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45642600000022

第22章 新课改下的考试操作(1)

一般而言,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当与课程改革相互结合,并在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趋向吻合达到一致,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本章选取自新课改以来各学科考试模式的鲜活案例,以此新课改下的考试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

新课程下的语文试卷命题策略

“考试是根指挥棒”,在新课改中,如果不改革教学评价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考试,那么新课改将流于形式,而试卷命题观决定了新课改的成功与否。符合新课改目标的命题观应着眼于一下几个原则:立足学生、体现过程、走向开放。

一、立足学生

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就要求我们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在原来试卷命题的基础上,摈弃那种陈旧的、呆板的、专制的、沉闷的、封闭的内容,增加一些新颖的、开放的、自由灵活的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指向学生,服务学生。

1、提高试卷的亲和力

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生硬的说教,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考试氛围十分重要,从而使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可以在试题旁边加上一些鼓励的、提醒的亲切话语,如“愿你读得仔细,答得认真!”,“相信你自己!”。

有位老师在命题七、八、九年级上册的期中试题时,在卷首分别写上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的话】亲爱的同学,七年级的我们开始了崭新的语文学习之旅,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对此,你肯定有了真实的感受。完成这张试卷,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展示。要坚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新永远是最有价值的!——七上【老师的话】亲爱的同学们,经过新学期两个多月的学习,你一定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得到了不少新的乐趣吧?现在就请你轻松自信地迎接挑战吧!

开始答题,注意看清楚题目的要求,祝你好运!——八上考生注意:答题时要冷静思考,仔细检查。预祝你取得好成绩!——九上虽然只是老师短短的几句鼓励性的话语,但相信已经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答题心情,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完成考试。

在七年级的“积累与运用”题目后面,他又补充了这么一段文字,鼓励学生:

做到这里,你也许心里乐开了花,也许懊悔不已。切记不要骄傲,也别气馁,现在成败还是未知数,好戏还在后头。

而在作文的最后,他还写道:

祝贺你!你已经顺利完成了答卷。为了取得最佳成绩,在交卷之前请你再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漏做,答错。请记住:老师不喜欢马大哈。

老师的忠告:假若你对本次考试不满意,希望你继续努力;假若你对本次考试很满意,希望你再接再厉!

考试不是故意为难学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完成答题,把考试也当作一次愉快的体验,其间需要我们命题老师做的只是写上小小的几句鼓励提醒的人性话语,让学生感到老师真正关注了他们,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卷内所出的题目也力求亲切,尽量避免强硬的指令性意味,最好能做到时刻以“请”字当头,“你”字为中心。如“请你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请你回忆一下,是否在生活中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阅读语段的感受,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等。这些举措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2、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故此,在命题时不妨注意一下提示语言的幽默、风趣,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

如果题型变常式为变式,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猜写词语”就比“填写词语”更具诱惑,促使学生产生探求谜底的欲望;“语文的功底来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确实如此。下面就考考你记住了多少古诗文”比单纯的“古诗文填空”生动多了,客观上就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曾在单元命题中尝试把“积累与运用”改为“语言训练营”,把“阅读理解”改成“美文欣赏台”,把“写作”命名为“作文竞技场”,也许是多了一些小小的花样,但给学生的感受就是新鲜而刺激的,也能更认真地答卷和答题。

3、拓展习作的自由度

习作的自由度,就是学生自由地、充分地挖掘生活积累,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生本教育体系出发,我们的习作不能再以狭隘的、单一的命题限制学生的创作活力,而是要尽量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灵活、自由、宽泛的习作要求,尽可能地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其生活积累;设计好习作提示,使习作提示成为一个引子,恰到好处地诱发出学生丰富的生活闪回和情感记忆。比如在习作中提供两组不同的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就把写作的范围大大拓展了。

只有学生真正拥有了写的自由,也才能真正实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言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体现过程

考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发展水平,这必然涉及对结论的评判。但是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逻辑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活动,其结论就无从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谈不上迁移和内化。所以,命题要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检验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历程。

1、关注文本阅读的情感过程

在命题时,要注意到文本是语言和思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而且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等。所以考试中的阅读材料不仅是命题的媒介,也是一个阅读的对象,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一个情感熏陶、人文培育的过程。在选取阅读文章时,要考虑文章是否在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从而使考试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如我在试卷中曾选用苏教版《父母的心》一文,告诉学生们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家人的团聚比金钱更可贵;让学生们在阅读《家书》、《永恒的母亲》、《三袋米》中去感受亲情的伟大;让学生通过阅读《你是一盏灯》来学会如何正直地做人;让学生聆听《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感受伟人的心声,等等。

2、强化文本理解的感悟过程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疑问、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

我想命题的目的应该不在于学生获得了什么答案,而在于他们怎样获得这个答案。所以,在命题时就不妨给学生多一点感悟的空间,尽可能体现感情的过程。在命题中,要多一些“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的理解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去做?”等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试题。

3、注重文本积累的思维过程

语文考试必然需要一定的识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但是检验知识积累的方法并非只有背诵默写一途,完全可以在这种以结论为目的的考核中体现学生思维过程,即促进积累的迁移。例如:默写一首指定的古诗或句子是一种结论的单纯的呈现,如果以一个相对宽泛的条件引导学生灵活搜索积累,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充分反映出学生的个性思维差异。如:请学生写出三句富有哲理性的诗句;请写出两句抒发朋友分别之情的句子。又如:

初三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的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离情别意)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思想抱负)临别赠言:第①句。(离情别意)第②句。(思想抱负)另外,同样一项练习,不同的设计可以检验到不同的结果。真正高明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完成题目时不需要机械记忆,而着重语感和逻辑考核,教师也可从中发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质量。

三、民主开放

当试题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时候,考试就不仅是知识的检验和巩固过程,而且还是知识的延伸、再丰富的过程。

1、向课外迁移

一直以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的执行者和实现者。这样,其教学不得不走向堵塞、萎缩。因此,作为教学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这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命题,往往也会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如这一道试题:

“却说女娲练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置青埂峰下”;“那座山正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好精脾,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上文两块石都幻化成“人”形,前者即《》中的(填人物形象),后者即《》中的(填人物形象)。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在名著导读中学生也知道《西游记》,可是真正去看原著的学生却极少。这道题考的是课文中人物贾宝玉和孙悟空的形象,但课文中这样的知识点却是没有的,这道题涉及到了四大名著中的两本书的阅读内容,有一些难度,如果学生没有去看原著,光靠老师在教学时的补充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知识的自觉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可能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2、促进学科整合

既然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强化课本既定知识的记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让我们的试题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知识、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因此,在试题中,有意识地适当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就将成为学生学习能力自我增生的重要方式。

例如,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很多知识决不是语文一门学科所能学到,而是渗透到了许多相关学科。因此,在单元命题的时候,我就尝试出了这样的题目:

考考你的综合素质(任选三题回答)

1)自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请从地理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

2)当代诗人贺苏《香港回归》:“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请联系历史,说说“珠还”、“雪耻”两词的具体含义。

3)文天祥有明志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请从物理学角度,阐述磁针指南的原理。

4)明代于谦借《石灰吟》托物言志,表明坚贞不屈、为国献身的心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从化学的角度,用文字阐述诗中“粉身碎骨”和“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两个化学变化过程。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的原因。

6)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从认识论的角度立意,阐述诗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7)宋代张俞的《蚕妇吟》:“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常被我们理解为“一种强烈的阶级反抗情绪的流露”。然而,余秋雨先生却认为“那是搞错了”。请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余秋雨先生的理由。

虽然比分不大,但这七道小题分别牵涉到了历史、地理、科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让学生真正明白,学好语文,学活语文,要学会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3、重生活应用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试题中,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如:在习作中,以“我想对你说”为题,以书信的形式写一篇文章,就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写信引入了试卷中;或者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演讲稿,也将使学生学有所用。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真正使语言考试成为评价语言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

新课改下数学试卷命题策略

对于一位数学教师来说,深入研究数学试卷命题技巧。是充分发挥考试功能、成功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如何使考试的命题正确地发挥评价功能、导向功能、选拔功能,是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一、试卷命题应突出体现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