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风范
46305200000067

第67章 毛泽东的应对才能

毛泽东不仅作诗词著文章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他写对联的造诣也非同寻常,而且在青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卓越超凡的应对才能。

毛泽东10岁那年,他在要求学生十分严厉的邹春培先生手下读书。有一天,邹先生因事外出,一再嘱咐学生呆在书房里好好温书。等老先生一走,毛泽东就带着大家去校门前的池塘里游泳。邹先生返回见状十分生气,要狠狠地处罚他们,既不用竹板打手心,也不罚站而是对对子,要是对不出,放学后便不准回家。他出了个上联:“濯足”。学童们冥思苦想,个个都傻了眼,毛泽东不假思索,对以“修身”。邹先生听后立时怒气全消,连连点头称赞,才没有处罚其他的学生。50多年后的1957年11月,毛泽东与他的堂叔祖父、当年的同学毛恩普谈起这件事时,记忆犹新,津津有味地作了一番解释:“这个‘濯足’,就是洗脚,越洗越干净。《孟子·离娄上》讲:‘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楚辞·渔父》也说‘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个‘修身’,就是修心养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礼记·大学》上讲:‘欲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批评我们不该玩水,我们说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提高修养,先生当然拿我们没有办法。”1917年暑假,24岁的毛泽东邀在长沙楚怡小学教书的同学肖子升,从长沙出发徒步旅行。他们背着包袱、雨伞,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五县,每到一处,遇上机关、学校、商店或住户,就写一幅对联送去,接受一点馈赠,就这样不花一文钱而顺利地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旅游”生活。当时安化县有一著名文人叫夏默安,清代两湖学院毕业,精通经史,博学多才,著有《安化诗抄》等书,担任安化县劝学所所长。一天,毛泽东特地去拜访这位学者,夏默安看不起年轻的游学先生,故意避而不见。毛泽东求教心切,三番五次登门叩问,夏先生被深深感动才开门相见,他要试探一下这年轻人的才学深浅,便写了一上联置于青案之上,联云:“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这出句奇巧,运用比喻辞格,名问春天,实则含蓄,话中有话,耐人寻味。毛泽东凝思片刻,欣然应声对曰:“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对句锋芒毕露,虎虎逼人,你既不恭,我也不敬,批评尖锐,哲理洋溢,胜过出句一筹。特别是“为公乎?为私乎?”二句,系借用晋惠帝司马衷之句,更显得幽默隽永,莫测高深。司马衷是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子,在位期间政出群下,纲纪大坏,忠贤路绝,以至败国亡身。《晋书四·惠帝纪》有云:“‘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毛泽东将“为官乎?为私乎?”稍加点化,就顿生新意,收到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妙效。夏默安先生仔细琢磨这对句,不由满心欢喜,连连赞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便盛情相邀在家小住数日,每餐以酒相待,还一同吟诗填词,谈文论史,俨然成了忘年交。