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45995400000009

第9章 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基本原则和实践要素(1)

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

学科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以启发性和探究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学科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一、预期性

创新教育具有预期性,预期性的教学在于能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学会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预期性学习就是一种对付未来、预见即将来临的事件和评估当前决策行动中长期后果能力的学习。它不仅要求从经验中学习,而且要求去“体验”和想象未来的情况。预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当没有预料到的负作用或原因,或者如某些人所称的“意外作用”发生时,能够说明这种作用。除此之外,预期不仅仅局限于鼓励合乎需要的趋势和扭转具有潜在灾难的趋势,而且还要“发明”或创造过去从不存在的新的抉择。也就是说,“预期性节省了有价值而且是费时的接受经验的过程;它有助于防止有害的、代价高的、冲击式的经验教训。同时,它使未来的进程有可能受到越来越实际和越来越有意识的影响。”预期性学习的表现为:

1.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2.有选择地学习

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即有创新意识。

3.独创性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即有创新精神。

4.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

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有创新能力。

二、参与性

学科创新教育具有参与性,参与性的教育教学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参与是对塑造他们的环境和生活的地方决策和全球决策都施加影响,这种要求同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拒绝接受靠边位置和从属地位等结合在一起。学习的有效的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潜力的一个尺度。从全球的角度看.整个世界系统的“创新性学习”的潜力,都取决于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级以及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的生活,知道并自觉遵守其规则,能为群体或团体所接纳。

2.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根据集体的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

3.积极维护社会的利益,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在社会生活中自尊、自重,能发挥个人独特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应有的正当权利。

三、新颖性

1.学科创新教育追求“平等+个性”的教育。平等是20世纪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光实现平等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来源于有各自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有独特精神、独特思维的个性人物,尊重个性实际上就是尊重创新。“平等+个性”的教育将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

2.学科创新教育是一种重组选择性的教育,重组选择性的教育和教学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重新组合和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以达到优化组合各类学习中介因素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

学科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中小学学科创新教育应突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基础性上。基础性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新.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精致性和独创性,创新个性——包括好奇、想象、挑战、冒险等品质,创新品德——包括勤奋、合作、理想、奉献等品质,创新美感——包括以美启智、以美诱创的品质,创新能力——包括一般创新心理活动能力和特殊的创造能力。

余杭市实验小学从1998年10月确立构建以“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学会学习”为主要思想的“主体性教学研究”课题以来,着眼于“基础性”,从主体意识参与、主体情感参与、主体行为参与、主体时间参与、主体参与广度、主体参与深度、主体自主参与、主体参与过程等八个方面开展实践与研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普遍得到加强。如在小学二年级的一《纸拖鞋》的美术课上,美术教师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构思制作一双纸拖鞋,鞋底的裁剪可按自己脚的尺寸,也可按拖鞋的尺寸,其成品将分组展出和评比。全班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弯腰趴在地上依脚样描画鞋底,有的站在桌旁按拖鞋底样描画鞋底,有的站在凳子上依脚样描画拖鞋底,还有的则站到了桌子上依脚样画拖鞋底。全班40多位学生经过创新、合作制成的纸拖鞋没有一双是一样的。

二、层次性原则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分层次地从幼儿和小学时期开始打好基础。即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对儿童的创新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二是注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四是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五是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下面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二是要重视对中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注重创新情感的培养;四是要注重中学生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五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课外活动。

例如余杭市新星幼儿园从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入手.进行了《在结构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性》的课题研究,从而达到了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的目的。结构游戏是指教师按“以游戏作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材料所设计的让幼儿能创造性地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结构游戏中的结构玩具是一种由各种结构元件组成的素材玩具,其与形象玩具不同,当它处于元结构状态时,只表现为素材,犹如一片雪花插片,一块积木,只有通过构造活动,雪花插片、积木等结构元件才会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形象。结构游戏试图让幼儿自己通过“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代一代”、“改一改”等一物多变的构造活动游戏.充分感受创造的乐趣,以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游戏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发展:首先,幼儿能根据结构游戏的题意和结构物品的特征产生设想和构思;其次,能运用不同材料、不同技能动手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构思,如有的幼儿把甜果冻盒与积木拼搭在一起当路灯,有的幼儿用开心果壳铺小路,用纸盒搭建有网球场的城堡等等;第三,能敏感地注意观察结构物.如周围的房子、汽车、大型玩具以及其他班级的结构作品等,并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代一代”、“改一改”等一物多变的构造活动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如在“马”后加上一辆“车”变成了“马车”.给“小鸭”的“嘴”变一变成“小鸡”,给“熊猫”减一减变成了“不倒翁”……结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三、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既包含主动性又包含主体性。首先,学科创新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作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现实发展主体,他们有探求学习与发展的权利。创新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自信、自谦、自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积极构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成长。其次,在构成教学系统的诸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因素。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该是以下几种: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等。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决定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注意自觉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取代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我们要确立科学的“学生观”,即: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其对教育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对学习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新性;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不是缩小了的成人,其智慧不是平滑量的增长,而是充满许多质的变化;③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其潜能具有丰富性、隐藏性、个别差异性和可开放性;④学生是整体性的人——教学要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自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完成一系列通常由教师安排领导的活动,如提出问题、确定方法、实施操作、找出答案和结果等等。重头是自主,这种自主不是教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而是教师通过安排设置教学活动形成的教学必要条件: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才能够完成任务。而且,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处于学生自觉主动的控制之下,其方向、程序、环节等都不可能事先由教师全部规定,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自主教学原则的一个比较直接和明显的结果在于,它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既包括身体上的,更包括思想上的,这是传统教学极为缺乏的内容,但这正是学科创新教育极力提倡的。自主性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要事先为教学作充分准备。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教师可以不存在,恰恰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事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方案的设计,都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②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参谋、顾问、咨询人员,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征求意见、吸取建议、协商内容等等。也就是说,教师是以信息来引导学生的,而不是以指令约束来指导教学。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自己的努力要体现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上,而不是体现在包办代替上。如在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对课文进行分段和归纳出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描述秋的段落,并说出之所以喜欢的理由:最后教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声明: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换沟通。

四、实践性原则

人类认识的基本过程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理论对于教学活动本质的观点是,教学从根本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传统的教学最充分地体现“教学是认识”的命题,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它保证教学得以承担起传递人类历史经验,使年轻一代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人类文明主要成果的重任。从消极的意义上说,它使得教学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使年轻一代的认识从书本到书本;使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不够完整;偏重接受和理解,缺乏探索和发现。教学是认识,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说是正确的,但教学也应当是实践,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有无实践以及实践活动的质量效果,对于教学活动最终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学科创新教学中的实践成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实践成分,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须。其次.学科创新教育的实践应当尽可能接近现实。由于学科创新教育是各学科在他人的教育经验基础上,通过有预期性目的、有选择性和独立性学习过程,采用民主、平等、合作配合等手段,不断重组的、有新意的教育。因此,学科创新教育的实践性具体体现为:首先,学科创新教育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学科创新教育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在学科创新教育中,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获得,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方法要靠教师自己摸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活动经常表现为反复尝试。创新教育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而且允许教师走弯路、犯错误,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第三,学科创新教育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而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科创新教育对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基本不加限制,不设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学科创新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一要敢于“放手”;二要尽量保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三要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比如在进行像小学常识《空气与燃烧》这样的课题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更应让学生学会灭火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大胆想象,敢于放手地创设“厨房灭火”、“山林灭火”等教学实践情境,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亲自动手去灭火。即使有几个学生一下子灭不掉火,也不要紧张,更不要责怪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共同灭掉火后,再共同探讨原因。这不仅能使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灭火方法,而且能促使学生对灭火的原理作多角度的分析,并对灭火方法的可行性作出判断和取舍。

五、民主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