人均为铜头铁额,擅造兵器,故而威震天下。蚩尤的祠堂与坟墓均在今山东西部的东平县,《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以蚩尤为酋长的九黎氏族是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氏族,蚩尤为其酋长,因而死后就葬在他的属地东境。在蚩尤与少昊的关系上,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少昊即蚩尤,有人认为少昊与蚩尤是东夷集团的两个不同部落,有人认为是同一部落,还有人认为蚩尤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共同称号,这个称号大概起源于炎帝集团或两昊集团,而九黎三苗集团也加以使用。尽管学者们的看法不同,但蚩尤部落是与炎帝、黄帝鼎足并存的部落,则是没有疑问的。
苗蛮在古文献中称为“苗”、“三苗”、“有苗”,或称为“蛮”、“南蛮”。苗蛮集团活动的地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汉〕刘向整理《战国策》卷二二《魏册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据徐旭生先生考证,吴起所说的彭蠡即今鄱阳湖,文山不详所在,衡山非今日南岳衡山,而是指江北某一横向,即东西走向的大山或山脉,有人指为伏牛-桐柏-大别山脉。《史记·五帝本纪》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说明苗蛮最初并不局限于“左彭蠡,右洞庭”,其最早的活动范围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湘、鄂、赣的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与洞庭湖之间。九黎部落是苗蛮集团中很有影响的一支。九黎作为部落名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天下臣民在尧的教诲下也都团结了起来。《国语·楚语》又有“九黎”之说:“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韦昭注说:“九黎,黎氏九人。”这里是把九黎作为氏族部落的人类群体。相传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集团,其中的每一个部落又包含9个兄弟氏族,共81个兄弟氏族,蚩尤又被看作九黎部落集团的首领。
三、三大部落集团融合为华夏族
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加速了三大集团的融合。
当炎帝部落向东扩展,进入到河南、山东交界地区时,与东夷的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炎帝的一支共工氏堵塞了蚩尤从东向西发展的道路,从而引发了激烈的战争。由于东夷势力强大,共工初战失利,“有记载说,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涿鹿之阿在今太行山东侧,阿就是山麓的意思。九隅同九有、九土、九州一样,是共工的九个氏族居住的九块地方,全被蚩尤攻占了。”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3页。共工不甘失败,全力进行抵抗,诚如《淮南子·天文训》篇所说,他“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移焉。”能够弄到天崩地裂,可见战争的残酷。
炎帝部落没有力量打败蚩尤,便向黄帝求援。因蚩尤武器优良,他本人又会变幻法术,或呼风唤雨,或吹烟喷雾,可谓法术无边。一次战斗时,蚩尤作法,大雾弥漫,把黄帝的队伍围困了数天,多亏黄帝手下风后急中生智,制作指南车辨明方向,才冲出了重围,黄帝又让应龙蓄水冲淹蚩尤,蚩尤却请来风伯雨师,霎时间狂风暴雨大作,冲向黄帝的部队,黄帝抵挡不住,忙请旱魃作法止住了风雨,黄帝又做了号角和战鼓。号角吹出了龙吟之声,用来击退蚩尤所率魑魅魍魉的嚎叫;战鼓是用夔皮制成,鼓槌用雷兽骨头制成,鼓声震天,声闻五百里,黄帝士兵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蚩尤,并把他杀死。蚩尤虽死,黄帝却尊他为战神,每当出征之时,祭祀战神成为中原王朝的一种礼制,《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起兵时,“祀黄帝,祭蚩尤于沛庭。”“中原王朝能够接纳蚩尤为战神,把蚩尤和黄帝并祭,表明自黄帝以后,已不再把蚩尤视为蛮夷,否则正统的统治者不会对蚩尤崇敬有加。”王冠英:《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经过黄帝与炎帝的一番征战,中原地区的其他势力均被荡平,最终只剩下了黄帝、炎帝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虽都来到了中原,但并不毗邻,中间有隔离地带。消灭了东夷的蚩尤集团后,“炎黄两大部落集团汇聚中原,打破了中间地带的隔离状态,再加上两大部落集团生产方式的矛盾差异,即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凭藉草原的存在来生活,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则依靠对草原的垦辟来生活。这样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如果生活在同一地理空间里,矛盾冲突必然不可避免。因为一个要放火烧荒,开垦草原,一个要保护草原,放牧牛羊。”霍彦儒、郭天祥:《炎帝传》,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这两大部落集团既然水火不容,只能兵戎相见,《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谷,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炎帝败北,只得向黄帝俯首称臣,归顺于黄帝,至此,两个集团融合为炎黄集团。炎帝、黄帝融合为一个集团,意义重大。诚如《炎帝传》所说:“黄帝战胜炎帝,也可以说是游牧部族对农耕部族的胜利。然而,炎帝部族的文明程度毕竟高于黄帝部族,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反过来必然要深深地影响黄帝族本身,加速黄帝族部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向农耕生活为主的转轨。”霍彦儒、郭天祥:《炎帝传》,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其实炎黄部落的整合不止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炎黄二帝率众融合成炎黄集团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完全被炎黄集团所控制,炎黄集团的先民们深深地植根于华夏大地。炎黄集团被视为汉民族的族源,炎、黄二帝被汉族尊为祖先,至今海内外的华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已成为一种文化纽带,把汉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王冠英:《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战争,是在炎黄与东夷两大族群交会中产生的碰撞,是中华民族两大族源走向融合与同化及华夏民族成为中原主体民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黄帝后裔尧、舜与三苗的战争,则涉及到华夏族与苗蛮的关系。三苗也叫有苗。《韩诗外传》卷三说:“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三苗的势力已推进到陕西南部与河南的南部,进入炎黄集团的南部地区,构成了对炎黄集团的威胁,于是便引起了战争。经尧的打击,三苗略向南退却,舜即位后接着用兵,打到了三苗的腹地,经过大禹的继续讨伐,终于征服了三苗。从商周以后,古代文献中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这是因为居住和活动于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广袤地区的族群,统统被称为“荆蛮”或“蛮荆”了,如《诗经·小雅·采芑》中就有“蠢尔蛮荆,大邦为仇”的记载。
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表明,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后期,我国境内曾先后形成了几个既互相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文化区域。在这几个文化区域中,中原文化是成熟较早的一个,由于它处于相对中央的位置,因而对四方文化的辐射力及融合、涵化四方文化的力量都比较强。从地理环境看,中原地区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遂成为四方部落争夺的中心。我国古代史传说的着名战争,无论是炎黄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尧舜禹对三苗之战,大都是围绕中原地区的争夺与开发而进行的。争战的结果是加速了四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汇,加速了文明国家在中原实现的进程。
我国的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代。这三代的来源不同,夏部族是黄帝后裔,居住在中原地区河洛一带,公元前2100年前后建立了夏王朝,这标志着我国历史已进入到文明时代,华夏族的名称也随之诞生。汤建立商朝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屡次迁都,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盘庚时迁殷,帝乙末年迁沣(今河南淇县朝歌),后来亡于周。周族最初活动于渭水流域,原是西戎的一支羌人,灭商后势力扩大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可以说,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司马迁才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时期与夏人、殷人、周人错杂而居的还有蛮、戎、夷等少数民族,如洛阳附近就有陆浑之戎、伊雒之戎。到了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消失在史乘之上,表明他们不是远徙他乡,就是已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这个华夏族是由黄河中下游的炎黄集团及部分东夷集团为主体形成的,这其中除了夏人、殷人、周人的血统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分,可见华夏族本身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