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幸福的草垛
45719100000080

第80章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家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生命是一条江河,那么邂逅一本好书,就像心中有了一轮明月。

从萧瑟的晚秋到凛冽的寒冬,我一直在拜读《天童道上》。这本书,是周时奋老师生前亲自审定、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本大作。

一直觉得阅读一本书的过程是孤独的,你的思绪只能在书中踽踽独行,因为除了书中的人事跟你互动之外,外部世界无法感知你内心的那份惊奇和喜悦。看了《天童道上》,我发现这个感觉是错误的,因为阅读一本好书,是可以与他人分享的。

佛陀成道后,周游五印,说法四十九年,所言所行都是契理应机的人间佛教。佛教在中国,与中国文化交融,至隋唐时代大放异彩,宗派林立。其中,禅宗独具一格,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到了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即世间求解脱”,还回人间佛教的本来面目。

天童寺自义兴祖师开山以来,经历代相承,终于成为巍巍卓立、规模宏大的禅宗。

周老师的文笔依次从“深径回松”“东谷秋红”“太白生云”“青关喷雪”“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等胜景缓缓展开,让人浮想联翩:大雄宝殿里,宝相庄严的菩萨沐浴在圣洁的佛光里;莲台上,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怜爱地看着芸芸众生;深涧幽径中,祥和老僧缓缓拾阶而上;明月下,古朴浑厚的钟声在山林中回荡;空谷里,与世无争的小草野花在山泉边怡然自开自落……

《天童道上》是一本以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脉络为背景的佛学著作,文章在写“景”的同时,通过逐层剖析,由实入虚,以无化有,使古今佛门禅师悟道因缘跃然纸上。这里有聪慧机敏、活泼大胆的马祖道一,机智深沉、绵密亲切的石头希迁,机锋峻峭、恃才佯狂的德山宣鉴等一众高僧,为众生学佛提供了宏大的心灵照应资源。作为佛理文章,此书又不同于常见的谈经论道,而是着重于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描述与佛理相感应的生活点滴,对人类心灵的沉疴进行剖析,用启示人心的佛学文化精髓和充满灵性的感悟,启迪读者正确认知自我,修正自己的心地和言行,远离误区,远离烦恼,进而立足现实,襟怀坦荡,忘我包容,奋发有为,创造出和谐、安宁的生活。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灭,为避免枯燥乏味,周老师常在文章中穿插事例,列举“真人真事”,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把一些抽象的叙述“情景化”。如这样一段文字:“南宋宝祐四年(1256),天童禅寺遭遇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几乎使正智正觉禅师主持后一百多年的天童禅寺所有建筑都毁于一旦……新来的住持是一位55岁的和尚,史书说他‘携一钵一囊至’。这名和尚叫别山祖智,到达天童禅寺的日子里住的是茅屋草舍,吃的是粗粮糙米,身体力行,从没有一句叫苦叫累的话……在所有人几乎快泄气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位别山和尚如何能依旧守着他那一份安宁的心态和不愠不火的信心。”这种精准而传神的文笔,使书中的人物有了灵魂和神采。

书中随处可见佛门公案、偈子、教义、经卷、诗歌和经典的引用,如对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中深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让读者在花草树木等平凡事物中发现禅意。公案、偈子古已有之,流传有序,但书中的这些公案、偈子却是体物、见人、示意、明心,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感应生活的真、思想的善、文学的美、佛法的圣,感应古今禅意的般若。

其实参禅、悟禅,并非佛门禅师的专属,学佛可以站在生活之外,可以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来识别喧嚣尘世中的种种现象,从而把心灵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为我们自身找到皈依佛门的心灵家园。

周老师最初以“奋历有当世志”之姿和风节凛然的儒者气势踏入仕途,意图展现其大智大爱。尔后遭遇宦海浮沉,遍尝世间冷暖,人生阅历加深。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云际会,从未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一个真正有才情、有气度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注定不会被历史所忘记。

周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我把这本书称为‘天童道上’,落笔在‘道’上。其实我对佛教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关注过,也静思过、心仪过,而往往是‘理入’而没有真正有效地修习实践。但是我曾经访问过已经修习到一定层次的禅者,他们告诉我种种不可思议的体会,我深信不疑。我深深地检讨自己,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把一些不可解释、不可思议的事情认为是虚妄、迷信,其实我们所知甚少。”《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所有生命创化的根本,万物能发生、发展并能生生不息的本源与动力皆在于道,故谓“生生之谓道”。道是“生生”之意的神妙所在,是促进“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

中国哲学有道器之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寻求的是如何从与道分离的状态中实现生命的回归,回归到与道合一之天地自然境界,儒家的成圣成德,道家的修道成仙,佛家的成佛做祖,无不是回归生命的本然自在,即与道合一的生命状态。宗旨在于指引一条生命修炼的具体途径,这条途径也就是道。道只有去修,去行,进入“我”的生命之中才是真道。那么,周老师写《天童道上》何尝不是在参禅修道呢?他是学术与思想界中真正修道而又得道之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不假思索地以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来看待世界,总是不能“放下自己”,总是不能用禅的观点,透视红尘中的种种烦恼,来引领自己去重新认识生活,开掘人生中的真善美。我想周老师为文的目的不为疗饥,不为疗困,更不为疗终极生命的安顿,他写此书的目的是在弘扬佛教文化,同时祈愿借佛陀的智慧花雨,洗涤众生心灵,解脱众生烦恼。

众生平等,人人即佛。佛即是道,道在何处?道在心中!《天童道上》用儒雅舒畅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佛学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种种烦恼,可以在佛学中找到慰藉、找到答案,并告诉我们学佛参禅修道是人世间第一等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