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安全教育
45640600000004

第4章 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2)

(3)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4)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5)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常识,拒绝毒品诱惑。

(6)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利用网络习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2)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应对

一、意外伤害概述

二、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的增强,学校各种开放性教学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建立一整套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的客观要求已迫在眉睫。

一、意外伤害概述

全球每年约有7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此外还有4亿儿童因此受重伤,其中很大部分为永久性残废和脑部损伤。意外伤害是导致幼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

来自多项研究的数据表明:与上百种导致儿童死亡的疾病相比,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儿童致残的首要因素。

有关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占儿童死亡总量的261%,即每100名死亡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意外伤害。目前每年约有16万0~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儿童意外伤害已经超过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的总和,不仅导致儿童伤亡、残疾,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正常发育和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公共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的改变,儿童生活环境中面临的危险因素增加,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的问题日显突出。

儿童的意外伤害给社会、儿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儿童本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但大部分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是我国儿童保护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从控制疾病和意外伤害两个方面着手,才能实现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

最常见的意外伤害有:跌落、烧伤、溺水和车祸。大多数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或附近。几乎所有这些意外伤害都可以预防。如果家长们在意外伤害发生时能正确处理,可大大地减轻伤害造成的后果。

二、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针对“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进行教育的重点内容为:

●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在大家慨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破碎不堪。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踏上社会的学生,也遇到了这样的灾难。因此教师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目前,很多学生因为不当地使用了电器、煤气、刀具等日常用品而发生了意外,使自己或朋友受伤。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特种设备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发生事故,给人们造成伤害,严重的会夺取人的性命。所以,这些设备的安全特别重要,要给予特别关注,加以特别管理,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知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110是原“110、119、122”三台合一后的报警电话,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遇有危、难、急、险之时,需要公安机关紧急救助的特殊电话。正确拨打110电话,对公安机关快速出警,实施有效救助,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至关重要。拨打110的基本方法:一般应使用普遍话,简要说明时间、地点(或参照物)、简要警情和联系方法等“四要素”。

(二)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针对“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进行教育的重点内容为:

●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学生横过道路时,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这是行人享有“先行权”的安全地带。在这个地带,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一般都要减慢,驾驶员也比较注意行人的动态。在没划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横过道路,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避让车辆最简单的方法是:先看左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才走入车行道;再看右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时就可以安全横过道路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人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的,个人与社会的力量之比犹如螳臂当车,尤其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青少年在两代人的宠爱下,个人的自立能力不是很强,更别说是对待险境和处理危险的能力了。因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案例】学生私自外出游泳溺水身亡

某县实验小学是县里的一所重点小学,近年来由于学校管理不严造成许多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所以该校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管理,该校实行出入校查证制度,即食宿在校外的学生放学后,必须凭借学校发的出入证方可离校回家,食宿在校的学生如果有事要外出,必须向班主任老师请假,持有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方可离校。此外,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学生私自外出洗澡或者游泳。

13岁的刘某是该校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其食宿均在学校。2006年9月22日,刘某吃过午饭后因其他同学都在午休,而自己又不习惯午睡,所以想外出,但是没有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于是偷偷带一根绳子来到校园墙边,爬上一棵靠近围墙的树,将绳子系在树上,沿着绳子滑到校园外。刘某离开校园来到了小河旁,便脱了衣服游泳,结果不幸溺水身亡。

私自游泳是威胁青少年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学生很可能认为我会游泳,所以没什么危险,教师应当加强教育这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危险。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学校和北方的夏天,学生经常会出现私自外出游泳的事故,广大教师一定要加强教育。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特种设备在生活中的使用有很多地方,需要学生了解其使用方法等内容,因为前面已经讲述过,故这里不再赘述。

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教师可以开展“逃生自救”的安全知识培训,模拟一些常见的突发灾害和不同险情的处置办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高楼逃生、烟热训练、防踩踏练习、灭火与自救等实践活动,学习在不同危险情况下的正确处置方法,掌握一些必要的逃生自救技能。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学生参加学生健康保险,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教、利己的大好事。学生参加学生健康保险,提高在校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处理,从而稳定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学生重大疾病的治疗,从而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学生要了解基本的保险知识,一旦发生事故,学生和学校都可以通过保险减轻自己的经济损失。

【案例】应急措施得当,学生转危为安

2003年11月,某校组织学生到本市公园秋游。某班学生离校前,班主任林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秋游安全注意事项的教育。要求学生服从统一指挥安排,绝不能擅自单独行动。不要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特别是偏僻的地方。秋游中,林老师对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了严格管理。休息期间,学生蔡某借口上厕所脱离老师的管理,溜到附近的假山上玩耍。在陡峭的假山上攀爬时蔡某不慎失手,从假山上坠地,不能动弹,直喊腿疼。班主任林老师得知消息后,首先,立刻与共同管理班级的另外一名老师说清情况,让其上报领队。接着,自己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第一现场。林老师根据情况初步判断,蔡某小腿有骨折的可能性。林老师联想到以前在书本中看过的关于骨折的急救方法,但手头上一时没有木板可以用来固定,附近也没找到合适的树枝。林老师灵机一动,干脆把伤腿与对侧没受伤的腿一起绑起来固定。此时,医生赶到。老师和医生将蔡某水平移至担架上,紧急送往医院。果然,经检查蔡某是小腿骨折。由于林老师处理方法得当,送医院及时。后来,蔡某的小腿康复得很快。家长也一再感谢林老师的应急措施得当。

案例中,教师得当的急救帮助学生保住了腿,值得广大教师学习。教师不仅要自己掌握过硬的急救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急救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自救。

(三)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针对“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进行教育的重点内容为:

●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1.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违反交通规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导致自己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是安全教育活动的重要一课。

【案例】交通意识亟待加强

2005年5月23日课外活动时间,某职业中专03计算机(3)班全体同学对目前所在县城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进行了实地监测。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本次活动设置了四个监测点:三中门口、女子岗亭、家乐福门口、下南门桥头。具体情况如下:

(1)调查时间:16:50~17:20

(2)调查对象:县城中小学生

(3)违反交通规则情况:

三中门口:177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骑车横冲直撞

女子岗亭:闯红灯6人,搭肩闯红灯2人

家乐福路口:57人闯红灯

下南门桥头:32人并排骑车横冲直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