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欧洲航运中心是荷兰的鹿特丹。作为一座在15世纪就存在的港口,鹿特丹曾经在1940年毁于德国人的轰炸。这座古老的港口一直表现平庸,到港的货物有2/3要先卸到驳船上,因为深水轮船无法靠上码头。战争的破坏给荷兰的规划者提供了一张干净的画布,让他们可以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沿着马斯河勾画出一座现代化的港口。随着荷兰和德国都加入了欧洲共同市场,连接德国的公路、铁路和驳船促进了鹿特丹的繁荣。到了1962年,巨大的进口帮助鹿特丹在货物吨数上领先于纽约,成了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早就为集装箱留出了地方,而且与英国的码头工人不同,当集装箱船在1966年开始停靠鹿特丹时,荷兰的码头工人并没有提出反对。在英国的工会阻止集装箱进入的两年半时间里,鹿特丹花6 000万美元建造了有10个泊位的欧洲集装箱枢纽站场,并为更多的泊位预留了空间。现在,原本经伦敦流到英国其他港口的货物都在鹿特丹转运了,鹿特丹也因此渐渐地成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中心。
与此同时,墨济码头与港口委员会已经变成了利物浦的财务灾难,其状况因货物向集装箱港的转移而日益恶化。1971年,议会被迫批准了一笔紧急财政援助。因为费利克斯托现在被当成了典范,所以中央政府接管了利物浦的码头。政府的资金注入帮助利物浦买断了冗余的码头工人,在西弗斯建成了新的码头综合设施,包括三座集装箱站场。当皇家西弗斯码头在1972年投入使用后,利物浦的10座历史悠久的码头(有些已经200多年了)就被永久地废弃了。利物浦,曾经是一座国际都市,曾经是大英帝国的著名航运中心,这里的棉花贸易曾经推动了工业革命,这里的丘纳德与怀特之星轮船公司曾经统治了北大西洋,但是现在,这座城市却陷入了一场将要持续30年的经济休克。
集装箱促使英国港口的地理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前集装箱时代,伦敦和利物浦统治着英国的国际贸易,它们的码头上和仓库里堆满了来自或者要运往附近工厂去的货物。在这两个港口装船的货物各占英国出口货物的1/4,而其他任何一个港口处理的货物都不超过5%。集装箱夺走了利物浦的竞争优势。这里的每吨货物处理成本太高了,而且在这个重新让贸易朝向欧洲大陆的岛上,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不利。1970年,英国快速增长的集装箱货运量只有8%流经了利物浦,它在英国制造商品的海上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正在滑向10%。在5年之内,港口相关的制造业的大批撤离,将让这座城市的经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英国在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这让它们的贸易又重新朝向了欧洲。同利物浦和格拉斯哥等北部和西部的港口相比,这种转变对伦敦以及其他的南部港口更有利。尽管如此,伦敦还是在苦苦挣扎。“伦敦曾经是仅次于鹿特丹和纽约的世界最大港口,但现在它已经被安特卫普、汉堡以及勒阿弗尔超过了,”英国的航运杂志《公平竞争》(Fairplay)在1975年警告说,“如果任由当前的形势继续下去,伦敦将继续下滑,直至退出与强手的竞争,沦为欧洲大陆的支线运输港口。”与此同时,费利克斯托却在向前猛冲。1968年,这座新的集装箱港总共处理了18 252只载货集装箱;到了1974年,流经这里的载货集装箱达到了137 850只,费利克斯托正在日渐成为英国与北美贸易的重要港口。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开始站稳脚跟,流经英国各港口的所有集装箱将很快就会有超过40%流经费利克斯托,而在集装箱时代的黎明时期,这里的货运量还小得甚至不值得计入统计数字。
美国和欧洲为集装箱航运所做的准备给亚洲政府提供了一个教训。在美国,各港口对集装箱运输的响应没有什么道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把大量的税收资金浪费在了几乎不可能收回投资的码头和起重机上,而有些本可以成为重要集装箱港的城市,比如费城,则未能及时地进行投资。在英国,政府被码头区的工会吓怕了,因此在第一批集装箱船已经到港之前,它们没有采取多少有力的措施为迎接集装箱做准备。在欧洲大陆,那些有远见并为集装箱航运制定了计划的港口,尤其是鹿特丹、安特卫普和不来梅,都抢先一步夺取了货运量。在亚洲的环太平洋地区,集装箱运输显然将带来重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必须要有计划。
时机似乎站在了亚洲人一边。从散件航运到集装箱航运的转变已经降低了船只装卸的成本,但这根本没有对船只离港后的运营成本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向集装箱航运的转变所带来的好处在短途航线上最显著,因为在这些航线上,货物处理以及港口时间的节约在一次航行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专家们认为,对于海上航行长达数周的长途航线,比如从美国到日本或者从英国到澳大利亚的航线,能够实现的成本节约较少。有些人甚至认为,集装箱运输在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贸易中根本行不通,因为昂贵的船只将停泊很长时间,而且在海上跨越7 000英里把空集装箱运回来的成本也将被证明是非常高昂的。
到了1966年冬天,在北大西洋上航行集装箱船的竞赛引起了亚洲人的注意。在1966年早期,当海陆联运公司正准备向美军在日本冲绳岛的一个基地运送集装箱时,日本运输省成立的一个委员会下达了推动集装箱业务的指示。当海陆联运公司在横滨建造码头时,运输省很快就拿出了一个计划,将在东京以及大阪附近的神户修建22个集装箱船泊位。澳大利亚航运委员会也很快就抛弃了在悉尼修建传统码头的计划,并在1966年9月开始为一座集装箱站场的建设招标,尽管当时还没有国际轮船公司表示有兴趣在悉尼提供集装箱业务。服务于远东的第一艘纯集装箱船属于麦特森公司,它在1967年9月从东京航行到了旧金山,大规模的集装箱航运在第二年到来了。国际集装箱船在1969年来到了澳大利亚,而悉尼、横滨和墨尔本也很快就跃入了世界集装箱港的前列(见表10-1)。
表10-1、1969年按货运吨数计算的最大集装箱港口、港口集装箱货物(吨)、港口集装箱货物(吨)、纽约/新泽西、4 000 800、安特卫普、1 300 000、奥克兰、3 001 000横滨、1 262 000、鹿特丹、2 043 131墨尔本、1 134 200、悉尼、1 589 000费利克斯托、925 000、洛杉矶、1 316 000、不来梅822 100、资料来源:Bremer Ausschub fürWirtschaftsforschung,Container Facilities and Traffic(1971)。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没有落后很远。英国殖民政府在1966年8月成立了香港集装箱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着眼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发展,并在同年12月发出警告说:“除非香港有集装箱站场可以服务于这些轮船,否则香港的贸易地位将受到损害。”在为集装箱时代做准备这一点上,新加坡政府最积极。
新加坡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个新国家,即1965年,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武装冲突中,新加坡被撵出了马来西亚。就其重要性而言,新加坡的港口更多的是作为军事基地而不是航运中心。英国在这座226平方英里的岛上驻有35 000名士兵,还有25 000名平民在基地和海军的船坞工作。这座商业港口包括少数的码头以及新加坡公路。新加坡公路是离岸停泊地,在那里货物会从一艘小型的贸易轮船转移到另一艘船上。实际流经这些码头的普通货物量大约是纽约港的1/5。新加坡港务局成立于1964年,负责新加坡的大多数码头,但供它们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包括公寓楼、办公楼以及码头和仓库在内,其所有资产的原始价值还不到5 000万美元。
独立之后,新政府立刻启动了紧急计划来吸引外资以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在政府对异议普遍采取严厉手段的过程中,新加坡港务局得以把码头工人班组的人数从27人缩减到了23人,设立了第二个班次,让每个工时的货物处理量提高了一半。他们在1965年提出了一个计划,要在被称作“东礁湖”的地方为传统轮船修建4座泊位。在当时,那里只有一道防浪堤,没有重要的码头。没过几个月,这个计划就被弃置一边,跨越大西洋的集装箱船引起了港口官员们的兴趣。他们在1966年宣布,不再修建传统泊位了,而是要建设一座集装箱港口。
新加坡的战略是利用集装箱来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有了世界银行提供的1 500万美元贷款(几乎占建设总成本的一半),新加坡港务局开始建造一座集装箱站场,来自日本、北美和欧洲的长途货轮可以在这里把集装箱转交给服务于地区港口的小轮船。站场于1967年开工建设;同一年, 第一批集装箱(3 100只,主要是空箱)也卸到了这个岛屿的码头上。当英国在1968年宣布它们的基地和海军船坞将在3年内关闭时,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轮船制造、工业发展以及港口扩建计划。尽管其第一个集装箱项目才刚刚开工,但新加坡港务局还是建议说:“我们或许有必要依靠航运以及集装箱货运量的发展来启动更大规模的建设。”
1970年,当大规模的集装箱航运终于来到日本之外的其他太平洋港口时,关于集装箱航运在长途航线上是否可行的问题很快就变得可笑了。耗资3 600万美元的东礁湖集装箱设施在1972年6月投入使用,比原定时间提前了3个月,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效率之岛”的美名。作为这个地区唯一有足够长的码头可以接纳900英尺集装箱船的港口,新加坡成了一个重要的转运港。在这里, 第三代轮船可以把集装箱转交给较小的轮船,然后再由这些较小的轮船运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由于码头工人的班组人数减少到了只有15人,而且在120英亩的新站场上滞留超过3天的集装箱会被收取非常高的费用,所以这个港口运转的流畅性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港口。
新加坡集装箱港的发展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1971年,在新的站场投入使用之前,新加坡港务局预计集装箱的流量将在10年后达到19万只。然而实际上,新加坡港在1982年就处理了100多万只集装箱,成为世界第六大集装箱港。到了1986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流量已经超过了法国所有港口的总和。1996年,流经新加坡的集装箱数量超过了日本。2005年,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普通货物港口,有大约5 000家国际企业在把这个岛国作为仓储和配送中心,这也证明了运输有能力改造贸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