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思维是思维宇宙——大脑思维反应场中孕育着无限潜能的高效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器官——大脑所具有的、最富有神秘色彩的爆发性高能思维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高能创新思维,使思维主体的创新智慧能在瞬间的高效释放——就像划破长空的闪电一样,灵感的进发使悬而未决的难题顷刻间迅速破解。灵感这种高能创新思维智慧的瞬间爆发,犹如核反应堆一样,具有巨大的创新震撼力、爆发力和冲击力,破解那些经年累月、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或一举攻克悬而未决的课题难点,在关键性的核心知识上取得重大突破,使难题迎刃而解.为创新成功一举铺平道路。众所周知,核爆炸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辐射力,是因为核能是在瞬间——超浓缩的极短时间内爆发的,如果能量缓慢释放,就会像木炭燃烧一样不足为奇。灵感思维是“思维核能”在大脑这一思维反应场中如闪电迅雷一样瞬间高效释放能量的高能创新思维。
大脑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器.更是激活知识和信息、进行知识创新的思维反应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大脑思维的发散性与广阔性、大脑想象力的无限性与无穷性意义上讲,大脑如同一个潜能无限的“思维宇宙”;“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大脑激活知识、信息、经验、素材等的功能上讲,大脑是具有无限激活能力和无穷创新潜能的思维反应场——孕育着无限创新潜能的“思维反应堆”。
灵感犹如大脑思维反应场中潜藏着巨大“思维核能”的无声“惊雷”,犹如一座时而潜伏(灵感孕育期)时而活跃(灵感爆发期)的“创新思维火山”。震撼人心的灵感思维火花如同闪电和迅雷一样在大脑思维的潜意识中奔涌,它是知识、信息、经验、想像等各种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经过多元、多维、多方位激活后所产生的“知识尖端放电现象”,是高能创新思维在各种思维阻力为零(即思维阻力在特殊状态下突然消失)——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思维超导”现象。
灵感思维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产生耦合性聚变重构于瞬间得出目标所需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灵感通过一定的信息中介激发而骤然进发,表现为山重水复状态下突然出现柳暗花明的目标答案信息。灵感的出现是创造者处于思维的高度专注状态.甚至是经过长期艰辛卓绝的思考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灵感的到来能够更大地调动和激励创造者的智力,头脑像接通电流的灯泡一样,迅即放射出璀璨的思维智慧之光,使创造者感到情绪亢奋,思维异常敏捷,创造力倍增。
灵感的珍贵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高能,高效创新性和创造性上。灵感的高能、高效创造性,是指人们经常遇到一些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或长期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在灵感突然爆发的瞬间迎刃而解,使思维主体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那些苦苦思索、求之不得的答案或目标信息瞬间展现在思维主体面前。灵感迅雷的闪现既激动人心又扣人心弦,因为灵感所提供的答案往往是人们长期思索、有时甚至是数十年思考的心血在瞬间爆发而得到的。潜意识在激活知识和信息等素材的过程中长期蓄积起来的思维能量终于冲破各种思维阻力而使“灵感火山”得以爆发,灵感火山在爆发时往往伴随着思维主体的精神振奋、情绪亢奋,带给人创新成功的极大快乐。
创造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和思维正常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只是由于预先没有做好捕捉的准备,大量的灵思、创意、妙策、奇想、思想火花甚至惊人的发现,都在人们漫不经心、猝不及防、来不及捕捉与记录的情况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灵感——大脑“思维宇宙”中的“闪电迅雷”,作为人类最奇特、最具活力而又“神秘奠测”的高能创新思维,它的爆发如同大自然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你能捕捉到并迅速记录下来就是幸运儿,你若毫无准备,灵感闪电一经消失就会无影无踪,而且在短期内不会重现,有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也难以再现。数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就是如此。1621年,费尔马曾突然萌发灵感,提出一个简单而新奇的数学定理。
当整数n>2时,方程式:x+y=zn没有正整数解。
就是说,没有一组正整数x,y,z能满足上面的方程式。费尔马在一本书的页边上写下了这个“定理”,并且自豪地说:“我得到了这个断语的惊人的证明,但这页边太窄,不容我把证明写出来”他把这事放下了,但自那以后费尔马自己也没有重现这一难得的灵感,结果害得三百多年来许多人为它绞尽脑汁,包括像欧勒这样的大数学家,在很长时间内数学界无人能证明出来。费尔马逝世300多年后,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才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灵感一失300年,可见及时捕捉、记录灵感是多么重要。
由于灵感闪现的突发性、瞬时性和高速性往往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那些处处留心、预有准备的头脑才能以“速写”的方式快速记下灵感闪电的概貌,然后趁热打铁及时进行精加工,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对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来说,最大的浪费就是灵感思维这一创新资源的浪费,善于捕捉灵感是在创造性学习中开发自我创新智慧潜能的一项基本素质。
一、由原型启发而激发的灵感,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即刻进行热线捕捉
在大脑这一“思维宇宙”中,许多灵感往往是由原型启发而产生的.这就是灵感的触发性。灵感的触发性是指灵感常常是在受到某些事物或因素的刺激和启发的情况下产生的,灵感的发生是人们事先难以预料的,往往是由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诱发的。这些偶然因素或刺激物既可能是人们事先从未曾碰到过的,也可能是早已熟知的日常现象。但当灵感闪现之前,这些熟悉的现象却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被忽略状态。例如,阿基米德面对鉴别王冠真伪的难题煞费苦心,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当他躺进澡盆洗澡时,看到水从澡盆里溢出来,这时他忽然在惊觉中醒悟过来: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正好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中的那一部分的体积。由此他得到启发:在物质的比重序列中,由于纯金的比重大,因此,相同重量的纯金王冠(体积小)放入装满水的盆子里溢出的水一定比掺有杂质(如白银、珍珠等比重较小的物质)的王冠溢出的水少,从而揭开了真假王冠之谜,并由此进一步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爱迪生看到煤油灯罩上的烟灰而突然萌发灵感,他抓住这一灵感进行试验进而发明了固体变阻器式碳阻电话。牛顿则是在长时间观察思考树上苹果落地的原因而诱发出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创新实践中,由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激活,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处于受激状态的知识和信息,并由于在潜伏或构想阶段的积极思考,潜意识便会继续在大脑中进一步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和信息之间的组合。通常,这些联系是微弱的、不明确的,并处在潜意识的朦胧状态之中。潜意识之中的受激知识和信息具有很大的活力,但由于思维主体在某些方面尚未完全克服灵感火花爆发前的阻力,因而灵感的闸门离开启仅仅“一步之隔、一线之遥”。在灵感处于“箭在弦上”的待发之际,一旦遇到与目标需求相关的原型信息时,蓄势待发的灵感火花便如同石破天惊一般突然显现在思考者面前,人们往往会感受到创新成功时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惊喜和振奋。但如果一直未遇到合适的原型信息的启发,处于蓄势待发状态的灵感火花受压阻的时间过长,则极有可能让灵感火花逐渐熄灭。因此,当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启发时,受激后的知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加强,灵感如同即将跃出海平线的太阳一样呼之欲出,必须紧紧抓住灵感即将爆发的契机,一鼓作气,趁热打铁,进行灵感热线追捕。以废寝忘食、穷追不舍的精神,将灵感诱发出来.继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使“粗线条”的灵感原型在思维加工中进一步得到精雕细琢,使灵感最终成为创新成果。从灵感思维角度看,创造灵感的触发也是一种机遇。创新实践中,许多人由于对表面上似乎微不足道的瞬间产生的细微现象,往往是漫不经心或疏忽大意,不自觉地以一种未经认真思考的态度轻描淡写地将其忽略过去,从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痛失良机,这在科技发明史上并不鲜见。因此,创造者必须善于培养精细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灵感思维的触发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以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等渚如公园散步、影视娱乐、休闲聊天或轻松的体育锻炼等场合中突然迸发出来的创新思想火花,而是抓住机遇即刻进行热线捕捉。因为瞬间产生的触景生情,很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灵感火花,为你提供解决长期苦思冥想难题的解题方法或答案。由于这种触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的,它要求创造者必须善于及时抓住由偶然因素诱发出来的新思想或新方法进行即刻捕捉,并乘胜追击进行精加工,以实现创新目标。
二、由关键知识的突破而激发的潜伏型灵感,需要在长期艰苦探索中随时捕捉
灵感的瞬间爆发是以长期的艰苦探索和思考酝酿为基础的。从灵感产生的过程来看,灵感的酝酿往往有一个因人而异、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它的出现以飞跃性顿悟——灵感突现为标志,即: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悟出一个问题的绝妙答案或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从对难题开始思考到产生飞跃性顿悟之间.显意识思维经历了“思考”和“思考中断”两个阶段.逻辑思考的中断实际上仅仅是显意识思维的暂停,实际上潜意识思维仍然在悄悄地工作。这种以潜意识思维孕育灵感的时间段可以是数日、数月,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例如,英国数学家哈密顿长期致力于四元数乘法的解决方法的研究,但一直未得到答案。一次,他散步到一座桥上时,突然激发了灵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哈密顿立刻把它记录下来。人们都羡慕哈密顿,认为他的灵感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可哈密顿则认为这灵感的产生是15年辛勤劳动的结果——艰苦探索得到的回报。灵感爆发虽然只在一瞬间,但数十载辛苦探索却非同寻常。无独有偶,曾有一个记者问门捷列夫:“您是怎么想到元素周期律的?”他回答道:“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近20年。而你却认为,坐着不动,突然成功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可见,灵感的瞬间爆发是以长期的艰苦探索和思考酝酿为基础的。与直觉的即时性特点相比,潜伏型灵感是延时发生的。对潜伏期时间较长的灵感往往需要随时做好捕捉的准备;对潜伏期较短的灵感,即创新灵感在短期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时,尤其要做好重点捕捉的准备。
在对灵感探索与获得的艰苦性的理解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有相似的见解,都一致认为:灵感是长期思考和探索的产物,是长期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论创造者所处的时空(包括所处的历史时代、居住的环境地点和社会的科技条件等)如何不同,但创造实践的成功者几乎都有一致的感悟:灵感是顽强劳动的果实和勤奋探索的结晶。文学家列宾说得好:“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绝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所产生的。灵感的敌人是懒惰和颓废。”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认为:“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把希望寄托在灵感的偶然光临上,那无异于守株待兔。
正因为潜伏型灵感有一个时间不等的潜伏期、酝酿期,因此,捕捉潜伏型灵感要求创新实践者要有不怕困难,耐得寂寞和清苦,还要有能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并且有长期致力于默默无闻的创新探索工作的思想准备。灵感的爆发是一鸣惊人的,但灵感爆发前的酝酿和艰苦探索却是默默无闻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获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苦苦追求来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但灵感不喜欢拜访懒汉,只偏爱那些具有长期艰苦探索精神和随时做好捕捉准备的勤奋者。
三、对于超常爆发型灵感,需要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行超常规捕捉
灵感的独创性,表现为在灵感状态下思维的内容和结论新颖而独特、新奇而别致,灵感的创新成果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为平时所罕见;或者曾看到过,但却未能洞察隐含其中的深层含义,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灵感思维往往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灵感爆发的超常性,要求创造者首先必须冲破习惯性思维程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因为习惯性思维常常把人们的思维视野限制在常规范围内。长期用一种思维程序、一种思维定势去研究和探索问题,思维就会日趋僵化和闭塞,灵感火花爆发的阻力就会日益增大。习惯性思维是人们业已熟练掌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自动调节的反应行为或适应行为,习惯性思维常使人不思而行,如同条件反射一般,严重阻碍、压制着新思想的产生和创新灵感的萌发。习惯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的定势,是阻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习惯使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从而阻碍人们以超常的视角进行更深层次的突破性思维。习惯是一种非创造性的、因循守旧的重复性活动方式。因此,哲学家詹姆士说:“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打破传统习惯思维的禁锢、突破习常思维的束缚,灵感往往孕育在超常规思维中。爱因斯坦正是用超常规思维突破传统的“以太”学说的束缚,才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而创立了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