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45995400000010

第10章 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基本原则和实践要素(2)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其本身的民主化程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中的一些不民主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如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只有判断,没有之所以如此判断的具体理由;只承认一种答案,排斥其他同样正确的答案;随意中断学生的发言;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见解等。这些观念和思想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学科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即教师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在教学管理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管得过死的现象,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性活动。只有以民主观念指导教学,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教学民主性的充分体现,最见效的办法是将“老师……”改成“我……”在前面提到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使用的语言都是“我”,如“我有这些看法,和你们略有不同”、“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课后与我交换、探讨”、“我在……”等等,给学生一种平等尊重感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激情得以激发。

六、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中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关系是彼此互动的,学生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一个实践者,知识不再是以现成的必须接受的形式摆在学习者面前,而是要学习者通过探索、寻找、选择、加工等方法去获取。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关系成为双向的关系,即要求学习者与自然、社会、人直接进行相互的作用,在改变对象的同时也改变自己。二是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互动的,学科创新教育强调采用“合作配合”的教学手段。教学中通常是以小组或小集体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协调配合成为学习任务完成和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即使是个人学习,其任务的完成也往往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求助于他人的帮助,学生彼此之间多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互动行为,如交流、讨论帮助、竞争是学科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条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多方位互动.如经常改变分组形式以扩大学生接触面,经常改变学生角色以获得互动的多种经验和效果。余杭市的初中语文“能力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在互动性原则上有其长期的实践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课题组构建了多向传输的网络,形成了学生个体、同桌的“学习对子”,前后两桌四人的“学习组”,“学习组”与“学习组”构成的“大组”,以及教学大班等等互动学习形式。这就起到了经常改变分组形式以扩大学生接触面,经常改变学生角色以获得互动的多种经验和效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互动学习形式迅速扩大到江、浙、赣三省的教学中,并迁移到其他学科。该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开放性原则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环境进行信息交往.系统才能有序运行。学科创新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教育国际化;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党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此外,还要求拓宽原有的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的是强调学生的求同思维。学科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赋予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对宽松的气氛。自由和宽松,这正是求异思维乃至创新思维得以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开放性不仅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还意味着提倡大胆的想象、新异的尝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思考、学习结果的新奇风格、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见等等,在学科创新教育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为了贯彻开放性原则,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要迫使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意见,避免“最终还是老师对”的局面;其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于他人,特别是不同于教师、长者的意见和看法,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的观点明显是片面、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者似乎异想天开、匪夷所思,甚至是荒唐的,只要学生态度认真,教师首先也应当表示支持——支持独立思考并提出独到见解的行为。教师还应当尽可能使得所有学生养成这种开放的态度。当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重深入地思考,以便完善和修正学生的观点;第三,开放和多样不应是盲目的,在形成鼓励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各种不同意见,也就是学会对于不同的甚至是指针锋相对的意见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作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余杭市塘栖中学的教师近年来开展了“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手段开放、教学结果开放和学生思维开放的尝试。例如,在《明湖居听书》一课的比较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比喻的两种方法。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认识比喻的两种方法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描摹声音的方法:鉴于学生都非常喜欢流行音乐,但却从未真真切切感受音乐的意境,教师借助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意境,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比喻的方法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才是《明湖居听书》比较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该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选放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结果,有一位学生的描绘是:“弦弦相系,乐声如流水般溢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委婉凄绝;如见一轮皓月映于水中,水声幽咽,细诉伤心人一腔哀怨。情到深处,水波骤起,满腔悲愤响遏行云……”学生的描绘将教学引入了高潮,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事实说明,开放性教学激活了学生的灵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综合创新性原则

综合性既包含对象的综合性和要求的综合性,还包含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对象的综合性是指:学科创新教育一旦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学生知识的获取需要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摸索,反复尝试,甚至不能从书本上得到现成的答案,这就使教学变成不再是纯粹的某门学科的教学,总是要与其他知识发生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此外,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包括很多技术性成分,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动手能力,例如,画图、测量、调试等等。而且,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必须与其他人交流、协作、分工、配合,因此,学生是以综合性的事物而不是以事物的每一个方面为对象进行实践的。要求的综合性是指: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记忆、理解、接受等学习方式虽然还会存在,但不再是主要的。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想象、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成为经常的,甚至是必需的方式。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要广泛得多,计算、阅读、写作等固然也会用到.但搜集资料、人际交往、动手制作,这样一些在传统教学中很少运用的能力是学科创新教育所必需的。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所关注和努力的根本对象.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身:扩展他们的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给予他们充分的尝试和实践的自由,提供足够的失败和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孤立地看未必是最好,可能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但若综合起来利用,可能会产生互补优势,使各自的局限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综合创新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同时致力于探索和创造取得教学成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开辟教学的“新疆域”,形成新的教学原则。

学科创新教育的实践要素

学科创新教育的实质——在创新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过程。用术语表述为: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型的环境、创新型的教师是学科创新教育的硬件或支持系统,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软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产品。

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1.更新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1世纪的人才不再取决于分数,他将取决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能否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2l世纪的高质量不再取决于升学率,高质量是指学生享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并在教师的培养下,健康地成长,其人格不断得以完善,他的现实生活价值有明显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儿童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现实价值这一核心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

2.学科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

学科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学科创新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一种实践方式或是一种教学模式.更应该是一种内涵极其深刻的教育理念,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敢于创新。学科创新教育是以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最核心的素质,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围绕着以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整个新的素质结构的建立来展开。这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总要求,也是学科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2)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了使个人发展能与整个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新一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学科创新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参与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简单地说.作为主体的人是在主动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的过程中求得知识,获得发展,形成个体独特的精神世界,并锻炼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体性作为个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是以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为基础,以创造性为最高境界。判断教学是否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两个标准:自觉参与和主动探索。自觉参与,意味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是被动地,而是有目的、有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主动探索,意味着学生主体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而且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

(3)追求民主与和谐。有的学生说:“在开心的环境里,我会觉得学习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一定能提高。相反,如果我觉得这个教师很威严,我的心情就会受到压抑,纪律再好也不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应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科创新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习成为主体自己的自主活动。这种强调主体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是以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为基础的。在学科创新教育中,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纽带已不仅仅是局限于理性范围之内的纯认知活动本身,而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师生双方对人生价值、创造价值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一种相互尊重的民主关系。

二、创新型的环境

创新型的环境由以下三要素组成:

1.创新型的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创设,关键在校长。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才能为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1)创新性地工作是创新型校长的最主要的特征。首先,创新型校长有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其工作思路不受常规所限;其次.其工作具有高度的热情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给予解决。

(2)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对工作非常热心,具有好奇心和不满足感;善于学习新的东西,能接受新事物;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热心:灵活、开朗、不因循守旧、不刻板。

(3)创新性的领导方式:创新型校长在领导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喜欢听取新见解、新想法、新建议,组织和安排工作时往往更多地强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限制具体方法和步骤,有意识地制造积极、愉快的气氛,以感染和带动他人,共同投入到创新性的工作中去。创新型校长通常采取非权威性的管理方法——以自身的学术形象采取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

2.创新型的学校管理

教学环境的管理过程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奏效。如果没有创新型的学校管理,即使最具有创新性的教师也不能发挥作用,这样也就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激发教师的创新性,学校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整体系统性原则。校风的建设、人际关系的处理,都需要从整体出发,才能营造出有益于师生健康工作、创新学习与快乐生活的环境。即在教师的聘任、评职和考评上,在学生的质量评价上.在教学服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系统化的措施。

(2)开放创新性原则。开放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和方法的选择性。学校要积极地搜集、了解教育系统的有关新信息,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吸取他人精华,不断改进和创造出有益于创新性教学的学校管理方法。

(3)民主管理原则。学校中的管理者应注意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通过多种方式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的有关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