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用茶壶沏茶后,品茶人逐渐认识到“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也就是沏茶的开水必须达到鼎沸时,才能使“旗(初展之嫩叶)枪(针状之嫩芽)舒畅,清翠鲜明”。又茶壶“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由此自明代中期始,茶壶形体开始变小,除青花瓷壶外,还有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茶壶。最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宜兴产的紫砂泥壶,不仅小巧玲珑便于握持,而且还因其有诸多优点,备受人们的青睐(下节将专门介绍)。饮茶由盏进而改用壶应是一种进步;它弥补了盏茶易冷和落尘等缺点。由此也使得人们不再注意茶具的色泽,而转向追求茶具的雅趣上来。
清代继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之后,广州织金彩瓷茶具和福州脱胎漆器茶具又相继兴起。同时在茶具的造型上更为丰富,品种上也更为多样,再配以各种色彩、篆刻诗词和书画等,将饮茶器的艺术化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康熙时出现并盛行的盖碗就是其中一个品种。它是专门为款待客人时用的一种茶具,由碗、盖和托盘三件组成,直到今日仍广为人们使用。
现代人使用的茶具种类,式样更加丰富多彩。加上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方法,如傣族的竹筒茶、藏族的酥油茶、拉枯族的烤茶、僳僳族的油盐茶、侃族的烧茶、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土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等等。各族人民的饮茶方法不同,使用的茶具当然也就不尽相同,但饮茶时普遍使用的大都是瓷碗、玻璃杯或紫砂壶,也有搪瓷、金属、竹木、贝壳、椰子等不同质料的茶具。
“丝茶之路”
茶香溢满中华,芳泽也滋润了五洲。茶饮在中国还不十分普及时,就已经开始向域外传播。
中国茶叶、茶种、茶艺、茶学向世界的传播,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播的路线,有陆路,也有海路;传播的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向西传入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向北传入蒙古、俄国,向南传入南亚地区,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和美洲。到了后来,问接传播的地区越来越大,现在的茶饮之风吹遍了整个世界。中华大地孕育成长的茶饮文化,在传入世界各地,与各地固有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后,内涵更加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
中西文化的交流,最初是通过着名的丝绸之路开始的。这条文化通道的形成,应当首先归功于古代民间的商贸活动,其次是张赛的出使。张赛通西域,确立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官方交往关系,也使得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古代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不仅有丝绸、瓷器,还有大量的茶叶。人们推断,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茶叶已由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作依据。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商人已将茶叶由丝绸之路运达蒙古边境,同土耳其人以茶易物。到了唐代,与回绝大规模的“茶马互市”
活动,将大量中国茶叶输往西亚和阿拉伯国家。
中国茶向欧洲的传播,大约是在元明之际。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远征,也许最早将茶的信息带到了欧洲。
还有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一些欧洲旅行家,也远道跋涉来到中国,他们看到和体验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快就将中国的饮茶风俗介绍到了西方。有记述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中国带去了瓷器、通心粉和茶叶。16世纪中叶,意大利人赖麦锡在《航海记集成》
一书中,对中国饮茶风俗进行了介绍,他说:“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空腹时喝上一两杯这样的茶水,能治疗热病、头痛、胃病、关节痛。茶还是治疗痛风的灵药。饭吃得过饱,喝一点这种茶水,马上就会消积化食。”欧洲人一开始就将茶饮作为药饮来认识,这对茶叶向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17世纪初叶,中国茶叶开始批量由海运行销欧洲大陆。荷兰在1606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首批海船即由澳门装运中国绿茶,于1610年返抵欧洲。自此20多年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船又由广州装运茶叶。接着,瑞典、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匈牙利等国几乎每年都有商船到中国海岸,运走了大批茶叶。到了19世纪上半叶,中国茶叶成为英国的主要输入品。西方船队还将大量茶叶运抵美洲新大陆,不久美国船只也由纽约载运人参至广州换取茶叶,以后每年都直放专船由广州运茶,获取高额利润。
中国茶叶向俄国的传播,是由北方的一条陆上商道完成的。17世纪初,中国驻俄使节曾以茶叶为礼品赠送沙俄皇帝。到1735年伊丽莎白女皇时,已有私人商队往来于华俄之间,主要运送茶叶供贵族享用。当时华俄通商要埠是今蒙古边境城市恰克图,俄方出口皮货,进口中方的茶叶,为纯粹以物易物的交易。马克思1857年3月所写的《俄国的对华贸易》,详细评说了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他说恰克图一年一度的边贸,完全是以货易货,俄方提供棉毛织品,中方提供的主要是茶叶。由于贸易量的增长,恰克图很快由一个普通的集市变成了一个边境地区的首府。
起初将茶叶运抵恰克图的是山西茶商,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茶商直接进入中国腹地以至南方地区,他们不仅直接收购茶叶,而且建工厂制茶。
中国茶在亚洲本土的传播,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
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际,茶叶随着佛教一起进入日本。到唐贞元,永贞年间(785一805年),日本天台宗开创人最澄和尚来唐取经,返日时不仅带回了大量佛经,还带了茶种,播种于台麓山,最澄和尚成了日本种茶的开拓者。后来植茶面积稍有扩大,但饮茶只限官僚和僧人,民间尚未普及。到了南宋时代,日僧荣西和尚再度由中国引进茶种,归国后亲手植茶,着有《吃茶养生记》。荣西倡导饮茶,被公认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
茶叶传入朝鲜,比起传入日本要早。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新罗时期,朝鲜已有饮茶故事,同日本一样,饮茶习俗起初也是由僧人阶层流行起来的。公元828年,新罗来唐的使者大廉带回茶种,种植在华岩寺周围,从此至今,朝鲜一直都有茶的种植和生产,也使得茶礼在朝鲜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确立和完善起来。
中国茶向南亚地区的传播,时代略要晚一些。在两宋之际,东南治海的海岸贸易比较发达,主要贸易对象为南亚诸国,输出货物中就有茶叶。元代时,销往南亚的茶叶主要为福建所产。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途经越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直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他的船队都载有茶叶。
到了16世纪,南亚开始引种中国茶种,最早的种植地是苏门答腊。在18世纪下半叶印度也开始由广州输入茶种,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使印度在今天成为着名的产茶大国之一。
陆上和海上的主要对外贸易通道,都被学者们称之为“丝绸之路”。茶叶贸易也是在这些通道上进行的,而且到后来论贸易量还远远超过了丝绸,所以有学者建议将“丝绸之路”改称为“丝茶之路”,我们非常赞同这一点。
“丝茶之路”的开通。不仅将东方丝绸的灿烂光辉洒向世界名地,同时也让茶香的芬芳飘溢到四海五洲。
清心健体之饮
古今之人不仅以茶代酒,还以茶疗疾健体,以茶入撰为食,让茶这种饮料充分发挥对人体健康的保健作用。
茶是最早作为一种药物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在茶成为一种主要的饮料之后,它的药用价值依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唐代时,茶的功用已被认识得比较全面了,它的饮用范围也因此越来越广泛。古代饮料浆、酒、茶,在唐代已将它们的用途明确区分为三个:救渴用浆,解忧用酒,清心提神用茶,这就是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在顾况的《茶赋》中,对茶的功用也说得极为明白,他说茶能“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擅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茶可以帮助消化,可涤荡腥擅,可祛暑助思,可清心提神。
历代的药物学家们,对茶的疗效进行过认真研究,称茶为万病之药,是保健良方。茶不仅用于入药,还用于入食,对人体保健发挥着使人涤烦清心、精神畅爽的作用。
古代的儒、道、佛与茶都有非密切的关系。中国的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利用了茶的致清导和的内质,以茶传播学术,以茶传布道法,客观上在饮茶的普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儒、道、佛对茶的体验也有明显区别,有入世、避世、悟世的不同,可是茶在这几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