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合作性学习提供了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手段以及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因此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给予进一步关注。
角色扮演模式
一、角色扮演模式概述
二、角色扮演模式的步骤
三、角色扮演模式的作用
1911年莫雷默教授首创的角色扮演模式,是一种“用行动来解决问题”的模式。沙夫特研究小组于1967年发表的《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一书对此种学习模式有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建立在个人教育基础和社会教育基础的双重纬度之上。在个人纬度方面,角色扮演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社会群体的帮助解决个人的困境。在社会纬度方面,它使个体聚集起来,通过正当、民主的方法,一同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问题。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问题情境探究并学习如何处理人类关系。通过这种途径,学生们可以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角色扮演模式概述
(一)角色的概念
角色的概念是角色扮演模式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这个概念,认识他们不同的角色,根据角色来思考他们自己的和别人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为人处事的独特方式。有些人可能觉得大部分人都不诚实,不能信任;有些人则可能觉得每个人都很有趣,渴望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认为自己有能力、勇敢、聪明抑或胆怯、笨拙,并依照这种评估行事。这种对人、对事、对自己的情感影响着自身的行为,并决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中所做出的反应。
一些人恃强凌弱,显示出攻击或敌对态度,另一些人则胆小怯懦,表现出退缩、孤独的态度。这些人的表现被称为角色。角色是“情感、言语、行为……的模式化的连续体,它是与他人有关的独特的习惯性方式”。除非人们研究行为的连续性和模式,否则,平时很难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的确存在。有些概念适合刻画角色的特征,像“友好、恃强凌弱、蔑视、无所不知、爱发牢骚”等。
个体角色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个体在生活中接触的那些人决定着他对人的情感和看法,那些人如何对待个体,个体如何看待他们的情感,影响着他们自己的情感。特定的文化和法律习俗决定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
要透彻地理解自己和别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理解这些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应当如何扮演。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能够置身于别人的位置,尽可能多地体会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一个人能够移情,他便能准确地理解社会事件,进行社会交往。角色扮演是促进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物。
(二)角色扮演模式的目标
在最简单的水平上,角色扮演是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先将问题找出来,再来演示这个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当演员,另一些学生当观众。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上,然后试着与那些扮演者进行沟通,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出诸如移情、同情、愤怒及爱慕等情感,若能成功地进行角色扮演,它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表现以及语言和行为成为后来进行分析讨论的内容。演示结束后,全体学生,甚至包括当观众的那部分学生,都想得知大家怎样才能实现目标,实现目标的阻力是什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等。
角色扮演的实质是使表演者及观众处于一种真实情境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对参与的理解。角色扮演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人类行为的实例:探究他们的情感;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其对此的态度;从不同的途径研究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下列目标反映了有关学习过程的几种假设。首先,角色扮演主张创设一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成为学习的内容。这种模式认为有可能创造一种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类似的学习情境,通过这种再创设活动,学生可以学会生活。因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学到真实的、典型的情感反应及行为方式。
与此有关的一种假设是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学生可以认同,也可以放弃。对于角色扮演,沙夫特强调智力的作用同情绪的作用一样重要,对于角色扮演的分析和讨论与角色扮演自身同等重要。作为教育者,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对于自己情感的认识和理解,关注学生是否懂得自己的情感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的。
另一种假设与协同模式的假设相似,认为情感和思想能由群体产生并融合进意识之中。同伴群体的集体反应能够产生新的思想,为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指导。这种模式不再强调教师的传统角色,而是鼓励学生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
最后一种假设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自发的角色扮演和理智的分析而将涉及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信念体系的潜在的心理过程带入人的意识之中。如果个体认可并接受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进而反对其他的观点,他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信念体系进行控制。通过这样的分析,他们可以评价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念及信仰,从而促使自己走向成熟。
二、角色扮演模式的步骤
角色扮演的结果依赖于表演的水平,特别是依赖于随后进行的分析,同样也取决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学生首次尝试时,可能表演和分析都不会那么出色,但是表演必须真实,以便于随后进行严肃地分析。切思勒和福克斯建议用手势练习来教那些没有经验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让几个学生表演,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活动就很难成功。
沙夫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角色扮演应该分为九个步骤:
1.小组准备活动
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之中,使他们认为自己应当学会处理这个问题。使学生群体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创设一个使学生易于接受的环境,于是学生会感觉到所有的观点、情感及行为,在没有惩罚的情况下,都能进行探讨。
准备活动的第二部分是通过实例形象地表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源于学生对自己的想象所进行的描述或真实的问题情境,也可以由教师挑选真实的情境或从电影、电视、问题小说中选出问题情境。
2.选择扮演者
师生共同描述不同的角色——他们像谁,他们感觉如何,他们可能会做什么。然后教师问学生愿意扮演什么角色,学生甚至可以要求扮演某个特殊的角色。一个人必须想扮演某个角色才能让他演。
我们可用几种标准来挑选扮演者。角色可给那些好像已存在与角色相似问题的孩子扮演,或者给那些表示希望探究该角色的行为的学生扮演,或者给那些应当学着认同这个角色或者应当将自己置身于别人位置的学生扮演。
3.布置场景
扮演者大致设计了场景,但还没准备任何具体的对话。他们简单勾画出背景,甚至设计了每个人的动作,教师通过问学生几个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布置场景,诸如表演发生在哪里,它们像什么等等。在确定了动作,安排妥当了场景,扮演者觉得心中踏实时,再开始表演,这样扮演者就不会感到紧张。
4.组织观众
观众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全体学生才能对表演产生体验,下一步的分析才有可能深刻。沙夫特研究小组建议教师给观众布置任务,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任务包括评价角色扮演的真实性,评论扮演者表演的效果,确定角色的情感及思考方式等。观众有权决定扮演者应当往哪个方向努力,扮演者的表演哪些有用,哪些无用,还有哪些内容应当被表现出来。或者让观众观察一个特定的角色,然后去确认他的情感。
5.进行表演
扮演者进入角色,相互之间的反应如同在真实情境中一样。角色扮演活动并不要求整个过程完美无缺,也不希望每个角色扮演者都总是知道该如何应对现实,这种不确定性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也是角色情感的一部分。一个人可能会对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有个笼统的概念,但若身临其境,却不一定能扮演好。故事情节取决于儿童,取决于他们的现场发挥。这就是准备阶段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6.讨论和评价表演
如果问题重要,扮演者和观众又在认识和情感方面比较投入,讨论可能就会自发地开始。首先,讨论可集中于对剧中角色的不同理解,对应当如何表演提出不同意见。但更重要的是情节的合理性和扮演者的表演动机。
7.第二次表演
可以进行多次表演。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研究角色,进行新的理解,并决定是否更换扮演者。师生之间的这种活动可以在讨论和表演两者之间交替进行,进行新的表演应当尽可能地探究原因和结果的新的可能性。
8.重新评价
在第二次表演结束后进行的讨论中,学生普遍愿意接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教师通过询问学生们是否认为这样的结果真的会出现,而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入现实的生活之中。
9.活动总结
我们不能期待学生马上就能对这种情境中所发生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因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而这正是学生所缺乏的。但是,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努力,以便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而积累大量的经验,开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这些方法所可能产生的结果。讨论的形式越多,总结的结果就越多,学生就越能将这些角色扮演中的行为规则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活动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目的,保证中心内容的落实和活动的进一步丰富。通过这些步骤,保证了与主题有关的思维贯穿于整个复杂的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上,角色扮演的目的也明确了。这样,随后进行的讨论就不只是对不同反映的搜集(虽然这些也很重要),而是可以更深入一步了。
三、角色扮演模式的作用
角色扮演的模式非常丰富,适用于许多重要的教育领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提高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中对困难情境的处理,他们能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用之外,角色扮演模式还附带有一系列的活动。由于学生对情节和表演都感兴趣,就很容易忘记它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模式的不同阶段不是以自身作为结束,显示出了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正是教师所努力研究和探索的。
通过使用角色扮演模式,有助于解决下列几种问题:
一是个人困境。当一个人遭到不同的道德冲突或在他自己与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两难境地,这样的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极难处理,因为他们的判断相对来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一些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并帮助学生懂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应当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探究的个人困境可以出现在群体与儿童的父母之间,也可以出现在群体压力和个人爱好之间。
二是群体内的关系。角色扮演能够解决由宗教、种族或信仰等问题引起的矛盾。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也可能并不明显。这种类型的角色扮演情境可以打破刻板印象和偏见,鼓励学生接受不同的事物。
三是人际关系的矛盾。角色扮演的主要用途在于揭示人们之间的矛盾,以便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四是历史及现实问题。这些包括过去或现在的紧急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人、法官、政治家或人民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做出决定。
综上所述,角色扮演模式是一种活泼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果妥善用于各领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更可扩展学生的生活知觉,丰富学生的学习。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卢仲衡通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形成较早,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是在研究学生自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发展越来越成熟。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视觉分析器的作用,又较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因此它比单纯讲授—听讲单道输入信息的效果要好。从师生关系看,它突出了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的长处在于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