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口问题的挑战促成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人口问题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与环境问题同样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人口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社会性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口问题就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就曾指出:“人口问题是当前科学上、社会学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哲学上,甚至是道德上争论非常热烈的课题。”人口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主要由两方面的表现所决定的。第一方面即是“人口爆炸”现象的出现。所谓的人口爆炸是指人口数量上急剧增加,导致世界人口呈几何级数式的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3年的统计,尽管人类出生率在逐步下降,但由于过去人口基数庞大的缘故,使全球人口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1993年全球人口达到55亿,2000年可能达到62亿,而2050年则可能达到100亿。人口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导致入学人数急剧增加,这为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可以说,新增人口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超过了教育力所能及的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的统计表明,“1995年全世界在校青少年人数已超过1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在1953年才只有近3亿在校青少年。”也就是说,在40年内,全世界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总数增加了两倍多。这还不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所承担的成人教育的任务。由此,足见学校教育在面临人口爆炸时的挑战和压力所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庞大的受教育人数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高等教育阶段,有限的教育资源迫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但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如何解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与学校教育有限之间的矛盾呢?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开放封闭的学校系统,实行社会的大教育,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对相对较为集中的社会受教育需求实行分流,从而缓解学校教育系统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在满足一部分精英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社会和终生教育的形式,为那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这样实质上就从时间上缓解了入学高峰对学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而这种时间错位的策略实质上就是终生教育得以形成和产生的重要理论前提。如果说人口爆炸对学校教育带来压力和挑战,从而需要终生教育加以弥补和缓解的话,人口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表现即人口的老龄化现象也要求实施终生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表现得较为普遍。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已有所体现。根据统计,1975年欧洲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17%,这一比例预计到2025年将会增加到24%。而同一时期北美地区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14%上升到22%。以上数据表明,至少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老龄人口在全社会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这种上升的速度可能还会加快。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口爆炸一样在给社会带来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给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我们的教育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青少年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系统之上,显然无法也不可能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这就迫使社会对传统的单一学校教育体系进行调整,实现办学形式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在青少年教育体系外增加老龄教育的范畴,从而将人类接受教育的年限从青少年延长至老年。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在全社会实行终生教育的教育发展模式。由此为终生教育的产生提供了要求和动力。
由此可见,人口问题中的人口爆炸和人口老龄化都为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外部的刺激,成为终生教育赖以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
3.民主化的需求推动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
民主化的需求是现代政治学说赖以建构的核心理念之一。尤其是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人民,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对民主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民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判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可以说,民主的观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观念之一,民主化的进程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和地区逐步推进。在此意义上,民主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一种泛社会性的潮流和趋势,民主化的诉求不但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民主化的诉求日益成为社会的群体性呼声。对此,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曾就教育民主化诉求产生的社会性因素说道:“教育当局常常宣称,他们希望学校有助于使人人得到平等的机会,情况确实是这样。有些国家在经济上的要求,有些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世界许多地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对社会不安定的恐惧等等,都助长了人民强烈要求教育更加民主化。”面对这种社会性的整体诉求,尽管教育系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教育领域非民主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种教育的非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地区之间在教育程度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同时也体现为在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群体受教育权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无疑为教育民主化蒙上了阴影。尽管如此,教育领域仍需继续努力,以尽可能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理想。
从教育民主化的内涵来看,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民主和教育结果的平等等多方面的含义,而其中机会均等可以说是现阶段教育民主化关注的核心所在。现在教育领域关注的多是教育起点的平等。世界各国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都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和平等。但起点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平等,尤其是在不同教育环境下,尽管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基础教育的经历,但对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机会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状况已经在许多国家被就成人参与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情况所做的调查所证明。调查的结果显示:受教育越多,就越想接受教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都十分明显。这种学习欲望的增强对基础教育后的教育提出挑战,就要求社会能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学习欲望的需要。但是这一学习氛围和环境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同一国家之内的不同地域都可以提供的。这样,从国家、地区之间的角度形成了新的教育不民主和不平等,而从同一国家和地区内部来看,则导致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和不民主现象。而要消除这种不民主和不平等的现象,重要的是从空间上发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在时间上,则延长教育的年限,为成人阶段的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通过终生教育的模式来实现和满足教育民主化的需求。在此意义上,民主化导致的教育民主需求直接推动了终生教育的产生和出现。同时,教育民主或者教育平等也成为终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准则。对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一般来说,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各个方面逐步确立终生教育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标准。这一原则符合民主的要求,因此它正式体现在灵活的教育方法中是正确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说社会从一开始就担保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为其提供均等的就学和随后培训的机会,不管他受教育的道路是多么迂回曲折。”这实际上也暗示出终生教育对于实现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在。
4.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出终生教育的需求
尽管信息化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信息化社会对终生教育产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信息化社会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一是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信息更新的周期和频率加快。无论是“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的不断更新,都对社会乃至人类群体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爆炸”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再也不能像祖先在传统社会中一样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了,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并且不同时代的信息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和不同,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判断标准,以掌握新出现的知识,跟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迫使人类为了不落伍于整个时代,就必须不断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无论是对信息判断标准的不断学习,还是对知识的快速更新,最终都必须落脚于人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社会提供终生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毫无疑问,这促成了终生教育的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社会开始向知识化社会方向演变,知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因素。在此前提下,人类对知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将越来越高。为了不被知识化社会所抛弃,也迫使人类要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而这一知识获得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终生教育的过程。由此,可以说信息化促成和推动了终生教育的出现。
四、终生教育形成的教育因素分析
终生教育的出现并不是社会因素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如果说社会性的因素是一种强烈的外部刺激的话,那么,教育自身的弊端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成为终生教育最终得以形成和出现的内部动因,而终生教育就是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阶段性和终极性,相对于完整的人生来讲是一种片段性和分散的教育。而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关于传统教育,《学会生存》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该书指出:“教育活动起初是分散的、片段的,并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这些教育活动,从各个时代和无数历史对比看来,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同一个结论:即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机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学校体系。然而,当这些机构似乎接近完成的时候,出现了或再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其中大部分往往跟正规的、官方的教育没有任何有机联系。这些正规的、官方的教育十分狭隘,十分死板,以致它们不能包括这些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这实际上是说明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表明传统学校教育由于其封闭性,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隔阂,这为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封闭性成为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根本性障碍。在此意义上,要求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色彩,实现正规的、官方的学校教育体系与非正规的、非官方的、甚至是民间自发的教育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本身对社会需要的适应和满足。如何去打破传统教育的极端封闭性特色呢?这就要求从教育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人群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生的方向发展。”由此,提出了用终生教育的观念和制度去改造、完善传统的过于系统化、体系化的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成为教育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因和刺激。
此外,社会的不断变化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挑战,其直接后果是要求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发展路径选择不能也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在此背景下,要求实现传统教育的突破式改革,其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教育体制尤其是学校教育体制的突破。在此意义上,为终生教育的产生和出现提供了外部的动力和刺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来临,传统教育的不适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不但无法保证和社会发展的同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由教育领域所提供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不得不进行的重要动因。而终生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实现传统教育突破,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此意义上,终生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的急迫性。这也可以说是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具体表现。
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终生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终生教育的理论建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了终生教育的理论框架。
一、终生教育的概念
关于终生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和不同机构的报告中,其具体表述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终生教育概念的核心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进行的概念界定,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具体来讲,当今比较有影响的终生教育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郎格朗关于终生教育概念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