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文献法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一切有贡献的教育家都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对前人的成果加以吸收、运用,以及创新而取得的。千百年来,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的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以及科学假设和幻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见,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文献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富有效力的教育研究工作,发掘人类的精神宝藏,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一、文献法的概念及一般特点
文献法就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收集丰富的资料,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并探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
文献法与前面介绍的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有较大的差异,它具有其独自的特性:
1.历史性
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远古文献,还是现代乃至当今的文献,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活动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可见,文献法的历史特性是一种相对性,即相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
2.灵活性
从操作角度看,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如文献研究可不用亲临教育现场,在研究时不受教育环境、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时间上,或者利用工作时间,即在工作中研究,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或者花几天,或几周乃至几个月,一气呵成;或者日积月累,滴水石穿,研究数载。研究者完全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
3.继承性与创新性
从效能角度看,文献法的运用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这一系统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对某一时代或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某些特点或概貌进行描述和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与原因;并以此比较当今社会及教育现状,分析论证当前的社会和教育改革与实践,以及为未来的教育提出建议和启示,以“史”为镜。虽然,无论哪一教育文献都具有其当时历史的色彩,即都是作者在某一历史条件下教育思想、观点的反映,都受一定的政治、阶级条件所制约。因此,无论是中国的教育文献,还是外国的教育文献,都要通过“扬弃”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
通过文献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想象、推理等手段,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尽管文献法具有上述优势特点及效能,但“金无足赤”,它也有如历史的局限性、作者的阶段性或倾向性,文献材料短缺,或无法弥补等缺点,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注意的。
二、文献法的一般步骤
文献法一般可分为这样四个步骤:文献检索;文献收集;文献的鉴别;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1.文献检索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
(1)图书目录:分类目录、书名目录、作者目录、主题目录等。例如:《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
(2)期刊目录:期刊分类目录、刊名目录等。
(3)索引:书籍索引,如《毛泽东选集》专题论述索引;《中国名人大辞典》;报刊索引:如《人民日报按月索引》;华东师大编的《教育文献索引资料》;中央教科所编的《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上海社会科学院编的《内部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每月编印分类的文章索引以及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的目录、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等。
(4)文摘:如中央教科所编的《教育文摘》,山西教科所编的《国内外教育文摘》,以及各地方自办的类似文摘。
(5)其他:如《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国教育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央教科所编);以及各地教育史,百科全书等等。
选定课题方向或选定课题后,就要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当然,首先应借助于自己的日常积累,驾轻就熟;然后,再根据所在单位及可能凭借的条件——文献资料源,合理使用上述检索工具。通过检索工作,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目文献目录清单。通常检索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常用法:根据课题需要,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先直接后间接进行检索工作。
(2)追溯法:按有关文章附有的参考文献,根据需要检索。这种方法针对性强,但查全率差,应加以补救。
(3)普查法:或叫顺序法。它是由远及近的近的办法。根据课题需要,利用目录或索引等检索工具,逐一进行查找。此法尽管查全率高,但过于费时。
检索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都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过于教条、死板,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2.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文献法的重要步骤。有效的收集文献的方法或步骤通常是:浏览——确定有关题目、部分(篇、章、节、段);精读——确定有关内容;记录——作书评或摘要等。
(1)浏览。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据文献检索所列出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进行“高速度”的泛读。这一步目的是尽快了解有关课题内容的全局,为下一步精读作准备。它只要求概要了解资料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要求深刻理解,更不用记忆。一般来说,其重点是阅读文献的导言和结论部分。
(2)精读。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凭编名、导言和结论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研究者还必须在浏览的基础上,对那些非常有价值的篇、章或节、段进行详尽的阅读和研究。通过大量信息的获取,努力识别作者的基本观点,理解文献中那些适合自己研究的有用部分的内容。在精读时要反复思考,一边读,一边提问题。并且,要掌握精读的速度,对难度较大、关键性的问题应放慢速度,反复推敲;对简明而次要的内容则加快速度,尽可能节省时间。精读阶段,研究者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思考力和批判力,尽多尽快地对文献材料作出恰当的评论来。
(3)记录经过浏览和精读阶段之后,对那些有价值的文献的篇、章、节或段就应做好记录工作,以备后用。
记录或称笔记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提纲、摘录和摘要。提纲是采用纲要的形式,按原文的层次将论点和基本的内容摘记下来。摘录是将需要直接引用的重要内容按原文一字不漏地抄写下来。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分内容在自己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引用篇幅比重不能占很大。摘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有关自己的研究课题所用的内容和要点扼要记述下来。当然应切记它不是读者的感想和随笔,因此,根据经验它最好是“原话”的重新概要组合。如若受其启发,引发了个人的新观点、见解,要写下来,可做适当的标注,千万不要与原文摘要混淆。摘要通常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相对来说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通常做摘要除了要写明参考文献的篇章标题之外。应分为三部分:①宗旨或假说;②研究方法;③结果或结论,做摘要时或许你一时感到可能用不着所有这三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你并不知道你将来需要什么或多少信息资料,因此,将所有三部分抄写下来是一明智之举,尤其是当这些文献必须退还时更应如此。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电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甚至高技术设备“微机”也进入了课堂,但是,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个体,收集文献资料还不可能采用微机手段,其日积月累主要还是得通过制作文献卡片来实现。文献卡片至少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重要的积累资料的手段。而以上三种记录形式,无论哪一种,为了保存、整理和运用上的方便,最好还是采用卡片形式。鉴此,在这里有必要较为具体地介绍一下有关制作,积累卡片的方式方法。
文献卡片通常采用64开卡片或50开卡片。文献卡片有印好的现成格式,买来即可使用。但也可采用简化格式的自制卡片。
不管采用哪种格式的卡片,在制作卡片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每张卡片都要写明出处,以便于将来检索、考注原始文献。
②卡片标题醒目。
③记录的资料应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断章取义,或任意发挥。记录的内容是缩写的、抄录的,还是转引的等,应明确标出。
④卡片的左边或右边应留有适当的空白,以便将自己的评论、启示、看法等及时批注于上面,为以后研究所用。批注的言论应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言简意赅。
⑤卡片要有分类编号,且始终一贯。最好事先设计好一套简便的分类目录,以此作为分类编号的依据。
⑥制作卡片时,一定要认真,字迹清晰,标点符号使用恰当。
对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文献卡片的制作与积累是非常有益而重要的,因此,不少人正为其辛勤地“耕耘”。然而,制作卡片的确是一种艰苦的工作,需要人们付出心血和汗水。不仅要抄写文字,还要作概括缩写等等,比较费时。除了你感到特别有价值的文献外,平时不宜盲目制作卡片,把大好时光花费在简单的制作上。作为日常的文献资料积累,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成的东西。
3.文献的鉴别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和运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之前,我们还必须对其加以鉴别。因为,许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会造成文献资料的失真、残损。如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或者是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乃至军事的等等,都会对文献资料产生局限,打上时代的烙印、阶段的烙印、甚至留下战争的伤痕。再如,由于作者的个体素质、世界观等方面的原因,在其记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透了他自己的主观好恶,也给文献资料增加了“水分”。因此,文献资料的使用、研究,一定要以其真实、可靠为前提,必须对文献资料作适当的鉴别与“考证”。
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文献资料:
(1)文献的出处。如果文献资料的出处具有权威性,或是出自国家统计局、政府官方法律、文件、报告,或是已被广泛公认,这样的东西都可认为其可靠。如《学记》中的有关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各行各业的有关统计数据;政府颁布的《教育法》等等,这类文献都是可信的,可资人们使用。但如果文献出自各种不严肃的小报、游记、野史、随笔之类的东西,就要进行认真鉴别,对那些可疑的,或很随便的文献资料就不能轻易使用。
(1)文献的矛盾。文献资料可能出现的矛盾方面很多,主要可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文献的文体、用词、形式、风格等方向寻找矛盾之处。每个历史阶段的文献都相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如果文献资料与当时历史特点相差较远,就不能轻信和使用。
②从文献资料本身的内容、年月以及地点方面寻找矛盾。如果发现有不适之处,就不加使用。
③从类似的文献材料中寻找矛盾。对比类似的材料,如果观点、说法一致,可考虑使用,如果有矛盾则应慎重鉴别。
(3)文献的间接印证。如果所选的文献有一些间接资料或事实作考证、论证或印证,那么就可信其为真,加以使用。但是。如果有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说到该文献的不可靠性,或表示怀疑,这样的文献资料就不能随便使用。
(4)文献的价值。考察文献资料的价值也有利于鉴别、使用文献,通常可从这样几方面去考察:
①考察文献资料是否违反客观规律或其时代的科技水平。
②考察文献资料是否与常情常理相违背。
③考察文献资料的作者影响,其立场、观点、品行、风格等。
④考察文献资料的出处,是原始资料还是抄录传闻等。
总之,文献的鉴别既重要又有意义。做好鉴别工作才能保证科研的质量,去伪存真,防止以讹传讹,贻误子孙。对文献的研究与运用抱谨慎态度是正确的。对可信度差的文献资料,要尽可能多地追本索源,如终无法确认且又非用不可时,一定要加以说明;即使是对那些可信度好的文献资料,如果采用也应注意出处,不能马虎行事。
4.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研究与运用文献是文献法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骤可归纳描述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与运用两大型式。
(1)定性研究与运用
定性地研究与运用文献资料主要是采用哲学和逻辑学中的一些观点和办法,其目的是确定某一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其因果关系规律等等。它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①比较法。把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其本质,以此为鉴。比较法形式多种多样:如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事实比较与数据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相对比较与绝对比较等等。研究者要视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比较方式。
②因果法。一切客观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因果关系,教育现象也不例外。因果规律有一因一果现象,也有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现象等等,因此,我们应努力根据因果规律研究所收集的文献,找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揭示其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③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我们经常讲求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更应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作为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有其进步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消极的一面。坚持“两点论”,树立辩证的思想观念,辩证地看待文献资料,才有利于我们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避免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④历史法。文献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把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放在当时的阶段关系、政治矛盾中去考察,才会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衡量评论一位教育家是否进步,应把他(她)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看其言行是否促进教育的历史发展,而决不能以现在标准来苛求古人。对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等,也应如此。
另外,文献法还经常采用大家熟知的逻辑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也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此不加详述。
(2)定量研究与运用
定量地研究与运用文献资料主要是采用数学方法中的有关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统计处理,从量的规定性中获得对教育现象的评析。如绝对数、差异量数、正态分布、相对数、平均数、中位数、百分数、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信度、效度等。在进行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运用中,上述这些方法都是可资参考、运用的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一些已有的历史数字资料的历史局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文献的定量研究与运用较为困难,因此,统计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科学运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我们更应努力从文献资料中挖掘数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