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三、“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原则
四、“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布卢姆的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教学法传入我国后,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国情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创造出来的。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改革死读书、脱离实际和压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传统教学,于是,在学校里逐步形成了一种以问题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问题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教学。它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于20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我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落。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并对其作了改进,主要是加强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布鲁纳倡导的引导—发现式教学又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在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因此现阶段在教学中推行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成一个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是布卢姆的理论。他的“发现式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以“发现的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内部动机,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他们要学的问题的原理和结论,产生“惊喜”,从而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迁移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自学能力,通过感知教材或其他教学媒体以及相互讨论,就可快速高效地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教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少,而越来越多的是依靠学生的独立性。
现行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很适合这一模式的运用。研究性课题的出现、实验的增加以及科学家实验过程和思想的叙述,为实施这一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必要性。新大纲要求: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实践验证等;注意学会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二、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知识,并在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而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力。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引导与发现两个矛盾不断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引导都要为学生的研究服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境,使学生产生想解决这一认识上困难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上,为此它要求教师制定目标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环节;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成了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发现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有所发现,通过发现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知识、能力、觉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全面的新人。
3.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尽管是间接经验,不必要求学生都亲身体验一番,但是要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新的发现,要通过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提问讨论、动手练习等实践活动去掌握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原则。
四、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
第一,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所谓发现过程就是以教材中某一知识或问题为中心,自提出问题开始直到实现了对这一知识的发现、验证、巩固和运用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并制定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的氛围。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地进行发现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热情地赞扬和支持学生所提出的精辟的、独创的见解;教师要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第三,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发现学习绝不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的引导下进行的。这一过程一般遵循以下的程序:设置情境、提供材料,给出问题、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精讲要点,运用实际、得出启示。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强调培养、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和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因此,该模式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馈教学模式
一、反馈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反馈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反馈教学模式的类型
反馈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作业、言行举止以至整个课堂气氛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言谈和态度中获得反馈信息,并进行判断,得到肯定的就予以强化,得到否定的就加以改正,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一、反馈教学模式的特征
反馈教学就是运用反馈教学法再现求“实”与艺术表现求“活”的完美统一。其特点是:运用反馈——调控,把学习结果返回到教师和学生中,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学、好学、乐学,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强化正确性,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法。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的信息及时相互传递,信息量得到控制,取得最佳效果。它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准确性。反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反馈的信息必须准确,即要求“对症下药”。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并予以弥补。
2.巧妙性。反馈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策略技巧,如方法、时机等,既能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分寸。只有做到适度、适时、适情,方能巧中见奇,奇中见效。
3.晓谕性。反馈的最终目的在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开通其思路,启迪其思维,并与其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之心悦诚服从而产生内化反应。
由上可知,反馈教学的独创性是教师在长期观察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力。它要求教师从宏观上敏锐地感觉到课堂内各种细微的变化及矛盾统一的关系,从微观上能观察学生性格内在和外在的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从表象与本质的统一中,生发出巧妙的反馈策略来。
二、反馈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具有确切功能的若干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辅助性的教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一个复杂的可控制系统。在这里,教材、教具、教学技术手段等因素具有相对不变性,因此,教学过程呈现的主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但是,教师是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和导向者,在教师、学生这一对主要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自身机制是教学过程这个可控系统中的主要变量,因此,教师的自控状态极大地影响着这个系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