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及发展概述
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含义,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据有关资料,美国学者奥斯汀于1941年开设的创造工程课,以及他撰写的《思考的方法》可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起源。到了1949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工程的基本方法,即所谓的“脑风暴”。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自此,创新教育的雏形正式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并最终发展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教育学科。
创新教育的兴起除了教育自身的发展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近代和当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近代和当代世界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竞争。竞争的外在形式集中于经济,而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又总是与教育分不开的。以美国为例,创新教育在美国受青睐并得以迅猛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57年,前苏联的卫星上天,其宇航技术在世界上突然领先,这使美国朝野深为震惊。美国为了保持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快速地培养能与前苏联在宇航及其他科技方面竞争的人才,一些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美国学者,一方面从杜威的教育思想那里吸取营养——有关重视创造思维的教学和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具有最佳排疑解难的能力,并从人的心理的角度对创造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地将已形成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创造教育。作为事实,虽然时至今日,美国的学者们对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视为创造性人才尚未形成较统一的看法,虽然有些公立学校还并不以创造教育为目的,但私立学校则往往以此为荣。
现在,美国正式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许多著名大学设立了创造教育研究机构,创新教育的研究已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战后,日本教育界、科技界经过广泛讨论,在“立足于国内,开发智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品,保持竞争的优势”口号的基础上,达成了对创造教育重要性的共识。1955年,从美国引进创造工程学。1979年,成立创造学会。从政府到民间对创造教育极为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亲自主持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广大国民的创造力作为通向21世纪的道路。在朝野的重视下,整个日本都十分注重国民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电视台开办创造教育专题节目。国家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发明节”。东京、大阪、名古屋等32个城市建立了星期日发明学校,教师由研究创造发明的专家担任,还邀请专利厅的审查官等著名人士指导,主要讲授创造发明的方法及专利知识。星期日发明学校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重视创新教育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英、法、德、西班牙、加拿大、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创造教育,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将创造教育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当做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前进,这项工作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创造工程学理论的传入比较晚,但有关创造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创造技能经验性的运用,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春秋时期的墨翟就不同意儒家“述而不作”的教育观点,明确提出述而且作的创造教育主张。
近代教育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腐朽的、僵化的、毫无创造性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不仅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僵化的、扼杀创造性的封建教育,认为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没有创造能力的“书呆子”、“蛀书虫”、“废人”、而且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造“新中国”、“新世界”、“新儿童”的创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做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出创造教育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陶行知先生笃信每一个人都有创造能力,极力主张开发和培养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鲜明而根本的特色。针对封建教育对学生的束缚,他疾呼“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陶行知先生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和时间。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虽然很难实现,但他以“奋斗是万物之父”的精神,在有限的范围内,培养了一批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遗憾的是,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尤其是“文革”期间,我国片面地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视教育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方兴未艾,前程远大。
特征及内容
一、创新教育的特征
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素质教育哪些新的含义?这是理解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必须解决的基本认识问题。从创新教育的实质看,它应该有以下特征:
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
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多种智慧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准确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等。而对与创新品质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重视不够,甚至达到了严重忽视的程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它需要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共同参与,需要分析思维与顿悟思维的协同配合,需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协调。此外,它还离不开奔放的想像力,少不了对自身思维过程的了解、监控与调整等认知能力的参与。可以说,创新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才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的智慧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是发展学生的整体智慧品质。
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往往注重合作、顺从、忍耐、与他人保持一致等个性品质。这些品质是重要的,但对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来讲又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家们对个性与创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创新绝不仅仅是认知与智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创造相关程度高的个性品质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动上的独立性,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越充分,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创造性。
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彻底改变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培养观,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完整的关于人的教育。
3.创新教育必然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识记、再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实施创新教育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成就动机,以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像力去体验、去猜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将发生以下变化:(1)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2)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3)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还要告知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4)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5)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惟一评判者。在创新教育中,除了尊重教师的评价外,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6)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冒险、提出新的想法、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从深层次上讲,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但需要杰出人物的创造,需要专门人才的创造,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创造。科学需要创造,技术需要创造,产品需要创造,生活需要创造……从广义上讲,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和生活方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确立这样一个观点:现代社会中,创造是每个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不管你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不管你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
创新教育的难点是如何对待所谓的中差学生的问题。这里必须明确:(1)任何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潜力,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定为中差生,从而忽略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考虑到学生的可发展性和他们全部潜能的激发,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2)既然创新是有层次的,既然美好生活是创造得来的,既然日常生活与工作都需要人的创新精神,那么创新教育必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涉及教育的公平性原则问题。(3)我们不应该着重于通过创新教育使所谓的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育努力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另外,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观念、所运用的各种新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及对待知识和学习的崭新态度,都会使所谓的中差学生变得更加热爱知识,更加热爱生活。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创新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班团活动、劳动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为此,需要纠正如下一些认识及做法:(1)把创新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活动。认为经过专项的创造思维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创新是人的智慧、人格、心理健康等各项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2)把创新教育看成是现有教育之外,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尤其是艺术、体育类活动,认为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一下学校气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有各种特长就体现了创新教育。(3)认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一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事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搞一些科技竞赛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