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读本
46115500000017

第17章 发展教育铸伟业——农村教育消费(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直接关系到9亿农民切身利益,是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綴学”的工作目标。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内容组成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巩固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在这一章里,我们一起来认识农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党和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哪些教育扶助政策,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教育扶助。

案例呈现

张胜利一希望工程第一人

20年前,有个綴学的穷孩子给县里的一个“大官”写了一封信,由此揭开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序幕。如今,写信的这位穷孩子、被称为“希望工程第一人”的张胜利,已经成为乡村小学副校长。

1989年10月17日,是张胜利终生难忘的日子。在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仪式上,他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各级基金会的帮助下,他读完了小学、初中。1995年8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会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他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1997年4月,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他知道是希望工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必须回到家乡,让希望在他的家乡桃木挖瘩村继续延伸,这是回报社会关爱的最佳方式,也是他的责任。

张胜利通过努力帮助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帮助贫困生300多名,帮助30多名患有疾病的孩子康复。有一句话常常挂在他嘴边“我现在的工作是教育,但我永远的事业是希望工程。”

知识采撷

教育消费是为了获取文化、知识与技能,受教育者本人与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支出。在消费经济学中,教育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属于消费中的服务消费。

教育消费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或服务消费,它既是一种消费活动,即购买和消费教育产品或服务,同时又是一种投资活动,从长远来看,它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进行的必要支出。因此,教育消费无论是作为消费还是作为投资都会拉动经济增长。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农业生产中因毁林开荒、滥垦山地等,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为发展农业生产而破坏森林,过量砍伐,盗伐林木的案件不胜枚举,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我国9亿农民中,平均1.4万名农民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人口和农业科技人口之比为3200:1。现有适应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70%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却只有10%的学校在农村。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8千多万文盲、半文盲。只靠政策,不靠科学,不靠教育来发展农业生产,永远不会使中国的农业摆脱“手工农业”、“靠天吃饭的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民的素质能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能否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是科技的威力发挥和利用如何,即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中国农业最大的难题就是教育9亿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摆脱精神上的贫穷和愚昧。要使“手工农业”、“靠天吃饭的农业”焕发新的生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只有一个:振兴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这是使中国农业走出困境,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实施希望工程。到2009年,希望工程已经实施20周年。20年前,希望工程从救助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失学少年开始起步,到目前,其资助的对象已经由小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扩展到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学生。20年来,希望工程的动员和服务方式也从单一的资金资助发展到“资金资助+勤工俭学+公益实践”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务等多元化格局。截至2008年底,希望工程累计资助的学生达到338万多名。

199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在安徽金寨县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到2008年底,已资助农村贫困地区15444所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希望工程获得捐款超过53亿元人民币。

在20年的进程中,希望工程的使命凝聚成“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这个使命表明,在农村、贫困、青少年、教育这四个基本元素中,希望工程始终坚持以贫困农民的后代为对象,通过帮助他们接受教育使他们的命运获得改变,并通过他们的反贫困行动,帮助他们的家庭乃至社区获得积极改变。这个使命同时表明了希望工程的公益终极目标:协助政府,推动教育公平。包括起点(有钱上学)和过程(同等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希望工程资助服务的重心则转向教育过程的公平。这个使命也体现了希望工程所追求的现代公益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助人自助”。希望工程所作的一切努力,无不体现这样一种追求,帮助农民的后代有书读、读好书,提升自身克服困难、抓住机会的能力,获得积极的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年来,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共安排约70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3400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占中西部农村学生人数的33%,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0%。2006年起,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首先在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试点地区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这项工作今年在全国实施,惠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1.48亿人。2006年至2010年,此项改革全国累计新增财政教育经费2182亿元。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2006年中央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当年安排8亿元,资助了80万名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各高校还认真执行“绿色通道”制度,基本上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及时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客观要求,是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