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心理特征、动力系统和行为态度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心理特征和动力系统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而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动力系统又只有在个体的行为态度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从整体上认识个性,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据调查和实验发现,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但又往往缺乏稳定性,兴趣指向性不明显,少数学生在行为上会表现为见异思迁。而性格内向的学生,爱好兴趣较少,但非常专一,有执著的追求,动机明确,创造性强。
3.个性的可变性
个性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一旦形成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定性是个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中应利用个性的稳定性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特长。但个性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个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性的可变性逐步走向稳定性的过程,个性的稳定性是存在于可变性之中的稳定。例如情绪容易激动的学生,在行为上就容易和别人发生争执,甚至产生激烈的争吵。尽管他也知道自己的态度不好,但一旦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看不惯的现象,就会发脾气,甚至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遵守纪律一般比较自觉,有较强的克制力,不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做事不喜欢张扬。这些稳定的特征随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者必须做细致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才会有变化的效果。
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个性的可变性则是绝对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心理特征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中逐步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个性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也会逐步发生变化。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孟子小时候虽然很聪明,但很贪玩,由于孟母断杼训子和三次搬家,才使孟子克服了贪玩的习惯,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儒学大师。这一道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也正因为个性的可变性,才为学生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认识和利用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心理上一方面容易接受正面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形成不良品德和心理。由于青少年时期个性的稳定性相对较小,而可变性占主导方面,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心理品德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成人感的出现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迅速发展和生理变化的加剧及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上具备了部分成人的能力和技巧。这些生理和智力上的变化又引起了心理和精神上、情感上的变化。他们慢慢觉得自己走向成熟,迫切希望别人能尊重他们。他们非常希望能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强烈反对别人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不满人们对他们行为的干预,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这些心理特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争强好胜,敢想敢干,甚至敢于冒险。据一所中学调查,学生在初一年级时就有成人感,至初三年级时成人感开始强烈,到高一年级时,他们就把自己当作成人来看待。这一时期,他们的个性特征在逐渐变化中趋于相对稳定。这些个性特征成为青少年个性的最重要的标志。
2.自我意识增强
青少年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和成人感的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对老师、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再轻易顺从别人的看法。在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上,首先看重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声誉和在集体中的地位开始关心。私秘感出现,不轻易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据调查,有36%的学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写日记,他们写的日记既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看,也不许家长看。有一个女生因为母亲无意中翻看了她的日记,便和母亲吵闹了几天,甚至还要上法庭告她母亲。这些心理特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追求自我价值,喜欢表现自己,特别是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自我意识促使他们爱出风头,对别人的进步产生羡慕或妒忌,有的一旦出现挫折就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3.自制力增强
成人感的出现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在心理上逐步形成了较强的控制力。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尽量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表现,能克制和改变自己认为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行为,迫使自己走向成熟。自控力的增强又使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独立性,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又促使青少年自控力加强。这些特征在青少年个性上表现为处事冷静,不轻易表明态度,极力掩饰自己的心态,少数同学由于虚荣而出现说谎话。据河南省新乡市某中学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中能自觉遵守纪律和遵守公共秩序的,占82.7%,而爱虚荣、讲面子,怕老师和家长批评和责备的,在初一年级占57.5%,高一年级学生占76.3%。
4.性格特征明显化
青少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和自控力的增强,性格特征也逐步明显化。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明显出现,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性格特征。如对现实的态度和意志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在实验中,我们曾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校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青少年的性格特征作了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初中阶段,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已有明显的差异,如对集体的态度,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的,占86.2%,对集体荣誉不关心的占12%,而有意识逃避集体活动的只占l.8%。如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进入中学阶段后,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有较大的稳定性,并逐步形成独特个性的情绪特征。
青少年性格特征明显化的重要表现,是学生对学习态度出现差异性和兴趣的差异性,使个性明显化。如从调查结果看,初一年级学生中,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占76%,喜欢看足球比赛的男生占82%,喜欢上场踢足球的占44%,而女生中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占78%,喜欢上场踢足球的占21%。在高中生中,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占87.2%,喜欢看足球比赛的男生占93%,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女生占68%。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学习和足球运动的态度和行为都出现差异明显化倾向。女生与男生性格差异明显,同一性别的学生随着成人感的形成,对现实的态度也出现差异而影响个性。教育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些性格特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道德意识和情感倾向性明显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个性特征的重要内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心理学上看,在小学时期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共同点较多,而个体独特性较少。学生单纯,情感不丰富。进入中学后,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差异性开始加大,认识和情感的倾向性明显。他们有了比较明确的是非观和判断标准,顺从性逐渐减少,往往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是非判断标准,并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人对己的认识已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情感丰富,注重义气。这时候最容易因认识和情感的差异而发生矛盾和情绪对立,最突出一点就是个体行为带有很大的情感色彩。如对学习雷锋的态度和认识,小学生认为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乐于助人的占100%,可是对如何向雷锋学习,一般局限在帮助老人、帮助同学这些方面,情感深而单调,并且不持久。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时,就青少年如何向雷锋学习,不同的个体能有不同看法和打算。有的认为学雷锋就是学习雷锋爱岗敬业精神,有的同学则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雷锋应落实在学习上,应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不同个体道德认识差异的形成并趋于相对稳定,这是青少年个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情感方面,青少年的情感特征随着道德认识的影响而趋于个性化。对事物的评价和情感发生明显差异,而且随年龄增长差异越大,这也标志着个性逐步形成和发展。不同的个体由于认识的差异,他们对老师和同学,对于社会交往而出现情感差异。中学阶段,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去决定对事物的态度和交友态度,情感因素在交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看重情感,但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讲义气又坚持原则,有的则一味追求情感而放弃原则,搞哥儿们义气,也有的则不喜欢交往,既不愿帮助人,也不愿别人帮助他,他们喜欢独来独往。这些情感差异在青少年时期随生活阅历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构成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行为上表现也十分明显。如:
在对待集体的态度上,有关心和不关心。
在对劳动态度上,有参加、主动参加、勉强参加,还有不愿参加。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有的喜欢学习,有的则害怕学习,厌恶学习。
在对待交友上,有的热衷于交友,有的则不善交往。
在对待个人仪表上,有的注重穿着打扮,有的喜欢庄重,有的喜欢华艳,有的不修边幅。
在个人兴趣上也出现千差万别,个人爱好差异十分明显。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曾从道德认识和情感方面入手,对学生毕业志愿的选择和职业理想的追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据统计,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的71%与个人兴趣、爱好和情感有关。高中毕业生有78%以上与个人的特长和情感有关。有12%的学生尽管自己爱好的专业难以择业,也不愿放弃。有少数人尽管在选报志愿时不得不放弃特长,待走上工作岗位又放弃所学专业,改行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酷爱篮球,而且打得很好,可是由于视力限制不能报考体育院校,只好填报了自己不喜欢的化工专业。毕业后尽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他还是托人改行调去体委工作,专门去教少年体校的学生打篮球。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个性的心理特征在形成的过程中,认识和情感特征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心态。
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形成阶段。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为一个人比较定型和成熟个性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这一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和认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矫正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发展过程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个性的稳定性是个性形成的前提,如一个人的个性失去了稳定性,那就无法认识个性。可变性是个性发展的条件,如果只有稳定性而没有可变性,那教育就失去了作用,对个性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既为个体的形成和发展打好了基础,又为社会、家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和可能性。青少年个性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青少年个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气质和性格等特征。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青少年时期的气质特征趋于稳定,使个性气质差异明显。这是青少年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变化加剧,并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特别是气质特征出现明显的指向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时期,个体的心理感受性、耐受性、兴奋性和敏捷性都不明显,而且差异不大。好奇、天真、活泼是儿童的天性。到了初中阶段,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个体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随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而越来越大,倾向性也越来越明显。到高中阶段,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就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这时候,多血质的青少年就表现出感受性较差但耐受性较高,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对外界事物反映速度快而且灵活。在行为上,在文体活动和其他技能性活动中接受性好,动作灵敏、协调。在思维上,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在技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胆汁质的青少年表现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外倾向性明显,但自制能力差,在行为上会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这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黏液质的青少年表现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低。在行为上表现出做事比较稳妥,不轻受外界影响,注意力集中,但做事缺乏激情,外部表现少而且反应速度慢。抑郁质的青少年表现为感受性高但耐受性低,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动作显得迟缓,做事呆板不灵活。这类学生遵守纪律自觉,一般不会出现越轨行为,但缺乏创新精神,行为上缺少主动性,被动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