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度是指教学严重超越正常的运作限度,使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都感到压力太大,以至于产生教师厌教、学生畏学等不良后果的病理性教学状态。这里的“过度”主要是相对于实际状况而言,相对于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的基础、潜力、时间、精力等),相对于教师的实际(如教师的学历水平、学力水平、社会地位、生活待遇等),相对于国家的实际(如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国家的地理特征等)。目前最突出的教学过度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就是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接受水平,拼命向学生“灌”,拼命给学生加压、加任务。学业负担过重的教学过度的典型表现为超时、超纲、超量。精神压力过大的教学过度主要表现在升学、考试方面。其实二者是密切相关的,相关在所谓“应试教育”上。
1.超时
超时,指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占用学生节、假日进行补课或上课。有研究表明,69.2%的被调查学校曾占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利用节假日补、上课。这样做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反感,不少学生喊出“我们要春游”、“我们要踢足球”、“让学校开运动会吧”等心中的不平。
超时是师生双方面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使得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加重。从教学时间上看,有调查显示,教师绝大部分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对“包括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家务、参加教研活动或政治学习等,您估计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为多少”的问题,42%的教师选择“超过12小时”。
至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更是触目惊心,有调查显示,初中生的学习时间每天近10小时,睡眠时间则不到8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也不到l小时。这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与教育规范的病理性教学。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突出。1994年6月,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教科所、华东师大等专家组成一个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8个区35所小学的3000多名学生及其家长、400多名教师与30多位校长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上海市小学生普遍负担较重,约1/3的小学生负担过重: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为6小时,另需1.5小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需0.7小时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这三项加起来共8.2小时;有的学生平均每天还需花1小时上家教课或各种“提高班”,每天学习时间达9小时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关于“小学生每天学习6小时”的规定。又据上海市政协教育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对小学5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学生每天(非星期日)学习总时间为8课时的只占27.2%,9课时的占34.4%,10课时以上的占38.4%。周六下午与晚上、周日一天,学习时间为3~4小时的占37.5%,5小时以上的占40.6%。经常或较经常开展文体课外活动的学生占59.8%,而较少(每周1次)或基本不参加的占40.2%。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以上的占68.7%,8小时及以下的占313%,有2.4%的学生感到较累或很累。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已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且高考升学率已达1.5∶1左右。因此上海升学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对缓和,故我们推论,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按理比上海市中小学生还要严重。
中国的教学,长期在知识传授为特色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运作,教学直接服务于应试之目的,致使广大中小学师生易变成“应试”的奴隶,娱乐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几乎都被剥夺,休息时间也挤占了不少,用师生的话来讲,是苦不堪言。这充分暴露了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的病态现状。
2.超纲
超纲即教学内容超出、超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调查表明,中学为应付考试,超纲讲授、超纲脱本现象严重,教师对教材尽量往宽处讲、往深处讲、往难处讲、往多处讲。许多学校抢进度提前结束课程,每学年到了3月中旬,初三年级就结束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76.9%。至于高中,更是离高考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结束新课,这就意味着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或更多一点时间(两年半)就结束了。一些幼儿园教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小朋友识几百汉字。
教学内容超纲,具体表现为偏深偏难。据上海市区的调查,有25%的小学校长认为现行三年级以上的教材太难,学生掌握有困难。有7.6%的小学生对完成现行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感到吃力,需要增加学习时间补课。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就更感到难度太大:有78%的初中生对现行学校课程处在有的抄、有的不能消化理解的程度,只有9%的优等生能够基本掌握。以数学为例,我国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起其他国家与地区,字数明显要多,内容明显更为庞大,且不说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基础训练本。正因为这样,我国大陆初中数学教学时间之多既是无可奈何的,也是非常突出的:是日本的1.81倍,是香港地区的1.35倍。课内数学作业时间为3516分钟,是日本学生的1.56倍,是香港地区学生的3.59倍。学生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3.超量
超量是指教师的教学超出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限量,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量太大。这与超时、超纲密切相关。这又有几种表现:
第一,课程多。在许多小学,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增加了名目繁多的课程。一是上级有关部门压的,如人防课、普法课、税法课、环保课,学校称之为高压课。二是学校自行加的,如学法课、微机课、青春期教育课、心理咨询课、心理教育课等,这些课有一定探索价值,教师们称之为实验课。三是地方增加的地方课、乡土课。
第二,资料多。据调查,中学学生一般有复习资料3~5套,多的达11套40多本,书包最重的达16斤。有人抽查了一名高二学生,发现他手上有教材和基础训练用书共56.5本,约560万字。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和劳技等13门必修课的通用教材有19本,约243万字;高中会考指南和大量练习题编成的各门课程基础训练用书27.5本(其中一本与高一共用),约208万字;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10本,约110万字。这对学生进行普法、国防、环保和人口教育的补充教材还没有算在内。500多万字,15岁左右的高二学生,一年时间,充其量365天,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读1.53万字,这其中还包括春节,也即一年四季不得休息一天。即使是看通俗小说也够看的,更何况这里许多是教材,要求背记;许多是训练,要求做练习。这样的学习负担几乎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这样长期下去,真担心学生会压出问题,会崩溃,出心理毛病。中学如此,小学也不轻松。上海市1994年的调查表明,每个小学生平均有语文教学参考书7.3本,数学教学参考书4.8本,外语教学参考书3本。五年级毕业班学生语数外教学参考书更多,分别为7.5本、5.6本和4.3本。如果说这样的教学还不算病态的话,那就没有病态的教学了。
第三,作业多。由于课程门类多、复习资料多,学生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尽的练习。初中生普遍晚上10点以后才能完成作业。而且许多作业是重复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比如一个生字生词,教师有时竟然要学生抄50遍或100遍。
第四,考试多。这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有个城市在初一、初二开展“五、十、百”竞赛活动,通过层层考试,选出“五、十、百”优胜学生,并以竞赛简报形式公布名字、分数与学校。别的学校也有着不同名目的种种考试,如初一联考、初三摸底考,以及全区义务教育验收考等等。名目繁多,学生负担很重。有的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追求中,开设了许多活动课、选修课,深得学生欢迎,但最后却要以考试来评判教学质量,满心欢喜的学生到头来被浇了一头冷水,在本已繁重的考试基础上再增加不必要的考试,难怪有学生喊出“早知如此,我们宁愿要应试教育,也不要素质教育”。这真是对我们素质教育的莫大讽刺。
学校的超时、超纲、超量本来已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还要火上加油: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还要在家长的“驱使”下,参加不同的提高班。上海市1994年的调查表明,分别有61%、65%、48%的小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的校内、校外提高班或“专题班”。其中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参加语、数、外提高班的大多分别高达80%、90%和70%左右。而且还有不少学生请家庭教师,平均有19%的小学生请家庭教师,其中五年级毕业班学生请家庭教师的比例达32%,每周平均上课3.3小时。
谁都不会否定,这实实在在已成为一种严重的教学过度,而正是这种教学过度已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病态教学或病理性的教学行为。难怪一个9岁的学生所梦想的生活竟然是“没有学习”、“没有家庭作业”、“不上学”。
当东方的孩子说出“不上学”的梦想时,西方的学者更愤怒地喊出了“取消学校”、“非学校”、“学校死亡”的口号(以美国学者伊利奇为典型)。看来,教学已经是全球性患病。
教学过度与教学缺失一样,损害了教学系统的健康,降低了教学质量,妨碍了教学的正常运转。
三、教学滞后
教学滞后是教学失衡的又一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内容的滞后,教学方法手段的滞后,教学评价的滞后等。所谓“滞后”,就是适应不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作简要分析。
1.教学内容的滞后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以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为例,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如此。在总共28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且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议论文中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多为人云亦云、并不出色的作品。笔者认为,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最多但也太多。也最难学。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犀利,内涵丰富。可对于90年代的学生来讲,他在那特殊的年代里所写的特殊词句中包含的特殊意义,实在难以领悟。一些教参上的分析与解释更加晦涩难懂。因此,学生一向都不大爱学他的文章,尤其是杂文。问题绝不仅到此为止,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教学已走向令人沮丧的地步,现在有些学生将鲁迅杂文中的那些批判旧社会的句子用来批判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面对无尽的考试,学生哀叹:“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自《纪念刘和珍君》)好不容易放假了,学生雀跃欢呼:“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可当教师宣布假期补课时,则一片学生叹息声:“我正有去死(原文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我的学习生活!”(均引自《纪念刘和珍君》)若鲁迅先生九泉有知,不知他有何感想(但这又不能责怪学生,需诅咒的当是我们那严重病态的传统教学)!高中其他年级的课文教材,情况也大同小异。
一些省编的初中“公民”教材,若将编写与出版时间遮去,完全可以放在80年代、70年代、甚至50~60年代。作为有用的教材,它们根本显示不出世纪末、90年代的特征,显示不出现代社会的色彩。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尊老爱幼、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我们也需要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国际和平思想。
教学内容的滞后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最能反映出来,因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是最讲究交际目的、最重现代生活语言的。下面一段话来自一本汉语教科书:
A:同志,让我看看那种布鞋。
B:您穿多大号的?
A:我穿27公分的。我不知道是多大号的。
有人这么认为,在美国看到“同志”和“布鞋”,像是看到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看到了凝固的时间……这段对话所表现的时代感绝对不亚于老舍的《茶馆》或曹禺的《北京人》中的对话。有意思的是,最近笔者与日本德岛大学一教授交谈时得知,他1996年初来中国讲学时还附带着女儿的一个“任务”:买一双真正的布鞋。可惜,他走遍了中国许多城市的许多商店,可就是没有买到这种布鞋。既然这样,为何要将这些词汇作为必学的那些基本词汇载入基础课本呢?这类教学语言活动不但未真实地反映社会,反而歪曲了生活的真实形象。这是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典型表现。
2.教学技术手段的滞后
至于教学技术与手段设备的滞后,更是有目共睹,触目惊心。中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据统计,全国小学教具达标率仅15%。有所乡村小学,全校100多名学生,体育教学器材仅仅是一根跳绳和一只铁环。所以多年来,我们还是在强调“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师,人人有课桌椅)的低标准,而且仍有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没有达到这一低标准。截止到1993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危房仍占2.27%,缺少课桌椅、公用经费极度紧缺的学校为数不少。边远农村情况尤为严重。宁夏全区截至1994年尚缺校舍62万平方米,危房面积达17.3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79%),缺乏课桌椅3万多套,致使许多儿童无法入学。有的乡村小学至今还有许多孩子围着一张桌子上课的现象,比如有的小学6个学生用一张课桌的情况;有的村小学连一套课桌椅也没有,有一民办小学60名学生竟没有一张课桌,学生趴在地上写字作业。农村多数中小学没有实验室、图书室。根据原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对我国1991年和1992年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统计: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的中小学1991年仅占11.1%,1992年为14.5%;图书馆(室)藏书配备达标的中小学1991年为13.9%,1992年为18.2%。小学的各项达标率又普遍低于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山区8县各中小学几乎没有文体器材,有一个县全县小学只拥有图书室514平方米,实验室246平方米。绝大多数初中根本无法开展物理、化学课的分组实验。
在一个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才摇篮、智力母体的学校,教学技术、设备手段竟然如此落后,两相对照,差异震撼人心。
教学专制
一、教学专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