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足球场地介绍
一、场地介绍
足球场长90~120米,宽45~90米;在国际比赛中,球场最大的长为110米,宽75米,最小的长100米,宽64米。我国常用场地为宽105米,长69米。为避免阳光直射运动员眼睛,足球场总是南北方向。
足球场有“四线三区两点一圈一弧”
四线:边线、端线、中线、球门线
三区:罚球区、球门区、角球区
两点:罚球点、开球点
一圈:一个中圈
一弧:一个罚球弧
二、角旗
在足球场四角插着四面小旗,叫角旗。角旗是边线与端线相交连的标志,是区分判罚角球(或球门球)还是界外球的依据,球碰到角旗杆后或直接从旗杆的端线一侧出界,即判为掷界外球。
(第二节)其他设备
一、足球的演变史
比赛规则规定:“比赛用球应为圆形,它的外壳应用皮革或其他许可的材料制成,在它的结构中不得使用可能伤害运动员的材料。
球的圆周不得多于71厘米或少于68厘米。球的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得多于453克或少于396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海平面上),即相等于600~1100克/厘米2。在比赛进行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据甲骨文记载,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我国就有了足球舞。那时用的球是用兽皮制作的,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
到战国时期,随着玩足球游戏的人逐渐增多,那时所用的足球是用由毛发或其他柔软物制成的。这种球不但光滑坚实,而且已带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人们在做这种游戏时,穿的仍是普通鞋或光脚丫。
唐代时,出现了皮制的充气球。外壳由8片尖皮制成,球胆用动物内脏的尿脬或胃囊做成,灌气是用嘴吹的,后改成打气。在宫廷里,宫女们玩球时,已经有了专用的轻便绣花鞋。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充气足球和足球(石球)的国家。
1863年10月26日,英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足球比赛规则,其中对足球作了具体规定。球的外壳用厚黄牛皮缝制,球胆是用橡胶制成的。
二、红黄牌的诞生
在红黄牌问世之前,裁判员对队员实行警告或罚出场时,只能用语言或手势来表示。但是由于语言和手势不统一,在国际足球比赛中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为了克服语言不同而给裁判工作带来的困难,同时也向场外领队、教练及其他人员明确表示对谁给予了警告或罚出场,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决定,在1970年墨西哥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杯足球赛中使用红黄牌。该届比赛结束后,通过总结,国际足联技术研究小组在报告中指出,用红黄牌来表示对运动员警告和罚出场的做法应该在高级比赛中普遍使用。自此以后,凡由国际足联主办的世界性足球比赛均使用红黄牌,各洲与国家协会纷纷仿效。我国是从1974年起,在全国足球比赛中使用红黄牌,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巴西等国曾废除使用红黄牌。针对这种情况,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进行了讲座,并作出如下决定:国际足联举办的比赛,仍使用红黄牌,至于有关国家的国内比赛是否使用红黄牌,完全可由该国的体育组织自己来决定。
三、哨子的来历
要了解足球裁判员使用哨子的故事,就得先搞清楚足球裁判员的来历。我国是很早就有足球运动的国家,足球裁判员也很早就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后汉有个名叫李尤的人,曾写过一篇“鞠城铭”,其中用了四句铭文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裁判原则:“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说明裁判员在足球比赛过程中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明辨是非地执行裁判任务,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足球裁判工作的记载了。
英国在1863年开始有足球裁判。但裁判员只在场外而不进入场内,那时裁判员也不用哨子,只是靠大声喊叫和相应的手势来进行裁判。当时,由于足球比赛的场地大,看球的人数多,随着比赛的紧张进行,观众会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尽管裁判员在场边大声喊叫,在场内比赛的队员仍难以听得清楚他的“裁判”。在这种情况下,裁判员就不得不把在场外进行的工作改为在场内进行,并开始使用哨子,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英国有不少足球资料表明,口哨在足球场上出现是在1875年,而且还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据说有一场比赛的裁判员是个警察,因为观众涌入场内使秩序大乱,比赛无法进行,那位警察裁判灵机一动,掏出警笛吹了起来,这居然还起了很大的作用,场上秩序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此后,足球场上的裁判就开始使用哨子进行执法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