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局限“学会生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是继班级教学之后第二次世界范围内教学改革的浪潮。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它来源于法国前总统埃德加·富尔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报告的题目《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这份曾用两年多时间考察了23个国家后撰写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终身教育、学会学习、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完美发展等。终身教育即除学校教育外,还要开发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婴儿教育甚至胎教)和成人教育。学会学习指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完美发展,主要是指无论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的发展。报告强调“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入学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学习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这是学生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其核心是把知识教育转变为智力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教育不能只是让少数尖子学生获得优异发展,而是要让大多数、甚至是全体青少年获得个性的完美发展;而且这种完美的发展不是“知识型”的,而是“智力型”的,即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较之以班级教学为核心的第一次教育大改革,来得更为猛烈,意义也更深远。但是片面强调竞争,片面强调个性发展也不无偏颇。
“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从个人生存需要出发,非常重视人的智能教育,然而却忽视了道德培养,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各国教育家们呼吁:要把“智能中心”转变为“全面发展”。而个性完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智能,而是品德。要把“以牺牲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为代价来发展智力”的教育,转变为“合作精神”、“责任感”来促进智力发展的教育。所以,这种以智育为中心的“学会生存”思想虽然有其历史价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终于被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会关心”所取代。
“学会关心”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实践“学会关心”,是2l世纪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这面旗帜是1989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上,以《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题打出的。打出这面旗帜的背景是当代世界客观历史条件向人们新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既相互激烈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存,其挑战已远非个人、地区或一个国家所能独自应付,这就迫使人们考虑加强国际合作、地区合作、人际合作;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失衡等无法以国界加以限制的问题,迫使人们倡导“全球合作精神”。人们同在地球这只“方舟”上,如果个人价值观永远主宰世界,人人奉行自私自利乃至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准则,不愿为社会服务和承担对社会利益、全球利益的责任,则可能导致地球“方舟”的倾覆。所以要培养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实现“从为私利而学习向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转变”,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研究会上,很多代表与观察员指出:21世纪的教育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一些发达国家的代表们在他们的报告中表现了充分的迷惘和忧虑:“工业化的结果使世界上很多传统家庭解体,在不少地方核心家庭也受到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没有兴趣”。而“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又要求在当前和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方面,有一种新的伦理观”。他们指出,“学会生存”的理论强调了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一面,而忽略了相互依赖的一面;发展了竞争意识,而没有培养合作精神。个人至上价值观念不能迎接当前和未来的新挑战。
为了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
即通过扩大各个领域国际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把各民族文化看成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并自觉学习与借鉴各民族文化精辟的东西,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国际化的教育造就着一代又一代具有人类意识、全球意识的文化创造者,以便有效地回应人类整体所面临的挑战。
二、生态环境教育
旨在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关心其他物种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是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之中,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课程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思想、意识、知识与技术,也要在隐性课程之中,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严肃认真地突出这一主题。要使全体人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健康愉快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
三、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人口问题对教育构成了挑战,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却对人口的激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全民教育中推行“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的人口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人口质量的提高,不但取决于普通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取决于诸如优生学、育儿科学、卫生保健科学等知识的普及。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的人道主义事业,为使人们过有价值的生活,人生信仰教育就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对和平负责已成了我们一切人行为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人类和平教育,应该成为今天教育中经常的、永恒的主题,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中“学会关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人类的和平,关心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关心全民教育权利的根本保障。
我国教育界从1984年开始的STS教育试验,其基本精神与“学会关心”是一致的。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ScienceTechnologySodiety的缩写。其基本精神是: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技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如何面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旨在使受教育者具有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方法,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科学技能领域都能得到发展。江苏省吴江县实验小学为开通小学实施STS教育之路,确立了“面向21世纪‘四个关心’素质教育试验”。所谓“四个关心”,就是关心学习,学习是学生对社会的义务,要求学会学习,为终身教育打基础;关心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关心健康,关心自己、他人、人类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关心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实验,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学会关心”思想提供了比较具体的经验。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启迪
世界教育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说明了世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西方有识之士在经过困惑和思考之后,终于认识到不重视道德教育、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危险,因而大声疾呼培养学生“学会关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义语。这说明,我国教育实行的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不但超越国界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同、重视,而且将冲过时间的界限,成为世界教育跨越世纪的基本旋律。我们应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的曲线发展过程作为反面鉴戒,防止蹈其片面强调智育的覆辙。
从世界教育由“学会生存”转到“学会关心”的动因中,可以给我国的德育尤其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增加新的内涵: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既要提倡竞争意识,又要培养群体观念、合作精神;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既要提倡独立思考,有个体技能,更要提倡通过协作、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协同精神。我国新一代独生子女大量增多的人口构成,需要大力克服“以我为中心”的“独生”的陋习,发展在群体中谦让相容、相互尊重、团结协调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