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45995200000019

第19章 优秀课题材料精选(2)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观察到了马路两边的小树春天发芽,秋天枯黄凋落;认识了斑马线是人行横道;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车辆……逐个认识周围环境,起到了教室里静态图片所达不到的效果。我们还参加相应的社会活动,如参观社区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环保,并为社区捡垃圾。幼儿们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寓教育于生活中。

3.探索实施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的操作方法

(1)生活素质教育生活化。在幼儿生活素质教育具体指导目标中明确指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幼儿在共同生活中逐步体会并形成初步的“劳动服务、自我保护、环境适应、合作交往、合理消费和自主创造”的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教育要依托生活来进行,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在不改变生活原有的特质的前提下,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活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进去。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并提炼出了这样十个字:“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A.“从生活中来”即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并形成生活素质。在具体的操作中体现在:教育题材来自于生活,抓住幼儿关注的一事一物,从他们的兴趣点拓展题材。教学场所或环境具有生活气息,把教室变成幼儿翱翔的天地,把每一块墙壁留给幼儿,把每一处空间留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地创作。带幼儿走进大自然,以天地之间为课堂。教学方式、手段游戏化、生活化,扔掉那些固有的教学模式,如:在训练生活技能时可以玩一玩穿衣服比赛、剥鸡蛋比赛等,真正让幼儿在生活中尝试、探索和学习。

B.“向生活中去”即拥有全方位的生活素质之基,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把生活素质的各项内容细化,按能力层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由于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进入新环境的他们很难适应,并不能自理,不会交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小班幼儿最需要的是生活自理、劳动服务及初步交往三方面的培养。而中班幼儿则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产生探索欲望。我们与中班幼儿共同走进家乡文化。大班幼儿是相对成熟的一个群体,无论是习惯、知识、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主或独立的水平,此时,进行集中的情感教育就显现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可以引导大班幼儿走近社会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如张家港市建县(市)四十周年之际,带领幼儿参观博物馆,观看港城巨变摄影展、文物展,孩子们了解了港城的变化,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邀请家长来到课堂中向孩子介绍“乡土用品”、“土布的制作过程”,丰富了幼儿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灿烂。另外我市的黄泗浦、香山等地也是幼儿社会文化教育的好场所。像这样的分层教育即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陶冶了美好的性情,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抓情感教育,完善幼儿生活素质。现代社会在培养或选择人才时往往情商先于智商。同样地,如果幼儿掌握了生活技能,养成了生活习惯,却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没有健康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不完善的生活素质。

A.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铸就幼儿关爱之心。亲社会行为是指以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协商及友爱等内容为主的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必须在实践中养成的,而不是传授学得的。我们引导幼儿带食物组织自助餐,让他们在最喜爱的方式——吃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外出散步、参观时让他们“手拉手”,游戏时让他们扮演爸爸妈妈和宝宝,穿梭在各个游戏角,让他们懂得助人和关爱的意义。在重阳节把敬老院的老人接到幼儿园,为他们庆祝节日……孩子们善良的心灵之花逐渐开放,去关爱他人,关爱周围的一事一物。

B.通过社会文化的熏陶,激发幼儿热爱之情

中国的社会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充分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出中国的特色、中国的进步,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和生活素质教育的绝好题材。因此在社会性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了社会文化教育,来激发幼儿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构建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模式

我市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协作幼儿园围绕研究莺点每周开设一至两节生活素质教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就鼓励教师从相应的教材上收集,然后通过实践研讨进一步改编教材,并挖掘适合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的题材,将其巧妙地设计成为幼儿教学活动,形成幼儿园的园本教材。

第二阶段:以幼儿生活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形成中,我们事先组织幼儿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幼儿的认知现状,调整好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不断丰富和充实主题,使得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课程逐步走向成熟。同时生活素质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其他活动中。

第三阶段:各协作幼儿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园本特色的相应的幼儿生活素质教育课程。

(三)探索促进幼儿生活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研究1.研究对幼儿生活素质评价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原则:幼儿生活素质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幼儿生活素质发展情况,为制定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计划提供依据,使教育过程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客观性原则:在进行幼儿生活素质教育评价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据客观标准评价幼儿,保证评价标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全面性原则:包括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的全面性。

2.研究幼儿生活素质评价的操作要点

(1)在发展方向上,面向未来发展,注重长远需要。

(2)在评价目的上,注重个体发展,一切为了发展。

(3)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

(4)在评价标准上,注重绝对评价。

(5)在评价过程上,注重形成性评价。

(6)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7)在评价结果处理上,轻奖重惩发展。

3.探索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

以新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特点,确定了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统计量化指标和评价表。

(1)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量化指标。它是将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进行量化,通过一些实际的数字统计,使定量的统计与定性的描述相结合,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如通过操作次数和操作时间的统计,可以看出幼儿操作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我们认为,生活课应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生活技能。新纲要指出,老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师、幼互动方面的评价指标,我们设计了提问、讨论等方面的记录。如提问的统计指标有: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次数;幼儿回答开放性问题正确与不正确的次数;幼儿回答封闭性问题正确与不正确的次数;小组间相互讨论的次数与时间等。从开放性问题的数量与质量,看教师的教育观念;从幼儿回答开放性问题的数量与质量,看幼儿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见子课题《幼儿生活素质教育评价》结题报告中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2)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表。从教育目标、教学准备、教学内容、幼儿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对生活课进行较全面地评价。教育目标要具体明确,符合幼儿实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环境创设及材料的准备,材料要具有司操作性。有益于幼儿自己发现关系和获得有关经验;教学内容既要适合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适时地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幼儿活动强调在合作、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获取新经验,或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注重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验证和反思。教学效果既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又关注活动对幼儿未来发展是否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内容见子课题《幼儿生活素质教育评价》结题报告中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表。

十、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幼儿生活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围绕生活素质教育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进行教育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使今后的教育更具针对性,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幼儿生活素质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尊重幼儿,做幼儿的支持、合作者,及时为幼儿参加生活素质教育活动做好成长、分析、研究记录。教师在开展生活素质教育活动中能够从无目的、不明了逐步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做好各类研究工作,真正使教与研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撰写研究论文,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各协作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市级以上评优课、展示课、研讨课中的获奖比例、上课质量均在我市前列;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案例、随笔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每年均在三百篇左右。

(三)提升了幼儿园办园品位

各协作幼儿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所文化,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参与课题研究的杨舍中心幼儿园、塘桥中心幼儿园、东菜幼儿园、港口幼儿园、机关第二幼儿园、乘航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均成为我市幼儿园办园水平综合评估获奖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受到家长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促进了生活课程的发展

对生活课的教育研究,使教师更多地思考:教师如何教,幼儿如何学,怎样更好地实现师幼互动,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怎样投放操作材料等。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课程的优化和发展。

(五)增强了家园教育合力

家长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配合幼儿园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活素质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生活素质的提高。

十一、研究反思

(1)在制定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活动评价指标时,为幼儿活动和教师活动两部分设计了较详细的评价指标,在进行生活素质教育对比课教学时,教师们在记录操作过程中发现量表中的量化指标太细,不易操作。如何使评价指标更具可操作性,操作更简便,是制约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研究的瓶颈。

(2)该课题研究的涵盖面较大,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评价的发展功能的开发研究、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研究、实施途径的多样化研究等。

(3)该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我们学校在课题开始实施时,就已建成2个多媒体网络活动室、16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拥有计算机100余台,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之比达到6:1。每位教师配有一台电脑,每个班都有一台移动Pc、视频展示台、51英寸背投彩电。同时,学校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做到了班班通网络,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络管理。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这样的硬软件基础,我们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这一研究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过程。

(2)改革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建构,培养一种适应这个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有道德及合作精神的、天赋充分展现的、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着手解决问题的人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制、开发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新一代网络资源,建设资源库;(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为普通学校教与学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流名校特色。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教师。

三、研究内容设计

(1)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4)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设计

(一)酝酿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3年1月)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顾敬炎、刘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