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可见,唐代煮茶、饮茶的用具是非常繁杂的,一般老百姓不可能置备齐全;同时也可知饮茶人对茶具的要求是很讲究的。然而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皇室贵族的奢求,他们还要用金、银等金属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来显示尊贵。法门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一套精美的金银茶具,就是唐禧宗为供奉佛祖用的。
唐代后期饮茶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方法,即将茶末直接撮入茶盏内,用一种带嘴的茶瓶在炭火上把内盛的生水烧开,向盏中冲注,一面注水,一面用茶笑(筷子)或茶匙在盏中环回击拂。这种方法被称为“点茶法”,在唐代苏真的《十六汤品》中有详细记述。此种方法较釜中烹煮法流行得快,时至宋代便在此基础上兴起了“斗茶”之风,并且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
“点茶法”在宋辽的墓葬壁画中多有反映,如河北宣化辽天庆六年(1116年)张世卿墓后室西壁壁画,中间绘有一张朱红色方桌,桌上放有盛茶叶的圆盒和茶钵,以及2个放在漆托子上的瓷茶碗,桌前放置一个火势正旺的三足火炉,上面置一冲点茶用的汤瓶,目的是将瓶内的汤煮沸。桌后两侧各立一侍者,左侧一人左手托带托的茶碗,右手持冲茶用的小调羹,在碗内搅动茶末,右侧一人左手扶桌面,右手执一汤瓶,正准备以瓶中沸汤去点,左侧侍者手中托的碗中茶末。
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流行的点茶情景。另外还有一幅南宋人苏汉臣的《罗汉图》,其中画有备茶进茶的场面。可见备茶所用的器具有石磨、拂抹、茶盒、炭炉、汤瓶;进茶用具有盘、盏、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几幅北宋厨娘画像砖中,表现了洗涤茶盏的厨娘,也表现了正在用茶壶煮茶汤的厨娘,候汤的厨娘用火着拨炭,炭炉中放着一只茶壶。
从这几幅画中,可以看出点茶与煮茶所用的器具是不大一样的,一是煮茶用的是风炉,点茶用的是炭炉。
风炉实物目前、已知最早的是河北唐县出土的五代邢窑产的瓷质模型。其为圜底圆筒形,三蹄足,腹部一侧辟双圆套叠形风穴,另一侧辟四条长方形通气孔。
炭炉实物,有人推测陕西法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银质夔金双凤衔花五足朵带炉是煎茶汤用的炭炉。二是煮茶用的是镇,点茶用的是瓶,又叫汤瓶。镇均为圆锅形,在唐县与风炉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镇亦为白瓷质,为敛口双耳、鼓腹、平底形,与风炉正可配套。茶瓶,能够确定的最早实物是西安出土的唐太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中的一件。其形盘口,鼓肩,腹下收,平底,肩上出短流,施墨绿色釉,基本上符合《十六汤品》
中对茶瓶的描述。唐代中期以后饮酒也出现用酒注斟酒,而茶瓶与酒注在造型上颇不易区分,若单看一件器物而无其他旁证很难判断。唐代末期,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和新的需要,茶瓶的流(嘴)开始逐渐加长。
正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不过徽宗认为茶瓶宜用金银制作,自是皇家贵胃口气。《十六汤品》以为“贵欠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浙江临安出土的晚唐光化三年(900年)钱宽墓中2件茶瓶和江苏丹徒丁卯桥唐墓出土的一件银茶瓶的流,均较长沙窑的茶瓶稍长。南宋成淳五年(1269年)成书的《茶具图赞》中画的“汤提点”(茶瓶),其流又较上二件长了一些,为弯曲的细长流,口部峻削,很适合点茶。
南宋时的茶具在《茶具图赞》一书中共列了12种:
韦鸿胪(即烘茶炉)、木待制(即木茶桶,碎茶用)、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棕帚)、漆雕秘阁(茶盏)、陶宝文(陶杯,陶碗)、汤提点(茶瓶)、竺副师(竹笑、筷子)、司职方(茶巾)。这些茶具与唐代茶具相比,已不那么繁杂了。从各地出土的茶具看,从唐代晚期开始不仅注重形制上的改变,还注重式样与装饰上的完美,也就是从造型到式样都突破了以往稳重呆板的格局,而出现了活泼新颖的局面。晚唐的茶瓶多作成瓜棱形,还有圆形、扁圆形、椭圆形,铜官窑则在器腹外进行模印、贴花,从人物、动物到各种植物花卉的纹样都有,有的还在瓷器釉下施用不同的色釉,组成绿、褐、褐绿等彩色图案。宋代以后的茶瓶,除了仍见瓜棱形等样式外,又新添提染壶、葫芦形壶、兽流壶等。晚唐的茶盏,由早期的圆口弧壁或斜壁、圆饼状足和玉璧形足,变成敞口、浅腹、小底、圈足和撇口、直壁、小底形,越窑还出有花瓣形碗,总体形像上趋于小巧精致。宋代的盏,以敞口、斜直壁、小底形器为主,普遍使用白釉瓷和青釉瓷,斗茶者喜用黑釉茶盏。晚唐时的盏托,托圈已开始增高,有的托子本身就仿佛在盘子上加了一只小碗,这大概是因为把茶末放入盏中,用沸汤冲注,茶盏很烫,又无把手,故用托子以便执取,托圈加高使茶盏放得更加牢稳。
宋代的盏托托圈一般较高,式样上有敛口的,侈口的,还有托圈内中空透底的,除了承托茶盏之外别无它用。晚唐时越窑的工匠们曾做出过口沿卷曲作荷叶形的盏托,与花瓣形盏配套,诗人描写其为“蒙茗玉花尽,越贩荷叶空”,或日“嫩荷涵露”。到了五代、宋、辽时,不仅各地窑口均能烧造荷叶形盏托,而且还出现了花口、海棠式口、莲瓣口等仿花果形状的盏托。从宋辽墓内壁画所示茶盏下之托,均绘成漆制的,如河南白沙2号宋墓墓室的壁画中送茶者端的是朱红漆茶托子,上置白瓷茶盏。又如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桌子上摆着黑漆茶托,上面也放着白瓷茶盏。看来当时上层人物多使用漆制的盏托,大概是因为漆制品隔热性能较金属和陶瓷更好的缘故。不过目前出土的金银盏托也不少,西安和平门外一次就出土了7件唐代的银质婆金茶托子;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过8件唐代的莲瓣与五曲形银托子内蒙古临汉高油房西夏窖藏中还出有金茶托子。
宋代末期开始发明了蒸青散茶的制茶法。它是将茶叶采摘后经过蒸青,乘湿揉之烘干,饮时直接放入壶或杯、盏内沏着渴。此法自元代后期始为流行,到明代就完全排斥了末茶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还明文规定禁止碾揉高级茶饼。这样茶具又随之发生了变化。茶碾、茶罗等类茶具逐渐隐没不见了,原先盛开水的茶瓶变成沏茶的茶壶。壶的流也从肩部斜出,移到了腹部,并且较宋代更加曲而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异军突起,它那淡雅滋润的蓝釉很受人们的喜爱,因此青花瓷壶较为流行。从各地出土的情况看,元代茶盏多为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盏。到了明代则喜用白茶盏。明人许次纤在《茶疏》中说:“茶欧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疵魔。”又明人高镰《遵生八钱》载:“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欧,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茶字小残为美。”
明宣德的白釉小盏为直口尖底,整个器形如鸡心状,一般俗称鸡心杯。嘉靖时的回青小盏,口外撇,盏心坦平,光素无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