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由上述情况可看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仍急待加强。
中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大,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也有所降低,学生安全意识的降低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中学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中学生应当在小学的基础上掌握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并能够在发生事故后安全逃生。
【案例】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悲剧
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中小学生在友谊馆为验收团举行汇报演出,共有796人参加活动。然而在演出的过程中,舞台上的光柱烤燃了附近的幕纱,引起幕布着火。一分钟之后,电线短路,灯光熄灭。这次大火致使323人死亡,130受伤,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据调查,友谊馆存在许多处安全隐患问题,以前也曾经发生过火灾,但并未引起负责人的重视和警惕,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演出当天,竟然由无电工操作证的人员代替电工值班,通向场外的门仅有一扇打开,馆内值班人员也并未在自己的岗位上。事故发生后,并没有及时地开通安全疏散通道。
1994年,河北省隆绕县王庄村烟花爆竹厂发生爆炸,死亡1人,伤33人,伤亡学生全都是该村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烟花爆竹厂爆炸为什么会伤亡学生呢?据调查,这起事故的起因是该烟花爆竹厂的厂长王某忽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临时雇佣本村小学的学生进行突击生产所致。而该小学的老师在知晓王某的违法行为后,不仅没有给予抵制,反而擅自停课,带领学生来到生产烟花爆竹的危险场所,纵容、支持王某的违法行为。事后,王某被追究刑事责任,而纵容支持的老师也被收容审查。
1994年4月23日,辽宁省某小学校长冯某和老师马某带领本校六年级的一些同学在操场上劳动。有一名女同学看到附近的山坡上着火,便向校长请求前去救火。校长冯某竟明确表示同意男生前去救火。随后,十几名男女学生前去山坡救火,在场的校长冯某和老师马某都没有对学生的这一危险行为进行制止,也没有亲自赶到着火地点进行指挥、维护现场秩序、保障学生安全。不幸的是,由于风向突变,山上的零星点火变成了一片火海,前去救火的小学生中8名被活活烧死,1名严重烧伤。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不足13岁。
集体活动是学生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因此很多学校不愿意甚至不允许组织集体活动,但是学生伤害事故仍不能避免发生。因此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教育。
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不仅仅是能够在安全事故中平安逃生,更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自己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要学会求助,尤其是通过法律途径求助。
(四)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高年级学生虽然年龄较大,已经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能够比较镇定地面对安全意外事故,但是仍需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巩固其安全技能和逃生能力。因此,高中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
一、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现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科学智慧的产物,科技高度变革的标志,继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在不断制造新的文化垃圾,影响着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模式和人身财产安全。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1)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
①开阔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查询需要的信息,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自己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②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人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人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利用好网络,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参考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
④现实生活中的好助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把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到购物网站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用E-mail给亲朋好友写信、发贺卡等。
(2)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有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①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些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实现其“不战而胜”梦想的政治图谋。崇尚新知识、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
②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1995年,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我国近年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点,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时有披露。
③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言论监督。网上交流的匿名化,给各种竭力逃避现实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法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在德国,出现了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国际社会上有少数别有用心者在网上散布政治谣言和恐怖言论,旨在扰乱人心,制造世界动乱。在中国,一些非法组织也通过因特网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蛊惑人心。一些非法分子在互联网上进行诽谤、侮辱、赌博、侵害著作权和隐私权等等。“法轮功”组织首领李宏志,就多次在因特网上或大肆传播“法轮大法”的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群众,或发布所谓“经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党政机关聚集闹事,一部分青少年也陷入其中。
④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暴力文化,是指明显激化行为冲突、激发暴力犯罪的不良文化积淀,即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亚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暴力并不必然是非法行为,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群体成员的品质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崇尚暴力而对不使用暴力者歧视或排斥。这种暴力文化对正处于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刻。互联网在把境外大量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思想文化信息传输进来的同时,也夹带许多西方暴力文化信息。尤其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游戏软件,通过电脑和网络传输给青少年。更有不能容忍的是居然有人在网上教授如何制造炸弹、如何实施各种暴力犯罪。有人做过统计,在因特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境内外暴力文化在网络上的表现特质主要是枪战、暗杀、绑架、武装走私贩毒、武功打斗、帮派行会、有组织犯罪等。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通过网络传媒受到暴力文化的误导,常常会因生活微不足道的失意、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