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台风期间,尽量不要外出行走,倘若不得不外出时,应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的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减少受风面积,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行走时,应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否则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险;要尽可能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他稳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时,要特别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察一下再走,贸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则极易被刮倒或落水。
③突遇台风时,我们要迅速到坚固的房屋中躲避。遇强台风时,尽量趴在地面上,往林木丛生处躲避逃生,不可躲在枯树下。
④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⑤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我国大陆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西踞高原,东濒大洋,天气气候复杂,加之大陆区地势起伏多变以及地下放热放气、生物繁衍、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频度大、强度高、损失重、影响面广。根据不完全统计,近40多年来所发生的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如此规模巨大的灾害及其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后果,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为三类:(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大家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和地裂缝等。地震是地质灾害的祸首。我国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我国因震灾死亡人数,占世界震灾死亡总人数的半数以上,比例之高,令人震惊。(2)气候、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寒潮、热浪、厄尔尼诺现象等。我国自古以来就饱受旱涝之苦,素有“治国先治水”之说。据史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两千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029次较大的水灾,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其中,死亡在万人以上的特大水灾,仅在20世纪内就有20次之多。1950年以来,全国所有的大江大河几乎都发生过大洪水。90年代,我国的水灾频发。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受灾面积达2578万公顷,成灾面积1585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36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为248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黑龙江两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60多亿。洪涝和干旱往往是同时异地或者同地异时,不是“非涝则旱”,就是“非旱则涝”,危害着人类。20世纪的前50年中,我国曾发生过11次死亡超过万人的特大旱灾。其中30年代末和40年初在陕西省、河南省发生的两次干旱灾害,成为20世纪内世界上最重大的两次自然灾害。根据气象资料表明,我国干旱化趋势正在日益扩大。此外,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多、最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影响我国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约有20次左右,其中登陆的约占40%,是日本的2倍、美国的4倍。1989年第23号热带风暴袭击浙江省,风、雨、潮三管齐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受热带风暴(台风)的影响,平均每年损失达30多亿元。(3)环境灾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叫环境灾害,如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酸雨、噪声、全球性气候异常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环境灾害。从我国的环境质量来看,主要是城市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尘埃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国500多座大中城市中,约有1%的城市符合国家一级卫生标准,属于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污染同样严重,对全国500多条河流的调查表明,有80%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全国各个城市范围内河段的污染就更为严重了。虽然噪声污染一般不会致命,但对人体的伤害却十分严重。据估计,我国有20%~30%的工人处在强噪声之下,上亿人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害之一。
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许多自然灾害的形成,打上了人类的“记号”:有的纯粹是人为原因,人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掠夺性开发而引起的。如水土流失、洪水灾害、滑坡、泥石流、酸雨等;有的是人类活动触发的,如过量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特别是沿海地区,还发生海水倒灌的现象,使地下水咸化,重庆井喷事件给了我们沉重的教训;有的则是人们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致使灾情加重,而酿成诱发性的灾害。如对台风、地震的预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治,成为隐患。由此看来,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同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有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现实和大自然的惩罚使得人类变得理智起来,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意识到,过度开发土地和放牧,过量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被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我们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案例】莆田学院将防震减灾列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社会对学校校舍和学生安全的思考,为切实加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在校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学院把防震减灾列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要求各院系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适时开展防震避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在校师生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莆田学院在文荣体育馆举行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莆田市地震局柯晨龙主任应邀讲解了地震基本概念、地震灾害类型及特点、我国和福建省莆田市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监测预报现状、地震灾害预防途径、地震救援、地震来了怎么办等相关知识,莆田学院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干部2000多人到场聆听讲座。
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
一、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二、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主要类型有校园暴力和青春期的烦恼、青春期冲动、自我心理防御等等。
一、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这种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在校学生,并且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
面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的校园暴力,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1)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
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语言暴力主要指通过语言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行为。心理暴力主要指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如恐吓、侮辱、排斥、歧视、孤立等行为都是心理暴力行为。心理暴力与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相比,因其隐蔽、侵害事实难以界定、伤害结果的后发性、迟滞性,而被忽视。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心理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是潜在且持久的,它会使他们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使他们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也可能使受害者患上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了解了什么是校园暴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多一分警惕。面对校园暴力,绝不能等闲视之。应自觉抵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校园暴力,尽自己所能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2)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首先,我们应该远离那些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不给暴力文化留下喘息的空间。其次,不要受暴力文化的影响,贸然模仿影视或游戏里的暴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暴力不会帮助人们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激化矛盾。再次,正确认识影视、书刊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意义,不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接触有益身心的文化。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应该明白,道理是讲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的。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应常挂口中,不讲粗言秽语。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宽以待人、互相尊重、相互礼让、相互体谅。遇到问题时,青少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暴力手段。
发生矛盾时,同学们应该先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有最起码的善良、同情心和怜悯感。当有同学“邀请”参与校园暴力时,应该断然拒绝,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压力。当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我们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应主动努力与他人沟通,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避免遇事激烈冲动、自作主张。与他人交流、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都有利于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些同学考虑问题过于钻牛角尖,做事不多考虑,认准了一点就无法想到其他问题,想不到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以后才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这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所以,为了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知识,不仅要了解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还要了解国家的其他法律法规;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培养守法的观念并形成对法律的坚定信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总之,当同学们面对校园暴力时,应自觉对其进行抵制,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远离暴力文化,不参与暴力行为,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我们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助人者自助,救人者自救!助人为快乐之本,社会需要弘扬正气。同情身边的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同学们应该做的。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防范于未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如何做好“暴力防范”这个课题十分重要。要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我们首先应了解它发生的原因。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
了结了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