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对于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各国有不同的说法。相传两千多年前在日本宫廷中就开始流行着一种带羽毛的毽子游戏。直到19世纪初叶,由于欧洲网球运动的盛行,给乒乓球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某天,天气炎热,有两个青年到一个上等饭馆吃饭。饭后,两个人闲聊时感到很闷热,于是就拿起雪茄烟盒的盖子扇起来。后来,他们又拣起酒瓶上的软木塞子,以当时最盛行的打网球动作,用盖子把塞子打来打去。此举吸引了不少食客和侍者观看。当时,大家把它叫做“TABLETENNIS”,即“桌子上的网球”。英国的新闻界颇感兴趣,把它誉为时髦的运动,并做了充分的报道。很快,英国的一些大学生,以室内餐桌做球台,采用比草地网球小的橡皮实心球裹上丝织物代替软木塞,将羊皮纸贴在窄长拍柄、椭圆形拍面作为击球工具。此种亦称“小网球”的游戏,在贵族中很快流行开来。
当时,不但英国有这样游戏出现,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也流行着一种飞球运动,球是软木塞插上羽毛制成的。
到19世纪末,美国也出现了打带羽毛的球的游戏,还使用一种外面蒙上一层丝织物的橡皮实心球。
与此同时,日本沿海港埠横滨,外国商船来往频繁,商行里经常进行类似乒乓球的游戏。于是日本人也模仿起来,他们把饭桌或制图桌当做球台,用毛巾或书籍堆起来做球网。球有的是胶质的,有的是丝织物,而球拍则是用盛饭的木勺子代替。
传说在我国清初时,云南、四川交界的苗族人民用梧桐或柑子树的果子晒干作球;清末在珠江流域一带,人们把猪尿泡吹气做成球,用木拍在以门板制成的台子上或地上相互对击。这就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启蒙阶段的游戏形式。
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十套乒乓球器材,摆设店中,还亲自做打球表演并介绍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从而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从以上各种传说中不难看出,很早以前,在世界各国人民当中,已经有了类似乒乓球运动的各种游戏。它们就是乒乓球运动产生的萌芽和基础。
20世纪20年代以前,乒乓球运动基本上停留在游戏阶段。
(第二节)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一、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诞生
20世纪初,正当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各地逐渐开展起来的时候,由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顿了一个时期。1918年后,随着大战的结束,欧洲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乒乓球协会,乒乓球的竞赛活动也在各国之间日益增多。为了便于交流经验和促进乒乓球技术的提高,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1926年1月,在柏林举行的国际乒乓球邀请赛期间,由德国的G.勒曼博士倡议,在柏林网球俱乐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当时参加的有英国、德国、匈牙利、瑞典等国的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国际乒联,并委托英国乒协举办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
1926年12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召开了第1次国际乒联全体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正式成立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决议和国际乒联的章程,讨论了乒乓球规则,推选英国乒协的负责人I.蒙塔古为国际乒联的第1任主席。
参加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的国家有德国、匈牙利、威尔士、英格兰、奥地利、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和丹麦。由于印度是亚洲国家,提出更改名称,国际乒联决定把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改为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只举行了男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和混合双打5个项目的正式比赛。第2届增加了女子双打,第8届增加了女子团体。此后,每届锦标赛都举行上述7个正式项目的比赛。此外,还设有男、女单打安慰赛和元老杯赛。但这3个非正式比赛的项目须由举办协会提出申请,经国际乒联批准后,方能组织进行。
第1届世乒赛谱写了乒乓球早期运动的历史新篇章,为今后的世界锦标赛奠定了基础。从1926年至1939年,每年都举行一次世乒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办。从1947年至1957年,仍然是每年一届。从1959年至1997年,每两年举办一届比赛。1999年,第45届世乒赛因战争首次“一分为二”,单项比赛和团体赛分别于1999年在荷兰、2000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第46届世乒赛再次“合二为一”,于2001年4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第46届世乒赛以后又“一分为二”,单数年进行单项的比赛,双数年进行团体比赛。从第一届比赛至2006年共举行了48届世乒赛。
二、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期(1926—1951年)
1926—1951年,国际乒联共举办了1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除第13届在非洲的埃及举行外,其余17届比赛均在欧洲国家举行。参加比赛的选手,欧洲最多,各届冠军获得者,也以欧洲为最多。总计18届锦标赛,共有117项次冠军(第11届女子单打未能确定冠军),除由美国选手夺得8项次外,欧洲选手取得了其余的109项次的世界冠军。其中匈牙利队获得57.5项次,捷克斯洛伐克队获得25.5项次,英格兰队获得10项次,奥地利队获得5项次,罗马尼亚队获得4.5项次,德国队获得4项次,波兰队获得1.5项次,苏格兰队获得1项次。欧洲国家获得的冠军占总项次的93.1%。在这一时期,欧洲在世界乒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乒乓球的技术发展上,这个时期由于胶皮颗粒球拍出现有利于增大球的旋转,加上当时的球网较高(17厘米),球台较窄(宽146.4厘米),球体较软,有利于促进削球技术的发展,从而改变了木拍时代的单调打法。当时匈牙利选手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条件,有效地发挥了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工具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第1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之前,由于没有时间限制,比赛往往拖得很长。以第10届锦标赛为例:1分球,最长的时间用了2小时20分钟;一场男子单打,最长的时间用了7小时30分钟。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使观众失去了兴趣。为此,第11届锦标赛之后,国际乒联对规则作了重要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152.5厘米,把球网降低到15.25厘米,比赛改用硬球,限定了比赛的时间。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起来,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时间短,攻球技术一时还难以达到足以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阶段以削为主的打法占据了世界乒坛的主导地位。
三、日本队称雄于世界乒坛时期(1952—1959年)
日本乒协早在1928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直至1952年才第1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日本选手采用了直拍长抽的进攻型打法,并成功地运用了海绵贴面的球拍,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打败了欧洲横拍以削为主的选手,夺得了女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4项冠军,从而开创了直拍与横拍、进攻与防守相互对抗的新局面。
当时日本选手使用的海绵球拍击球速度快,声音小,大多数的对手都很不适应,于是引起了一场关于能否使用海绵球拍的国际争论。直至1959年国际乒联才规定,球拍海绵上必须覆盖正胶粒胶皮或反胶粒胶皮,而海绵和胶皮的总厚度不得超过4毫米,其中胶皮的厚度不得超过2毫米。由于球拍的革新,提高了击球的速度和旋转,促进了乒乓球运动技术的迅速发展。
1952—1959年,日本选手蝉联5届男子团体冠军(第21~25届)、5届男子单打冠军(第19届、第21~24届)、3届女子单打冠军(第23~25届)。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除男子单打外,日本选手取得了6个项目的冠军。在这8年中,共举行了7届锦标赛,总计49项次冠军,日本就获得了24项次,几乎占了一半。乒乓球运动的优势从欧洲开始转到了亚洲。
四、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崛起(1960—1969年)
中国于1952年加入国际乒联,1953年第1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20届),当时男队被评为一级第10名,女队被评为二级第3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59年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第1个男子单打冠军。从1961~1965年,中国选手创造了“快、准、狠、变”的近台快攻打法和以“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类打法。在这5年间举行的3届锦标赛中,中国选手共获得21项次冠军中的11项次,占一半以上。
1960年初,日本选手研究和创造了弧圈球技术,利用强烈的上旋冲力来迫使对手离台后退和失误,从而夺取比赛的主动权。由于弧圈球技术当时刚刚处于萌芽阶段,面对中国选手的快速进攻和积极防守打法,并没有取得优势,但日本选手以弧圈球对付欧洲选手,则取得很好的成绩。弧圈球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五、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复兴与欧、亚的争夺(1971—1979年)
欧洲选手20世纪50年代负于日本,60年代败于中国,经过长期的摸索,吸取了日本弧圈球和中国快攻的长处,创造了快攻结合弧圈球和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新型打法。从1971年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先是瑞典选手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紧接着他们在第32届世界锦标赛中,又为欧洲夺回了失去20年之久的男子团体赛冠军。以后,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法国选手分别夺得了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和混合双打冠军,这就使乒乓球运动又由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日本之间对抗的局面,转到了亚洲与欧洲、速度与旋转、旋转与旋转相互对抗的新局面。
欧洲乒乓球运动技术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六、欧亚对抗激烈,中国抗衡世界(1980—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