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45640900000018

第18章 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教学模式(4)

自学辅导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以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学生学习类型说

学习类型说是基于思维的不同品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的,因此,只有了解思维的品质才能更好地了解学习类型说。

任何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发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思维品质。不同的人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是各不相同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出来,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控。

思维品质通常表现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上。思维的广度就是善于抓住问题的广阔的范围,善于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内创造性地思考。思维的深度就是善于深入问题的本质、事物的核心,善于揭露现象的原因;思维的独立性就是善于独立处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改变已经拟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问题的方案是不正确的,则善于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善于从新的观点出发看待思考的对象。思维的顺序性,就是善于在考查问题时遵循逻辑的顺序,推理的逻辑依据,严密的思维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求具有迅速决断的能力。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能牺牲上述的思维品质。

自学辅导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品质细分为四种学习类型,即: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不踏实(慢而不准)。

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迅速地学完教师所规定的内容,而且理解正确。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阅读课外的书籍,做一些课外习题,使他们的学习可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自学辅导教学对这类学生十分有利。

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的思维不缜密,虽然也能很快阅读完教材并做完练习,但错误较多,对内容的理解也不甚深刻。对于这类学生如果经常加以指导检查(如在他们阅读完教材后多提些思考性的问题,经常指出他们作业中的错误,使他们养成认真核对答案的习惯等),不仅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学习效果也将会有很大提高。有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敏捷而踏实”的学生,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加强“他检”(教师或他人检查学习情况)和“自检”(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探索出一套矫正这类学习习惯的路子,使这一类学生的思维能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得到较充分地发挥。

不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思维速度较慢而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绩。自学辅导教学则不受这一限制,他们可以反复阅读,课堂上来不及学的内容还可以留到课后继续学习,经过这样的努力,他们就能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内容,及时记住概念法则,反复检查所做的练习,最终使他们加快学习的速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不敏捷不踏实的学生在自学方面具有较大的困难,但在自学辅导教学中由于有教师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辅导,如当面批改他们的作业,允许他们按自己可行的速度进行学习等,就能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师若根据以上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给予分别指导和辅导,可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二)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说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适合个别差异,挫伤了学生的独立研究的热情,束缚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别化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反动,它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的优点,但同样也具有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良好人际交往形成的作用。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是一对矛盾,为此,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大部分都是以此为内容来展开的,并且一直在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之间不停摇摆,产生“钟摆”现象。而自学辅导教学则较好地做到了这两者的统一。

自学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的形式,又保存了个别化的形式。在刚上课时或在下课前由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启发与小结,在课中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自学,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只作个别性的辅导,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的结合。在强调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措施的基础上来保证学生的共性发展,在体现学生人格平等的同时,也充分注意优、中、差学生和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措施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强调自学中的独立阅读、思考、钻研、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重教师的指导、辅导和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三)学习心理学原则说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此,自学辅导教学必须遵循心理学的有关原则:

1.步子适当原则

适当的步子不是高而可攀的步子,任何两组题目之间的困难程度是学习者可以达到的,这样,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避免步子过小而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引起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保证。

2.铺垫原则

即从旧知识中推导出新知识,使先前的学习为后来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为学生的独立思考铺设阶梯。

3.从展开到压缩的原则

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尽量展开,写出详尽的过程,随着学习熟练程度的加深而逐渐过渡到压缩、省略详尽的过程。这是一种从外部、对象的动作向内部的、心理的动作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多例题多变式的原则

即在教材中给学生以足够的例题,供他们自学,使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已有解答的例题进行有效的自学,从中发现成功解答问题的策略,促使这些策略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5.按步思维的原则

即当学生解题时,采用按步思维的方法,向其提供思考问题的基本规范,使他们能迅速地进入问题的核心。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防止学生思维的刻板性,使思考具有阶段性和条理性。

6.运算根据外化的原则

外化是指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形式的转化,当一个人想把自己的观点、愿望、理由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向别人表达时,必须先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和言语符号进行思维,从而把自己清晰的思想以符合文法的和逻辑的、他人能理解的外部形式或动作表达出来。

7.即时知道结果的原则

每个人做一件事时总希望立即知道答案,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习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练习之后,学生就会急于要知道结果。知道正确答案能够奖励学习行为,给予学习者以学习信心并且有助于保持,它能使学生及时修正思维的轨迹,避免失误的积累。

8.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原则

即将最常见的错误和正确的特征同时呈现,以供选择,弄懂其中的道理,培养判断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将大量的材料加以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公式和法则,从一开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思考效率。

9.可逆性联想的原则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可逆性联想就是根据数学中的命题都是可逆的特点(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指数与对数等)进行联想,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自觉地交替运用这一思维形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学主教从”说

任何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是以改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展开的,自学辅导教学也不例外。卢仲衡同志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为教而教,体现为“教主学从”,这是传统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辅导,体现为“学主教从”,这是自学辅导教学的主要思想。

“学主教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教师则多方面地辅导学生,包括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监督、组织与管理等。“学主教从”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不打断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在学习,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学生有30—35分钟的时间进行读、练、知等交替性的学习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进行质疑问难,所出现的个别性问题一般由教师进行个别性的辅导,共同性的问题则留到小结时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集体辅导时,通过提一些使知识深化、概括化、系统化的问题,促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思维活动条理化、系统化,最终使课堂中的自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2.坚持让学生自学

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学与教的关系,积极钻研自学辅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坚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的方法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关,并鼓励他们自学,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并从心理上转变学习观念。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自学辅导教学把过去重教师教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学生学的活动,教学生“学会”变成了“会学”,把学习责任权完全交还给了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发展自学能力。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自学辅导教学注重在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它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学生学习,以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和预习,在上课时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深刻地领会教材,在课后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演练以及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在自学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等。这一系列措施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只有这样,在自学时才会感觉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今后的自学打下较为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它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还包括以下一些能力:

主动阅读能力,即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懂得自学的意义,科学地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它是学生在心理上从被动的思维转向主动的思维,形成良好自学习惯的过程。

独立思考能力,即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能力,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的能力,从解题中抽象概括规律的能力以及一题多解的能力等。

善于自练自检的能力,它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系统的一种能力。它能促使学生计划下一步的学习行动,监控各种学习行动的效用以及检验、修正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自治能力,即自我管理的能力。由于学生逐渐把握了学习过程的环节,从而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控制能力,即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调节自己思想感情、行为举止的能力以及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能力。

自觉探求能力,即在自学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自觉地进行思考、自觉寻求线索、自觉寻找答案的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即从已知的信息和回忆的信息中生成新的信息,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的思维类型,它有时表现为探索新的问题,有时表现为寻求多样性。集中性思维指的是全部信息仅仅是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最佳的、合乎惯例的答案的思维类型。在这两种思维类型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

自学能力的形成无疑会提高自学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学效果就是自学能力的体现。

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教学一般可分为四个程序:

(一)领读阶段

即花3—5天时间要求学生基本学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概括段意。教师领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材内容和例题,做完练习中的习题后领着订正答案,改正错误。教师在领读时要逐句阅读与解释,逐段概括段意。有时也可以把教材的叙述改成问题,使学生对概念或定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尝试自学阶段

尝试自学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启、读、练、知、结”的课堂结构。“启”和“结”是由教师在刚上课和即将下课时向全班进行的。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其聚精会神地自学,阅读教材(“读”)、做练习(“练”)、对答案(“知”)。教师则积极巡视课堂,了解学生阅读教材的情况,个别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导差生。

1.拟定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