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在气质上差异明显并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在性格上的差异也明显化,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类型。性格作为决定个体心理反应内容本身差异性的形成,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性格的差异性使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动机,也相应地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使个体在行为和举动上也形成明显的差异。据调查,在初中阶段,学生性格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缺乏稳定性。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上相对稳定,差异性和倾向性十分明显。在向性上有外向性和内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类型的个体对价值观和道德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在学习态度、生活作风、待人接物、遵守纪律方面,会出现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差异性,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不同性格学生将要去怎样行动,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施加教育影响。
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由可变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空间。据对部分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性格形成的对比来看,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3个重要形成期。一是小学阶段,这是性格的个别特征出现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出现明显的个体性格特征的只占47.2%,而活泼好动这个共性特征非常明显。这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不明显,性格可变性大,但个性的性格特征已经出现。初中阶段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这时学生心理逐步成熟,个体的性格特征差异性增大,某些共有的性格特征逐步减少。据统计,个性特征明显的占76%。但这时候的个性心理特征还不够稳定,仍有一定的可变性,但变化难度较大。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形成,性格特征明显,原来幼儿时的共性只在少数人身上存在而成为个性。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艰巨性给教育者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这一特征的变化又为培养良好个性提供了条件。
2.青少年个性的行为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的行为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青少年个性的行为特征是受其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的。随着个性心理特征的逐步形成,青少年在行为和举动上也相应地表现出个性的行为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内容,个性行为特征是外在形式。一方面个性的心理特征制约着个性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个性的心理特征作为内在的个性内容又必须通过个性的行为和举动表现出来。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个性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关系的态度上,青少年都具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上又千差万别。如对待集体的态度,有的表现为乐于为集体争荣誉而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却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如对待他人的态度,有的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同样是热爱集体和关心他人,由于个性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当然,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也有对集体不够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孤独、自私等,也大有人在。
(2)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现代中学生的劳动观念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财富之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金钱的副作用又使少部分人不愿去参加劳动,认为有了钱就不必再去劳动。中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有的虽不怕吃苦,但不能持久。有的不怕累却怕脏,有的则是应付性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的学生虽完成了任务,但十分勉强。在对待劳动成果上,有的珍惜,有的则随意浪费。在办事作风上,有的谨慎,有的果断,有的马马虎虎,有的细致周到。
(3)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青少年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和努力实现的程度上。在青少年时期,学生一般比较相信自己,充满自信,非常看重自己的价值和人际关系。多数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充满信心,敢想敢干。这一时期由于青少年个性特征不够稳定,对待自己一般缺乏全面的观点,只看到长处而忽视短处。一旦遇到挫折时,有人则又表现出自卑。也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而放弃努力,这表现在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特别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成绩不好,觉得对不起老师和家长,害怕同学瞧不起自己而产生羞怯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怕考试,怕老师提问,甚至不敢向老师问自己不懂的问题。
过分自信,往往表现为盲目乐观、狂妄自大,瞧不起同学,看不起老师,甚至对老师评头论足。自卑的学生又表现为怕苦畏难,学习不刻苦,不积极努力,不求上进。还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要求别人应当满足自己,表现为自私自利,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偏见,爱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输。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心理特征,成为考查一个学生品德和心理的重要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待自我的态度,及时地加强教育和引导。
3.青少年个性的学习特征
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大多数是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同时青少年的个性又往往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研究和分析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教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兴趣特征上,在中学阶段,个体的学习兴趣倾向性明显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小学阶段,由于心理不成熟和所设课程较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广泛,兴趣偏重于有情节的故事类读物,对自然科学读物兴趣不浓,学习兴趣不稳定,可变性大。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特别是对未来职业的追求,使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稳定性,学习兴趣相对广泛并逐步稳定。1998年9月,我们在中学课程结构实验中,曾对部分中学生选修课的选报情况做过统计。在初中阶段,学生选报较多的课目是音乐、美术、体育和电脑。在高中阶段,学生选报较多的课目是科技、环保、天文、文学、社会政治。从统计结果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差异。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其共同性,但由于个性差异又呈现出学习兴趣差异性。如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体形极为相似,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学习兴趣却有明显差异。老大喜欢文科,偏重于文学,老二则喜欢艺术,并偏重于音乐,一个文静稳重,一个活泼开朗。学习兴趣的差异性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化。
学习态度上的特征。青少年在学习态度上的行为特征,是青少年个性化的重要表现。据调查,中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自觉型。学习主动性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学习自制力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好,受外界干扰小,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有创造性。这类学生由于学习兴趣等差异,他们对待不同学科的态度又受学习兴趣的制约而出现程度上的差异性,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会有差异。第二类是被动型。这类学生能在教师指导和要求下认真学习,学习目的较明确,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叫学多少就学多少,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受老师的制约,自主学习差。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好,但不突出,特别是缺乏创造精神。第三类是放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兴趣广泛,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处理好课内课外关系,缺乏自控力,有少数学生也想学习,但由于兴趣广泛又不能自控而放松了学习。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厌恶学习,高兴时学习一点儿,不高兴就不学习。这类学生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怕苦畏难,作业马虎,有的怕老师批评干脆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甚至逃学。这类学生在性格上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放任型学生的学习态度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个性差异,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相差很大。有的人学习虽然马虎,但由于学习方法较好,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有的由于天资聪明,尽管学习不刻苦,但成绩也并不太差;有的对某一门功课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优异。
当前,有些学生家长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一味地追求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的动机是好的,但不顾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孩子的许多兴趣和天赋被扼杀,本应在某一方面成长,结果没有成长。同样,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用考试成绩来统一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试图都获得同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
4.青少年个性的品德特征
在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著作中,很少论及个性品德,这也许是受西方心理学影响。实际上,心理品德特征是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品德特征在心理特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品德。青少年的品德特征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这些个性品德特征属于心理特征的动力系统,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奋斗目标的追求与向往。一个人的理想与个人生活条件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但个人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又是和个性心理特征分不开的,受到个人品德特征的制约。每个人的理想都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但对实现理想的途径、手段和努力程度又存在很大差别,对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的方式和程度都存在个性差异,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心理品德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理想的追求的水平和方式都有很大差异。
在理想水平上,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不多,对理想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肤浅的,在行为上受理想支配程度小。在初中阶段,只有31%的学生对理想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表示对未来没有去考虑,应由家长去安排。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不能实现理想,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到了高中以后,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开始深刻,对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追求比较自觉,道德和社会理想比较明确。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比生活理想看得更重要,注重精神追求,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差异,使中学生对理想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对职业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呈现多样性。从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志愿看,一个班级中的50多个同学所选报专业多达20多种,表明对理想选择的个性差异性。
对理想认识水平的差异必然引起对理想追求态度的差异,对理想追求的态度是受认识程度制约的。对理想认识肤浅,对理想的追求就会缺乏动力。对理想有较深刻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就会自觉、坚定,遇到困难不气馁,执著地追求。有的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追求,有的愿望强烈却不能持久,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有的愿望不强烈,缺乏自觉性,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有少数学生还把吃喝享乐当作人生理想,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邪路。
个性的品德特征除了在理想、信念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情感和意志特征是个性品德特征的重要方面,个体的认识和行为过程和情感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据调查,情感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和对认识目标的追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情感反应特征的差异和情感的转折在于激素和生理过程变化的差异。从一般特征上看,在小学阶段,易受刺激类型学生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而平衡性却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这表明,情感的波动性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小,稳定性随年龄增大而变大。从性别上看,这种变化女生要比男生早,而情感趋于稳定男生又比女生早。从个体上看,由于生理原因又会出现很大差异。兴奋向忧郁过渡,忧郁向兴奋过渡的程度和时间,都呈现出差异。
青少年时期的品德特征还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上能接受正面教育,能接纳品德高尚的道德楷模,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不稳定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性品德特征的两极化倾向,使他们在对事物的接受和排斥上出现两个极端态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品德的两极化,抓好差生转化工作,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