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民间故事
45670100000029

第29章 泉的传说(1)

郭仪

河西走廊西部广袤的原野上散布着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泉,这些泉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冬夏长流,四时不竭,汇集成涓涓溪流供给着所经之处的人畜饮水,工业用水,浇灌着千万亩农田;有的历经沧桑变成一汪死水,只够养活周围的芦苇杂草;有的早已枯竭,名存实亡成为历史遗迹。不管它们现状如何,那些有关泉的传说,也和它们自身一样,永远地流淌在人民的心里,有的还载入史册。

胭脂泉

高台县镇夷古城(现为镇夷乡)南六十里处,有一眼泉,“水呈淡红色,人不能食”。(《肃州志》)。当地人称为“胭脂泉”。

相传,北宋年间河西瓜、沙、肃三州为西夏李元昊政权割据。北宋王朝屡屡受到侵袭骚扰,宋神宗授命佘太君执掌元帅印,率领杨家的寡居女将前去征讨。这就是传说中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

且说杨家将离了东京汴梁(开封),大军浩浩荡荡向西挺进。一路上抢关夺隘,打了几个大胜仗。这一日大军来到黑河①以南的八坝堡地方与一支西夏军遭遇。这支西夏军的首领名叫伊律呼喇,生得黄发黑脸,一双眼珠往外突,两个鼻孔向着天,又红又厚的嘴唇里露出一排大板牙,膀宽腰粗吼声如雷,样子着实吓人。他的士卒也都个个勇悍异常,看样子士气很是旺盛。佘太君见此情景心想:对付这样凶猛的敌人,只能智取不可力抵。她素知党项②人贪酒好色,一面令三军将士在军帐后面搭起层层落落的假帐篷,并在每座帐篷顶上树起营帐旗帜。一面又令粮秣官弄来几十缸烧酒,分散摆布在营帐前面,做出犒劳三军将士的样子。又从妇女营里挑选出几十个女兵,让他们穿上红装暗藏兵刃,涂上厚厚的一层脂粉,装扮得妖艳扎眼,分别站在酒缸跟前,假装给将士舀酒。伊律呼喇见宋军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不知有多少人马,又见他们潇潇洒洒地犒劳将士,显示出很不把西夏军放在眼里的样子,他哪敢轻举妄动。宋营舀酒的女兵故意把舀酒碗扬高,倒下,让酒的香味随风飘入西夏营中。西夏军将士嗅到阵阵酒香,一个个馋得涎水直滴,恨不得跑上前去夺过酒缸喝个痛快。他们拥到营外远远地望见哪些穿红挂绿、浓妆艳抹的妇女舀酒犒军,更加使他们眼馋欲狂,巴不得冲上前去抱住几个亲热亲热,连伊律呼喇也很难抑制自己。佘太君又令士兵扎了几十个草人,穿上红绿衣裳,乘天黑栽立于酒缸跟前,又在每个酒缸边点上灯火。令大媳、二媳、三媳领兵埋伏在黑河边上,堵住敌人渡河逃跑,四媳、五媳带领一营人马埋伏在大营东侧,柴郡主和七媳、八媳带领一营人马埋伏在大营南侧抄敌老窝,八姐、九妹、穆桂英和其余将士留在营内伺机杀出。最后她规定以放炮为号,三面出击。

西夏军士见天已黑尽,那些妇女还在灯光下舀酒,认为宋军喝了一整天酒天黑了还喝,一定是醉后狂喝,他们毫无顾及地拥向酒缸,不管三七二十一舀酒就喝。先到的,手疾眼快的喝了一碗又一碗。迟来的、手脚笨拙的挤进人伙抱起缸子往嘴里倒。喝得头晕眼花的就去抢着抱草人。这些西夏兵拥拥挤挤、吵吵嚷嚷完全变成了乌合之众,还谈什么打仗战斗。一声炮响柴郡主、七媳、八媳领一营人马冲入敌营放了他们的战马,烧了他们的帐房。穆桂英、八姐、九妹和留营将士冲杀出来,那些喝得昏头转向的西夏军,一刀未还就做了阎王殿前的小鬼。没有喝醉的往回跑,军营被抄了,往东跑被杨家四媳、五媳截杀,往北跑杨家的大媳、二媳、三媳挡在黑河沿上堵截。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剩下的伊律呼喇和少数士卒都乖乖地做了俘虏。第二天打扫战场,杨家女将获战马三百匹(跑了约一大半),粮食草料十五车,刀枪器械不计其数。佘太君下令就地宿营整休十天。连日的行军打仗,女将们连脸都没顾上洗,还有几十个浓妆艳抹的女兵都需要洗掉脸上的胭脂粉,她们找到一眼清粼粼的泉水,大梳大洗起来。脂粉染红了泉水,从此泉水变成淡红色,人不能食,后人把它叫做“胭脂泉”。

讲述者:闵玉魁高台县宣化镇老翁

泪泉

泪泉是酒泉市境内众多的泉中最为奇特的一个。“水呈白色,味略带咸,炊之可代盐”(《地志》)。泪泉在清水镇白沙河之上游,传说是唐僧的眼泪变成。

很久以前,清水这地方是一片无垠的荒漠戈壁,因为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所以凡东去的游士客商必须在天黑前赶到下河清(距清水西四十里)投宿,西去的必须在马营(距清水东二十里)投宿,不然就得露宿戈壁,滴水不得。

这一天,唐玄奘早早离了高台,信马由缰,缓缓西行,一路上平沙无垠,群峰叠障,看不够的塞外风光,叙不完的大漠情怀。六月的骄阳夹杂着阵阵热风,真好像投入蒸笼一样。坐下的白龙马打着响鼻踟蹰不前。玄奘心里只装着“取经”二字,把那炎热酷暑,口干舌燥一概置之度外。一心只往西去岂不知早已过了马营宿头,又贪赶了几里路程,不觉已经红日西沉。要不是白龙马几次打失前蹄惊动了他,确实忘记了自己口里冒烟,胃肠生火般的难受。他想喝水,可是牛皮袋里的水已经在元山子①救济了几个东去的客商。他无可奈何地抖抖马缰说:“白龙马呀!我的好伙伴,权且忍耐忍耐,前行一段也许有村落水头,到了那里你我痛饮一顿吧!”又走了一阵,天已经黑尽,也不知来到什么地方。这时忽然刮来一股热风,吹得他一阵头晕,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正待收缰下马,不料白龙马一跟头栽倒在地上,把玄奘摔出老远。幸亏四周都是软绵绵的沙子,没有摔伤。他躺在沙窝里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阵夜风吹来,他感到清凉了许多,睁眼一看,只见星斗满天,银河南北,北斗星已经移向西方。凭着他从长安出发以来,曾经多次露宿,夜观天象的经验,断定此时已是深夜子时,离天亮不远了。他挣扎着爬到白龙马身边,摸摸马的鼻孔,白龙马悠悠喘气。他想:“这地方不知离村舍还有多远?要是明天还走不到村舍水头,就会活活地渴死在这荒漠戈壁滩上。离开长安半年多来,虽然也曾经历过不少艰难险阻,但从来都没用‘生死’二字衡量过前程利弊。如今身陷绝境,我死不足惜,只是这真经未曾取来,正果难成,岂不枉修半生!又如何能对得起临行时,长安父老十里相送之情呢!”想到这里不觉潸然泪下,也不知是感悲还是伤情,那泪水竞象一股不竭的泉水,止也止不住,收也收不了。他又一次迷糊过去……

次日,天刚大亮,他从迷糊中苏醒过来,睁眼一看,只见白龙马站在一条溪流边“咕咕”饮水,自己身旁出现了一眼清泉。泉水淙淙冲开一条小溪向山坡下流去。唐僧高兴极了,顾不得多想,一轱辘爬起来口对泉水痛饮一顿。这时他举目四望,四周一片白草沙碛,自己是爬在一个斜坡上的。于是满满装上一皮袋水继续向西而去。

据说,清水也因此而名。不过此泉早已迷失,当年的溪流已拓展为河,唯白沙河可昭泪泉。

讲述者:吕得邦清水乡村民

酒泉──金泉

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河西,汉武帝赐御酒犒赏三军。霍将军以为功在三军将士,乃注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因此而得名的传说已经成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后历经东汉、晋、南北朝、隋各代,至唐贞观中玄奘西行夜宿酒泉,他在阅读《汉书·地理志》时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其味若酒,故名酒泉”使他了解了酒泉。

传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僧人玄奘路过酒泉,留宿于泉边的清励楼内。白天玄奘到各寺讲经说法,晚上在励清楼内参禅诵经。一日晚间,玄奘正在坐禅诵经,来了一位老者,手捧一只玉杯跪在他的面前。玄奘问他何事?老者说:“弟子蔡玉仁(采玉人的谐音)愿将此杯奉献我佛如来,请法师代为转呈。”玄奘问:“此杯何名?从何而来?”老者道:“此杯名叫夜光杯,是弟子的先祖所传,一共两只,一只送与南海观音,此一只尊候法师代劳。”玄奘又问:“小小一只玉石杯有何稀奇?”老者说:“法师有所不知,当年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下一块碧玉,遗留在祁连山中。弟子先祖采得此玉,经过千辛万苦,精雕细琢,方成此杯,名曰夜光杯,是蔡氏家传珍宝”。玄奘又问:“何谓夜光杯?”老者道:“若在杯内斟上美酒,就会熠熠闪光,越是黑夜越能四壁生辉,故名夜光杯。”玄装叹道:“只可惜此时此地无美酒验证也是枉然。”老者笑道:“法师宿于酒泉何愁无酒!”老者下楼自泉内舀一碗水端来,斟满一杯置于案上,杯水相映果然光射四壁。玄奘喜不甚收,遂答应一定将此杯奉献如来。

从此,酒泉和夜光杯便成为“丝绸之路”上相依并存的历史佳话。

若干年后,十来户村民陆续迁到酒泉附近,他们引泉水浇灌庄稼,放牧牲畜繁衍生息。有一年来了一位木匠,村里人见他老实憨厚,便把他留下来给各家做些家俱饰物。一天早起老木匠到泉边去洗脸,忽然发现有许多金光灿灿的东西从泉眼里冒出来,堆积在泉眼周围。老木匠对此物似曾相识,他感到十分奇怪,便急奔村舍唤来几位平时大家认为很有见识的老人。老人们仔细观看一阵,商量决定先往出打捞。他们取来了长把笊篱,把那些黄色的东西捞了出来。原来一卷卷,一块块全是金子,这时老木匠好象想到了什么,他急忙跑回自己的住处。一会儿拿着一卷金子来到泉边,大家一看和泉里捞出的一模一样。有人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木匠不慌不忙地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原来,这位木匠是阳关道上有名的“行脚技师①。”他走南闯北,修房盖庙,给别人做活从来不计报酬,人们对他十分爱戴。有一次他做活路过千佛洞,遇见一位长老说是请他到庙里修补一条大梁,老木匠一口应承,随那位长老来到山后一座庙院。那长老指着正殿的一道大梁说:“这梁坏了请你另换一根。”说着顺手拈来一根木头,让他照原样制做。老木匠量了尺码,拿出家俱又锯又砍,又刨又凿,不大一会儿功夫梁就做好了。他正愁一个人无法取旧换新,不料那长老好象知道了他的心事,便将手中佛尘往上一指,屋顶便徐徐升起。另一只手一招,旧梁轻轻落地,顺手又向上一指新梁便架到原处。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等一切就绪后那道长说,“老施主,请你把地上的锛花、刨花顺便揽出去吧!”老木匠有些生气,嘴里没说心里在想:“世上哪有这号道理,白干活不说还要给人家清宅?”但出于对这位道长的敬慕之心,老木匠一声不吭把地上的木屑统统揽在自己的工具箱里。说也奇怪,不多不少刚好盛下。那道长笑咪咪地送他出了山门,说道:“善哉,施主好诚心,莫道木里能生金。”说完回头进山门去了。老木匠并不曾介意,走了几步回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庙院?甚觉稀奇。又走了一段路,背上的箱子越来越重。这时他正好来到月牙泉边,他便将那些木屑顺便倒入泉中。第二天,老木匠离开敦煌四处“行脚”去了。

现在老木匠拿来的这些金刨卷,正是那天往月牙泉里倒木屑时没倒尽的一卷。

村民们捞出金刨卷、金块块,万分高兴。他们按照老木匠口述的情形在泉边挖了一个月牙池(就是现在酒泉边上的月牙池)表示纪念。又请老木匠在泉边修起一座亭子,悬上书有“金泉”二字的匾额,从此又有人把酒泉叫金泉。且写诗称敦煌月牙泉和肃州的酒泉为姊妹泉:

相距八百②论雌雄③,金泉月牙一脉通。

回声响得人憔悴④,月映鸣沙散香醇⑤。

讲述者:田伊川敦煌吕家堡乡小学教师

张家枯泉

文殊沟口有个张家村,全村的人都姓张。当家户族中穷苦户是大多数,有钱的财东只有一两户。他们虽然同出一宗,同住一村,一个“张”字分不开,但穷富之间却是清浊分明,荤素有别,好像针尖对麦芒。尤其是每年夏秋季节为了争水浇地,张财东凭着财大气粗,勾结官府,买通农官、水利①霸占水源,浇完庄稼灌草湖。而那些穷苦张家,他们不但人多地少,而且因庄稼缺水浇,终究还是穷得叮当响。他们数十户曾经联手在文殊山下挖过很多泉,结果都是拿上扁担打苍蝇──白费力气。

一天,一位自称是文殊山寺庙的道人,到张家村化缘。他无论走到谁家都没人打推辞,总是和颜悦色地待他,没有面给米,没有多给少。老道长见这些人家境虽然贫寒,心地都非常善良。老道长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祖祖辈辈为了挖泉取水,想尽了心事,费尽了力气,流干了汗水。文殊沟里虽然断断续续地淌着些水也轮不到你们。我现在给你们指一处地方立刻就能取出水来,拿上铣张镢头跟我走。”老道长领着他们走到村头,拔下头上的发钗在东、西相距五步的地上各划一个圆圈说:“好,就在划圆圈的地方挖吧!”小伙子们动起手来,叮叮当当乒乒乓乓,果然两处地方同时冒出一股清粼粼地水来。二水合一冲开一条小溪,淌到他们平时浇水的沟里。从此这数十户穷张家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上了好日子。他们给这泉取名叫“神泉”。

神泉水四时不竭,冬夏长流。眼望着张家村的穷人日子越过越好,张财东又是忌恨又是眼红。他一个心思直打神泉的主意,常常一个人站在泉边自己抱怨自己:“为啥自己没先下手挖泉?白花花的银子流到穷命鬼家里真是……”他打定主意非把神泉弄到手,为自己所有。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他摆了五桌酒席,把全村的当家户族都请来。张财东装出一副和善亲切的样子说:“今天是八月十五团圆节,我们张氏户族在世的人可说是五世同村。常言道:‘亲不亲,姓上分’,一个‘张’字分不开呀!今天请大家来,一来张氏家族团圆团圆,二来嘛我见大家日子过得渐有起色,我很高兴,想帮大家劲上加劲,借给每户五两银子买牲口添家具。啥时能还上啥时再还。”说着他把早已包好的红包放到众人面前。人们都知道张财东是猫哭老鼠——假慈悲。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把红包拿走,有几户没拿的他还亲自送到家。第二年夏天小麦浇头水时,张财东派出十几个伙计②看守沟沿,不让穷人浇泉里的水。大家提出质疑,张财东说:“这泉你们不是卖给我了吗?每户五两银子,我花了百十来两银子买这么个破泉还嫌吃亏呢!”有些人气愤不过,告到衙门,县太爷判他们个“赖账诬告”。穷苦张家有理没处说,眼望着泉水流到张财东的地里,自己浇不上,心里像滚油泼。

张财东霸占了神泉,又打赢了官司,理直气壮地向全村人宣布:“今后谁家想浇泉水按每亩地五吊钱③收,没钱的拿粮顶替,否则不给放水。”他还在神泉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张家泉”三个字,把张家村改名为“张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