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研究阅读理解问题的学者A·J·哈里斯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提出了各种类型的阅读技能。他认为,阅读可分为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对于发展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能力,即要求他们拥有丰富、广泛的词汇量,领会逐步放大的意义单位,寻找指定问题的答案,选择和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握作者安排的文章结构等。对于功用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能力,即要求他们能根据需要检索阅读材料。这方面主要指使用索引、目录、词典、百科全书、文献目录等。对于消遣性阅读,应着重培养这样一些能力,即要求能精益求精地评价和鉴赏作品,发展对语言风格和美学特征的欣赏水平,学会发掘更深的内蕴信息。
我国学者从阅读活动入手,提出在阅读中所应具备的阅读策略和技能。这些策略和技能包括:(1)认读字、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3)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5)分析评价文章的结构。(6)分析评价文章的语言。(7)根据一定的目的寻找和选择必要的材料。(8)运用字典、词典。(9)利用书目索引查找图书。(10)利用目录、序、前言及书评等了解书刊内容。(11)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并熟练地运用适当的阅读方式。(12)边阅读,边思考,边笔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和类别,依循上面提到的项目,有针对性和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
三、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己控制力强等原因,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人因较放任自己等原因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就容易降低阅读效果,自然也直接会影响到理解程度。学生容易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则有:(1)出声阅读。在速读中,有许多学生阅读时往往习惯于发出声音,这应当戒除。因发音的速度低于视觉速度,若要发出声音,就会降低阅读速度,减少阅读量。阅读时发音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大声朗读每一个字;第二种情况,是只动嘴唇而不发声;第三种情况,是只震动声带;第四种情况,脑海中发音。专家认为,完全排除脑海的发音是不可能的,且脑海发音并不影响阅读速度。因此降低阅读速度的是第一种至第三种情况,特别是第一种情况极大地影响着阅读速度,因此速读时一定要注意克服。(2)唱读。唱读即拖长声音,一字一顿地读。由于阅读与内部言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生很容易在阅读课文或其他材料时,刻意追求外在形式而转移了阅读的宗旨——理解。这种唱读不良习惯会造成阅读速度缓慢和重复等问题。这会明显降低阅读效率。同时,由于进入大脑的阅读信息的速度放慢,使得信息整合的时间延长,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指读。指读即一个词一个词,或一句话一句话地指着阅读。这种习惯也会明显降低阅读应有的速度,不利于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同时,由于多余动作的干扰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也不利于学生迅速地发掘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4)只阅读不思考。这是指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现象而言。即在阅读时只动口不动脑,读过之后不留印象。由于阅读是对阅读材料所含意义信息的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要从阅读材料的表面结构中获取深层内蕴,需要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思维,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如果在阅读活动中仅注意读,而不注重思,那么阅读理解的深广程度就将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这些可能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对于已经养成了的不良习惯要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并加以改正。与此同时,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形成记忆“组块”
前面已经谈到,有效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又必须依靠大量的阅读模式为索引,以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一个的有机的系统。因此,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量阅读模式,即形成记忆“组块”,并贮存于长期记忆中。
美国学者西蒙曾指出:专家或熟练者之所以能迅速地阅读、思考、解疑,是因为他们很快地在记忆中把原来熟悉的“组块”认出来。“组块”的形成,可以是把几个有某种关联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并归并成一种整体材料或形成一个较高水平的记忆表象。因此,这就要求将零碎、分散的信息,以组块的形式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对新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原有的阅读模式进行阅读,建立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让新知识、新技能逐步纳入知识系统,这样也便于综合和概括,使学生掌握贯串知识系统的主要线索,促进学生头脑中阅读模式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形成更高水平的记忆组块。如教“赶”这个词,就可先让学生分析一下以前学过的与“赶”有关的词语,如“赶集”、“赶路”等词语。“赶集”的“赶”是“到”的意思,就是“到集市去”;而“赶路”的“赶”是“加快行动”的意思。根据这一分析,就可形成这样的理解模式:“赶”字在不同结构中的意思是从与其后面结合的词的意思来确定的,因而,有了这样的模式,在理解“赶时间”、“赶时髦”等词语时,就能准确理解其中“赶”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把“赶”的各方面意思系统化,形成知识组块。
由于阅读理解总是以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所以注意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使学生在大量地掌握阅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组块,使记忆表象更为丰富、稳定、鲜明和完整,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运用,保留在长期记忆中。
五、加强阅读模式的变式教学
依靠阅读模式形成记忆“组块”,就必然涉及到阅读模式的辨认问题。在阅读模式的辨认中,难于辨认的是阅读模式的变式形态。例如,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往往容易感知问题的强成分,不易感知问题的弱成分。如果弱成分恰是组成阅读模式的必要因素,会由于辨认的困难而导致忽略。如:阅读中提供的插图、课后习题提示等,是非标准形态的,或有强烈的背景干扰,使需要辨认的阅读模式处于隐蔽状态,就会给感知材料带来消极作用。因此,在进行一般阅读模式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如“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模式,但是随着时间、地点、教材特点、学生基础诸多因素的变化,理应“常”中求“变”。比如,有的课文,上课前已做了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就不一定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如有的课文段与段之间联系不那么紧密,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可以一段一段地阅读。阅读模式的变式多种多样,如“举一反三”、“直奔中心”、“切入重点”、“抓思路”等。注重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阅读效果。
阅读是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把握思想内容的,而变式的目的在于不断变换问题的情境,即不断改变阅读模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阅读,多次的变式教学和训练,便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阅读,利用所贮存的表象和阅读经验,经过思考,分拣出属于阅读本质特征的那些因素,这样就增强了对阅读弱成分形式的概括性,也不易受复杂背景的干扰,由此提高阅读能力。
六、阅读理解元认知的培养
阅读理解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阅读理解活动的认知,其核心是对阅读理解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它具体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检查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汁划阅读中下一步的行动;监控行动的有效性以及检验、修改和评价阅读活动的策略等等。相对认知而言,认知监控技能并不是一种稳定的技能。但如坚持长期而恰当的训练,元认知技能则会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帕林克萨和布朗提出了四种主要的认知活动。这四种认知活动几乎在每一种阅读活动中都是存在的。这些认知活动包括:总结、提问、澄清和预测。这四种活动还可以起到双重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认知活动,而且它们还给学生提供了检查他们的理解是不是发生的机会。也就是说,这四种活动既能起到促进认知,又能起到监控认知这样两种作用。可以用“总结”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以上所说的两种作用。在阅读的时候,总结能监控一个人的阅读进展,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够精确地保存重要的材料;还可以提供一种信息——理解是不是持续地进行。如果读者不能提供他读过的东西的概要,这就说明,理解并没有成功地进行而需要采取补救的行动。
帕林克萨和布朗把总结、提问、澄清和预测结合成为一套活动,以上各活动也可单独地运用于阅读情景之中。例如,当在课文中或在学生对课文的解释中存在着混乱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澄清的活动。
在上述四种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提供反馈意见,而学生则需要保持他们活动的成功记录。学生接受了清楚的指导之后,就要在具体的训练活动中重复地去实践。学生要不断地参加阅读的各种活动,直到他们能够总结、澄清并回答课文每一部分问题的时候为止。学生还要经常记住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改进和监控他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