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书本知识不断更新。学生们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知识面不断加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单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了。应努力拓宽知识面,尽力掌握和驾驭新知识,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学习,博览群书。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作忙,生活和学习的负担重,所以,应统筹安排,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并注重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说,需要什么,就专心攻读。在知识的海洋里,不选择一定的方向,就难免迷航和走弯路。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像掌握了方向盘一样。然后,围绕需要,对书本的涉猎就可以进行面的拓宽和点的深入。
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
一、专业知识的作用
1.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他们是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工作者。凭借着掌握一门或两门学科知识,进行着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因此,有无专业知识是衡量他们能否充当教师角色的主要标准。就中学教师而论,他们只有经过严格的高师学历教育,有了专业定向,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教学专业人员。而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准的高低,则又是能否取得高一级专业职称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是有区别的。由于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范围,又界定为不同的专业人员。
学校中主要的是教学专业人员,他们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事着教学工作。但是从广义讲,学校里管理人员、德育工作者,都应是学校中的专业人员。若把他们划在专业人员之外,实际上是轻视或忽视德育的思想反映。
2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
专业知识是教师作用对象的资本,是用以对学生“加工”的材料。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所必备的业务素养。教师如果缺乏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教师以其所掌握的凝聚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新的品质,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任何一位教师,要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缺乏教学理论,没有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瓦、灰、沙、石一样。倘若语文教师,不懂字、词、句、篇章结构,不会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技能,何以教书育人?同时,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所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应当不断地“爬坡”、“登高”。
3.专业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
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激励或改变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教师的影响力来自何方?除了品格、才能、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教师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课讲得好,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就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更为接近,从而获得更高的威信。教师的影响也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教师能够具有多层次、多序列、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必然赋予教师一种强烈的综合的影响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人以思想道德方面的启迪、美的享受。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也不是把道德作为一种枯燥的说教,而是使学生从科学知识中懂得人生的真谛,从文学艺术的形象中获得思想的陶冶,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使情操、意志、性格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以说,具有广博精深专业知识的教师,将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何种程度的震动,这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早已传为佳话的沈元老师的匠心,迎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的壮举,就是一例。
4.专业知识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
教师从事的不是简单的精神生产,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只是这种创造力反映在教师身上,有大小、高低、层次的区别。影响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基础还是专业知识的因素。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已知的信息,包括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甚至无联系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加工、改造和联想,组成适应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引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就不可能建造创造力这一奇妙的宫殿。专业知识愈广厚丰实,其结构愈合理,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力“起家”于知识,而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创造能力。从美国心理学家瓦拉斯提出的创造四阶段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知道,第一阶段主要还是知识的准备,寻找进行创造思维的有力工具。其他3个阶段也都离不开知识这个起码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教师的正确观点难以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缺乏依据。教师要进行科学创造、技术革新、教学改革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发挥,也都失去基础条件。所以,我们讲专业知识是发展教师创造力的根基。但是,应当了解专业知识并不能等同于创造能力,后者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求更高。
5.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
教师素养的自我完善是特定的全面的高标准的。它直接决定着教师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养是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自身素养的完善,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过程,使之逐步升华,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岗位,献身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它化为启迪学生心扉,开发学生智力宝库的金钥匙,以此参与历史的创造,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幸福感,更加激励完善自身素养的强烈愿望。
教师的品德素养、智能素养、身心素养构成了有机的结构体系。而其中专业知识正是教师素养不可缺少的基本部分,是教师人格全面而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缺少了它,不仅是教师素养的重大缺陷,而且也影响素养结构和整体功能,削弱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在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应当伴随其他素养,均衡协调地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应该在教师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完美的体现。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丰富的知识结构
(1)结构与知识结构
①结构。“结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它的基本属性,最一般的理解就是“事物由什么构成和怎样构成”。在汉语中,它既有“构造”之意,又有“各部分配合、组织”之意。遗憾的是,在我们日常使用结构”一词的时候,往往只把它与“成分”等同起来,忽视了“怎样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人才学家王通讯以水分子结构为例进行的研究发现,结构的内涵包括:
第一,任何一个结构都有构成它的基本元素;
第二,基本元素有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
第三,除此之外,还有诸元素间一定的配合方式。
②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的结构。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结构。脑力劳动者的头脑就是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他们要把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内化在自己的头脑中,按照一定的联络方式形成自己的结构。
第一,感知体系的构成
赵红洲同志提出的知识壳层结构理论说明,知识体系的结构是一个庞大的壳层结构。它是由知识气圈、知识幔层和知识硬核三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知识气圈。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初步熔炼出来的像词素、词组、谚语和概念那样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在知识气圈中不断运转,互相碰撞,互相结合,互相加强。大脑以强度不同的智力场,在知识气圈中,扰动着、沸腾着、锻炼着,经常不断地铸造着新的科学概念,然后再凝聚成知识纤维进入知识幔层。
第二部分是知识幔层。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在学术活动中,逐步创造出来,像定理、定律那样的知识纤维。这些知识纤维在知识幔层中互相排斥、互相渗透、互相兼并,最后融合为一体进入知识硬核。形成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思想规范。
第三部分是知识硬核。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已经定型的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一般而论,这部分知识是相对稳定的有价值的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从知识气圈→知识幔层→知识硬核是矛盾运动的深化发展过程,是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第一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口述或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大都是尚未系统化的知识,它的实践性较强,理论性较弱。第二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既有一定的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第三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专著或教科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它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从壳层结构的中心到外层看,核心有极其强的理论性,而逐渐远离中心其理论性逐渐减弱,实践性逐渐加强。因此,基础理论的分布多在硬核的内层,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分布一般在硬核的外层。同时,知识体系原理告诉人们,在知识体系壳层结构中,越靠近核心,智力的厚度越大,越远离核心,智力厚度越小。
第二,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
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知识气圈到知识幔层再到知识硬核,伴随着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和知识革命,使人类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单元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识纤维凝结阶段。第三阶段是思想规范形成阶段。
在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最基本的细胞是知识单元。所谓知识单元,系指知识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一个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与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一批与其他结构不同的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国外学者考察了大学中的16门功课,发现这些课程中相互有关系的知识单元平均为99个。自然科学中,相互有关系的单元最多。相互有关系的单元越多,掌握起来越困难。同时,知识单元之间还有囊括与被囊括的关系,如“气候”囊括“气候要素”、“气候特征”等;“气候要素”又囊括“气温”、“气压”、“风力”等。因此,表现出知识单元之间的层次性。知识单元可以按抽象不同,分为若干类。抽象程度越高,掌握越来越难。
不难发现,在一种知识结构中,总是存在着若干起着重要维系作用的知识单元,它们好像起着“抛碇一只锚”,把其他相关知识单元联系、组织在一起。纵观分门别类的知识之林,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单元分布多呈网络状,组织较为松散: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单元联系较为紧密,逻辑顺序强。由此决定了它们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的方法是有差别的。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从事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这种高尚的社会职业地位,赋予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范围千差万别,必须成为发展人类文明的精英,应当具备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
目前,教师队伍中知识结构,主要呈三种类型:一是金字塔型;二是横一型;三是竖1型。所谓金字塔型是一种塔形结构。它指某些教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塔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大的专业基础知识(塔身)和尖锐的专业知识(塔尖),整个形状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所谓“一”形是一种平式结构。指某些教师有一般基础知识,并且知识面较宽,但缺乏深度。在此基础上也形成某些专业知识,但不厚实,知识结构形似一条横杠杠。所谓“1”形是一种纵式结构。指某些教师有明显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深度。但“孤军深入”,缺乏基础知识,知识面偏窄。
塔式知识结构的人,以中老年教师为多。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体。由于他们忙于工作和家务,不少人缺乏相应的边缘学科、邻近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面对当今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面对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势必缺乏专业知识的必要延伸和发展的能力。况且,专业知识过狭、过精,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就不强,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平式知识结构的人,大都是那些“半路出家”、“改行”的教师,或是有一定社会经验和教龄,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缺少主干知识,往往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专业工作。如果年轻,有培养前途,可以鼓励其脱产或业余进修。
具有纵式知识结构的主要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十年寒窗苦”,取得了大专文凭或硕士学位,有突出的专业知识,但是明显的缺少学校实践、社会实践知识和广博的基础文化,所学的教育理论也多是“纸上谈兵”,教育应用知识更为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教学业务工作,发挥专长,必然受到局限。只有增强这方面的知识,过好“实践关”、“基础关”,才能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
上述三类教师,虽然各有所长,各有其用,不同程度的适应着眼前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都有不足之处,有的缺少“核心知识”,有的缺少“知识根基”,有的缺少“外围层次”。鉴于这种不完善状态,难于达到“知识单元”的有效组合,形成“知识纤维”,进入“知识硬核”,也不可能发挥知识结构内各部分相关互补作用。不可能在知识结构形成、凝聚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呈现整体的功能。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是较弱的。必须围绕目标实现,进行动态调节,以期达到合格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成为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称职教师。
②教师知识结构三要素
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建造社会主义教师人才的知识结构,这是与以往任何社会的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根本区别之处。今天,无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并贯彻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于各种教学之中,才能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方向性、科学性,才可以造就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智力的教师队伍。
合格教师知识结构的三要素是:基础文化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运用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分析,不难看出,前二者是外围知识,后者是核心知识。我们不妨将这种知识结构设计为一种“工”形模型。它的下“—”代表基础文化知识;中“|”是学科专业知识,上“—”表示相关学科知识。这三种知识构成了一种立式结构。它是高度概括了教师应当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式。
这种“工”型结构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有其特有的范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